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唐咸英:摄影我更喜欢尊重自己的内心

2018-5-15 10:48| 发布者:cpnoz| 查看:1733| 评论:0|来自:网络

摘要:拍什么、怎么拍是所有人的问题释藤:看你的资料介绍是毕业于中国美院,请问你学的就是摄影么?唐咸英:是的,我的专业学的就是摄影。释藤:当时选择摄影有特殊的缘由么?唐咸英:阴差阳错的吧,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对摄 ...
拍什么、怎么拍是所有人的问题


释藤:看你的资料介绍是毕业于中国美院,请问你学的就是摄影么?


唐咸英:是的,我的专业学的就是摄影。


释藤:当时选择摄影有特殊的缘由么?


唐咸英:阴差阳错的吧,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对摄影不太了解,报考的时候可以填三个专业,第三个才选的摄影,油画跟综合艺术好像专业分不够,其实大二那年我还想转系呢!

 

 

唐咸英作品之《褪色的记忆》


释藤:看来是凑巧才进入摄影系的?为什么最终又喜欢上摄影了呢?


唐咸英:我也不知道如何定义,但是我能肯定的是我开始是不喜欢摄影的,后来是在大三下学期,也就是开始做毕业创作了我买了第一个自己的相机,也就是我现在一直在用的Rollei双反老相机.才觉得我得开始拍点东西了.


释藤:听你的意思之前其实最喜欢的还是绘画吧?


唐咸英:是的,现在也喜欢绘画,要是有机会还是想回到绘画吧


闵志念:为啥?绘画让你更自由?


释藤:还是想回去?那说明骨子里对摄影还是有一种疏离感么?又或者你觉得摄影不是最好的表达?


唐咸英:也不是疏离感,绘画相对摄影更自由,摄影相对绘画更直接


黄晓亮:对绘画有情节吧?


唐咸英:摄影很难让我摆脱机械,虽然摄影也能很主观。至于情节还是有一些的!


释藤:那就是说在潜移默化中,你逐渐发现自己对摄影有了一些兴趣?


唐咸英:应该算是给毕业创作逼出来的吧,从被动喜欢到主动喜欢

 

 

唐咸英作品之《褪色的记忆》


释藤:毕业创作,记得你的资料介绍里写的毕业作品是《城市海报》是吧,这组作品好像没有公开发布过吧,这是你接触摄影创作比较正式的第一组作品么?


唐咸英:是的,算是第一个主题拍摄吧,以前的可能都比较散,当时只要是想表现城市乌托邦的这样一种关系。


叶文龙:咸英老弟这组特别有意思,很荒诞也很滑稽,冷幽默。


释藤:刚刚开始拍摄,有没有接触过沙龙呢?因为你刚刚提到“散”了。


唐咸英:没有,没有那个土壤参加沙龙,其实在学校比较封闭,从来没有参加比赛,也好像没听到周围同学参加


释藤:看来封闭也不一定是坏事,这样就不容易被框住。你的创作没有这样的痕迹,这一点也是幸运的吧。


叶文龙:进入沙龙容易,出来难


释藤:是的。这个很多人深有体会。


唐咸英:其实沙龙也有很多好的作品


释藤:这个是一定的,但是就像文龙说的,就是很难一下子走出来。在《城市海报》这组作品之后,《背影》是第二组作品么?又或者是《褪色的记忆》呢


唐咸英:其实《城市海报》跟《背影》是同一时期着手进行拍摄的。其中《背影》这组有一两张是新的

 

 

唐咸英作品之《城市海报》

 

释藤:那就是说还在美院念书的时候你就开始《背影》的拍摄了,而且这么多年一直在延续?


唐咸英:是的,其实也算不上延续,《背影》这组其实有点像街头摄影,碰到了就拍一张,多了才进行归类,其实它不是一个主题先行的拍摄,到后面可能有一些刻意的成分在里面。


释藤:你的意思其实是无意中延续下去的一个主题么?这个题材其实并不新鲜,你为什么还坚持拍呢?


唐咸英:是的,开始的时候也没想它是一个系列,只是时间上积累而成,当然到后面或多或少也有刻意把它们拍成一个系列。其实"拍什么””怎么拍”是所有人的问题。


释藤:嗯,这是一个值得很很多人探讨的话题

摄影需要像“串珍珠”一样去累积


叶文龙:咸英其实是一个串珍珠的高手啊!捡起散落的珍珠,再串起项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叶高兴:“串珍珠”,说得好。这是一门很难的手艺,唐兄无疑是高手,能不能介绍一下“串珍珠”过程?比如:形式、方法什么的?


