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雪落无声:王玉文的自觉与自省

2018-5-3 14:23| 发布者: cpnoz| 查看: 3830|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来自: 李楠工作室

摘要: 应约为《中国摄影》杂志5月号“生活的半径:王玉文摄影40年”专题所作评论。兼论纪实摄影。远山隐隐,白雪皑皑,一株参天枯树虬枝盘曲。萧瑟寥远的背景前,竟然是一群喜悦祥和的主角:他们神色轻松,面带笑意,相望 ...
但正如没有低回的颤音,《英雄》的高昂乐章就无法奏响一样,如果不对千万产业工人所承受的痛苦、付出的代价秉笔直书、慨然坦陈,那么,对他们所有的赞美与讴歌都是虚伪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部分照片,王玉文对东北的视觉书写才是完整的、清醒的、富有诚恳的洞察与深远的意义。近年以来,他的影像风格随着他的自我省思渐渐趋向一种含蓄、冷静、内敛和凝炼。他逐渐在剔除照片里那些可能是附加的东西。


尽管这和他那些早已获得推崇的照片看起来不同,以至有些朋友表白更喜欢他以前的风格,但王玉文还是决定要做一个改变。他说:“人们的生活在变化,对世界的认识和观念也在变化,我也在变化。”所以,不能用十年前的语言去解说今天正在发生的现实。这是一个非常朴实的道理,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但愿意改变、能够改变的人,并不多见。


事实上,工人、农民可以说是中国纪实摄影最早拥抱的对象。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始,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期。真实、人性成为关键词,人文关怀与批判现实成为鲜明而高扬的旗帜,对抹杀主体意识的工具论,以及风花雪月的粉饰太平给予了有力的反驳与校正。“摄影救国军”一路慷慨壮歌、狂飚突进,正急需理论与实践的“粮草补给”。


彼时,西方摄影大师如桑德、萨尔加多、卡蒂埃-布列松、刘易斯·海因、尤金·史密斯、寇德卡……以及FSA、玛格南、荷赛这样的机构和展览被介绍到中国,中国摄影师则按照自己的理解与需要进行了吸收与学习。将镜头对准人,尤其是普通劳动者,成为纪实摄影当时最主要的工作。农民、工人自然成为首选。


过往宣传摄影中“红光亮、高大全”的形象是绝对要摒弃的,摄影师们提倡在生活场景中去捕捉瞬间,坚决反对干涉、摆布。出于一种矫枉的需要,“真实”被奉为最高标准所有被认为有利于“真实”的如拍摄的方式:不摆布、长时间的积累与观察;拍摄的态度:尊重被摄者、同情弱者;包括摄影师的人品:诚恳、踏实等都被作为重要的考评参照。与此同时,新的摄影力量必须以“真实”的作品来表明自己的主张。


不难发现,正是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决定了它今天的局面。时至今日,人们对纪实摄影的评价依然集中在上述几条标准。对于某位纪实摄影家的赞美,说着说着就成了对其道德情操、无边大爱的赞美,而对于其如何运用摄影这一视觉语言进行独特而深刻的表达,时常语焉不详,或者仅仅停留在“真实抓拍、自然生动”的层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09 , Processed in 0.07165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