唐咸英:文龙兄,你提出的“串珍珠”你来回答


叶文龙:先是平时一颗一颗(一张一张)的拍,然后积累到一定程度,归类串起来了。


释藤:串珍珠,哈哈,这个话题聊得好。用到摄影当中去,也是值得思考的。图片主题的筛选、编排非常重要。


何雄:这个是大学问,直觉地去拍,思考地编辑整理。


叶高兴:陈小波老师有这样一段话:“好的摄影师应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思考,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拍摄,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编辑整理自己的照片。”编辑整理自己的照片往往被忽略,然后看着一大堆照片无所适从。


郑忠民:唐兄的几组片子,基本上是日常拍摄,积累数量,然后后期选择、编辑,或许后来会相对刻意地去寻找拍摄。这跟范顺赞兄的想好主题和形式,然后着力去实施的方式,有所不同。这两种工作方式没有优劣之分。但唐兄今后会不会考虑换一种方式呢?那样的话,主题会不会更加集中,表达会不会更具有力量?


唐咸英:我想接下来会这样尝试的,不过还是尽可能的用适合自己的方式。


郑忠民:是的,找寻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去做,是最好的。然而,追求创新,尝试变化,也是需要的。在变中找到自己不变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识别度和艺术特质。

 

 

唐咸英作品之《城市海报》


释藤:坚持走自己的路,呵呵,是自己有感觉的东西,摄影亦是如此。


唐咸英:其实摄影是需要很强的执行力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停留在想的过程,有的时候想想觉得没什么好深入下去了就放弃了,也许拍着拍着你会发现刻意延伸出跟之前想象的不一样的东西。


释藤:执行力,这个点得好,因为很多拍摄的主题,就需要罗列和组合。这一点你似乎做得挺好的。


唐咸英:是的,摄影师本身的罗列和组合有的时候能发现其它没想到的方向。


释藤:延伸的东西其实也是最有可能的东西,摄影的迷人之处也在于此吧。


叶文龙:很多题材越拍越有感觉,也越能深入。我看咸英上面那组《城市海报》就是这种感觉,应该继续诙谐、幽默、荒诞的味道。


郑忠民:我觉得,第一组的《城市海报》,倒是非常不错的作品,看得出唐兄对周遭纷乱的世界的洞察力和表现力。其后三组作品也延续得很好,且各有特色。


没有指向性恰恰是我期待的观众对我的反馈


释藤:《背影》这组,在2010年入选法国才华基金了是吧?我看你现在是用排列组合的方式,之前呢也是这样的方式么?


唐咸英:《背影》是零零星星拍摄的,整理出来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阶段性,入选法国才华摄影基金时,我是单张分开的,排列组合是最近重新整理做的一个尝试,其实我也不确定这样排列好与不好,之所以这样排列,我是从两张照片之间的关系组合,或者色彩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我是想以书籍的观看方式去呈现。

 

 

唐咸英作品之《背影》


释藤:嗯,你提到呈现了,其实作品的呈现方式对于每组作品都是不同的,看的出来你对画面的结构也好,排列也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和你本身学绘画应该有关吧?


唐咸英:其实拍摄完成只是完成了不到一半吧,输出打印,装裱,呈现,以及出版都很重要,这些我都很缺乏,还需要以后不断的学习积累经验,我觉得选择合适作品的呈现方式很重要,这需要很多参加展览的机会,并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提高。

 
释藤:嗯呈现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作品本身也罢,展览,纸质等,都是延续性的东西


叶文龙:呈现方式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释藤:在《背影》中,你的调子看起来很舒缓,但是却充满了一种不确定性,这是你刻意要留给观者的思考和空间么?


唐咸英:其实这里的不确定性,或许是由空间的不确定性,时间的不确定性,当然也有物理的不确定性组成。我想更多的是视觉经验,与观看心理上吧,有刻意的成分,也有不确定的因素,每个人的视觉经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释藤:那你通过《背影》主要想表达什么?你的所想和所期待的东西达到了么?


潘日伟:应该知道拍片的前因后果,即使是一时的不确定灵感,事后也要思考的。


唐咸英:其实事物都有两面,看到的,跟没看到的,看到的成了我们的视觉经验,我们用看到的说事,而我们同时又对没看到的好奇,对它揣摩猜测。而这里其实我也没什么非常明确要表达的指向性,正好没有指向性恰恰是我期待的观众对我的反馈。

 

唐咸英作品之《背影》


释藤:你之前提到刻意2个字,看的出来在《背影》中,你似乎刻意把自己置于期间却又远远观望,请问你拍摄时心里是如何平衡这种微妙的感觉的?


唐咸英:尽可能让自己保持自然,让画面保持自然。


释藤:嗯,这样的保持,其实也是一种持续性的东西吧?也可以说是持续的发力


范顺赞:咸英的作品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每次看的感受都会不同。


唐咸英:这跟题材有关系,有些题材可能需要有摄影师的影子,有些可能的话尽量保持距离更好


释藤:嗯距离其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心里上的,物理上的,都容易陷入这样的困惑中!2011年《褪色的记忆》入选首届青年摄影大展,并获得最佳景观摄影作品提名。请问这是你第几阶段的作品呢?


唐咸英:第2个阶段吧,毕业后

 

 

唐咸英作品之《穿越》


释藤:嗯,这组拍摄的是关于大海的题材,色调平稳,叙述平缓,但是在这种淡淡的,看似安静的表象下,却似乎有很多话要说,请问你拍摄的初衷是什么?


唐咸英:这组作品拍摄的时间很短,只有半个月吧,我们全家去珠海过年,也是我第一次去海边,拍摄的时候并没想要拍的多么深刻,只是出于对童年海的记忆与现在看到的大海的一种心理落差的心情。


释藤:也就是说这组作品其实是和你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的?你拍摄的其实带有更多的个人情感的因素在里面?


唐咸英:说大了跟中国的教育有关吧,我们的教材从小学到大学不都是很美好的东西,体制的东西教出来的一个范本,我觉得自己一直以来从没有机会做一个好学生。


释藤:在你那组褪色的记忆中,我看你的每张前景都刻意地增加了一些小的物件,你觉得这些物件更生活化么?


唐咸英:前景的物件,其实就是为了跟生活融合,能让人从梦幻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来。


释藤:嗯,原来也是一种巧妙的运用。

其实情绪也是一种对社会反馈的延伸


释藤:《穿越》是不是可以看成是你第三阶段的作品呢?看起来似乎视觉性比较强一些。请问拍了多久了?


唐咸英:从时间上来说可以算是第三阶段吧。视觉上倒是没考虑很多,其实我在想视觉上如果考虑过多会削弱了主题。拍了多久没统计过,我一般都不会是一个主题一个阶段的,很多时候都是同时进行的!


释藤:当时为什么想去用这样的方式去表现主题,因为和之前的作品不太一样。


唐咸英:有点意识流,跟我的性格有些关系。其实我是个不那么理性的人,理性的成分只能控制着我不去犯罪,大部分时间都是感性在支配着我的生活。

 

 

唐咸英作品之《穿越》


释藤:其实摄影师大多是属于感性的吧。你觉得对于主题选择上是不是有很大的关系呢?比如情绪,表达方式上。


唐咸英:是的。我觉得我很难驾驭宏大的题材,所以喜欢从小处入手。


释藤:等于说你拍摄的其实都是和自己本身有关系的东西?


唐咸英:是的,我一直是个独来独往的人,现在也是如此。


闵志念:摄影是一种表述方式:我们讲故事,我们讲情绪,我们讲观看方式,我们讲美学,甚至我们还在讲哲学……


何雄:心有多大,视觉就有多大。


叶文龙:艺术表达有很多种可能,我们都试图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那种可能。


释藤:摄影其实也需要耐得住寂寞。这样的性格也促使你去更多的思考吧?


郑川:年青人只关注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和社会接触比较少?


唐咸英:其实情绪也是一种社会反馈的延伸。


释藤:这个现象是很正常的,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是如此的,但是不代表他的作品和这个社会没有发生关系!《穿越》入选浙江当代新锐展,你是如何理解当代摄影这个语境的?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和当下发生联系了么?


唐咸英:摄影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摄影作为艺术也好,作为记录的工具也好,不管形式内容如何变化,都是在用图像表达。我想自己的作品或多或少跟当下总发生着某些关系,我无法从生活着的社会把自己单独剥离开来。


释藤:如果说《褪色的记忆》是你当时的一种心态,而《背影》则是你独特的一种观看方式,那么《穿越》呢,是不是表达你对当下的一种疑惑或者是质问呢?


唐咸英:疑惑,也或者是逃避。


释藤:对这个社会的疑惑?或者是逃避现实的某些借口么?


唐咸英:很多时候解决不了的问题,逃避就成了最简单的方式。很多时候是反射性的选择。


叶高兴:我问一个问题,从你的《穿越》来看,你是在拍大家没看到或者视而不见的东西,有陌生感和疑问感,这是我最欣赏的。是什么促使你去观看这些众人忽视的东西?你是怎么去发现这些东西的?


唐咸英: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知识结构、成长环境、性格、视觉经验都不同,所以看到的东西也就不同了。


其实我更多的是在关心我自己


释藤:其实在我看来,你的作品不仅仅是针对自己,同时也是观照这个社会和时代的,你觉得时代本身和你个人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叶高兴:我想,唐咸英前面有段话已经很好地回答上面的问题了:“我们用看到的说事,而我们同时又对没看到的好奇,对它揣摩猜测。而这里其实我也没什么非常明确要表达的指向性。”


陈磊:唐咸英,刚刚谈到《穿越》这个作品你有提到逃避,提到卡夫卡的荒诞剧,但是我却隐约看到你对社会的关心,你在对现实说“不”,虽然很微弱,但我们感受到了,你认为人道主义是摄影最终的价值归属吗?


唐咸英:人道主义?我觉得不单单是摄影吧!至于摄影最终的价值归属这个话题?我觉得这太沉重了,摄影还是要尊重自己的内心最重要,其实更多的我是在关心自己。当然,每个观众会有不同的看法。


叶海军:其实我更认可个体对摄影的认知和表达,我在咸英的作品也看到了这一点。


郑忠民:观众还可以有更多的理解和阐释,发掘出摄影更多的可能性。这种理解和阐释,也可以跟摄影师的初衷相离甚至相悖。


唐咸英:有的时候一个主题自己做着做着都会自己改变原来的意图。


释藤:其实表达的还是一种关系,相互之间的牵制。请问摄影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唐咸英:摄影对我来说就是生活,确切的说是选择性生活。就像说话,我想要说话我就说几句,不想说话我就闭嘴。它在生活中的比例没想过,也不想去想,因为数字对它来说我觉得不那么重要。


释藤:在《褪色的记忆》中,你的色彩似乎用得挺谨慎小心的。请问,是否做了一些相应的处理,还是有什么独特的用意呢?


唐咸英:我的照片基本都不处理的,扫描是什么样,一般不会做过多的改变。


释藤:在你的影像里,似乎对色彩的把控十分“小心”,这和你的专业背景应该有某些关系吧?


唐咸英:色彩有时候是可以自己独立的,有时候只是一个搭配,这跟我画画很多年有直接关系吧。


释藤:色彩可能会给图像带来肤浅的外表,但是也能让平庸的瞬间产生生气和活力,如果能够将两者完美地融为一体,需要一定的努力过程,或者说,需要相当的天赋,请问这些方面你曾受到过谁的影响么?


唐咸英:如果说绘画是完全主观把控色彩,那么摄影很多时候是在取舍。到底谁影响到我,我也说不上来。说一个我特别喜欢的画家那就是马蒂斯,他对我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黄晓亮:其实摄影是一门需要综合能力的艺术,我认识的很多摄影艺术家,很多是学画画的。绘画没有死,但是摄影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是需要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所以,摄影媒介对于艺术家、收藏家来说都比较新鲜。而这个不是决定艺术家选择摄影的因素,决定的因素跟整个社会知识环境的影响有关系,我觉得是这么的。


郑忠民:这些片子都是禄来双反拍摄的?准备一直用胶片么?


唐咸英:是的,个人喜好是一个方面,还有就是胶片的基本不需要后期。以后就不知道了,近阶段应该还是选择胶片吧。


郑忠民:你说,片子扫描了,色彩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基本没有去调整。可我总觉得,那不是原本拍摄的色彩。这是胶片的特性使然,还是你本人对色彩的取舍?


唐咸英:都有吧,胶片即使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拍摄,扫描出来都会有不同,这也许就是胶片迷人的地方。


郑忠民:是的。我玩过胶片多年,胶片扫描的偏色是让人头疼的事情。但对你来说,却把它变成了优点。


唐咸英:一组照片的整个色调当然也会去考虑的,会调整的,尽量一组照片不要反差太大。


释藤:咸英现在从事什么工作,和摄影有关么?


唐咸英:目前还是自由工作者,偶尔跟做一些跟摄影有关的东西。


释藤:在你的摄影生涯中,你最为关注的有哪些人,哪些事情,比如国内外的摄影师,哪些作品,或者是哪些书?


唐咸英:很多吧。外国人名字不好记,其实看得很杂,其它艺术类型也都会去看吧。摄影师的话,英国摄影师马丁-帕尔,是我很喜欢的摄影师。


释藤:嗯。请问接下来还有哪些方面的拍摄计划么?


唐咸英:在进行一些计划,进行得很慢。接下来的作品可能更主观些。


简介:


唐咸英、男、出生于1984年、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杭州


2010年作品参加《万象》摄影展
2010年作品《城市海报》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优秀作品
2010年作品《背影的肖像》入选法国才华摄影基金
2010年作品《背影的肖像》入选“徐肖冰”杯
2011年作品《褪色的记忆》入选中国首届青年摄影大展
2012年作品《穿越》入选2012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0:05 , Processed in 0.12061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