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山沟沟中,一条因温泉而在隆冬不结冰的溪旁,一家农户将住房改成可以观察、拍摄鸟的场所,旅馆,饭堂样样齐全。靠溪边的空旷处还拉了一辆破损的面包车,透过没有玻璃的车窗可以观察溪流的动静,最多容纳五位摄影人在这里等候和拍摄毛脚鱼鴞。 毛脚鱼鴞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光临,东家还特意在溪边安装了一盏强光RED的照明灯,便于来这里拍摄的“鸟人”捕捉毛脚鱼鴞的神态。 夜幕降临,大雪纷飞,小溪被灯光映照得如同白天,溪水潺潺,被白雪覆盖的溪滩显得格外秀美。小溪正中有一个不大的用鹅卵石垒砌的小水坑,里面人为地放养着小鱼,这是毛脚鱼鴞每晚必来的诱饵。足有三十多摄影人支着“大炮”镜头密布在屋内,我等五人被安排在那辆破面包车内,望着车窗外的场景我确实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拍什么呀。辛亏车内一位曾经来拍摄过的同行告诉我,只要对焦在小水坑,毛脚鱼鴞就在那里捕鱼活动。我们做妥了一切拍摄的准备工作,就在那辆耐心地等待毛脚鱼鴞的光临。 起风了,雪越下越大,雪花从车窗口一个劲地往里灌。手脚一些冻木了,从18点等起一直快的21 点,那水坑旁一直还是静悄悄的,什么迹象都没有。突然,就在一眨眼的功夫,一只黑影在眼前一闪,定眼一看,一只胖乎乎,毛茸茸的毛脚鱼鴞已经停栖在小水坑缘。太可爱了,大大的明晃晃的眼睛,头顶一对似猫耳朵的羽毛耸立着。它不停地转动在圆脑袋,左顾右盼地觊觎着,警惕地观察着周围,感觉到没有任何威胁时纵身踏进水坑中,展开双翅足有一米多长,呼扇着,精确地用利爪抓起一条鱼,跃身到高处,又环顾四周片刻便大快朵颐起来。此刻,只听到周围一片快门连拍的快门启动声响,机枪扫射一样。不一会它用同样的姿态抓吃了第二条鱼.估计是已经吃饱,舒展柔翅,轻盈跃起,无声无息地飞走,如同幽灵般地消失在黑暗之中。远处另外一只毛脚鱼鴞一直栖息在远处一株树上,昏暗之中只能影影绰绰见到一个身影。它或许发现什么不对头的情况,没有俯冲下来捉鱼吃,最终还是选择离去。 摄影人又回复了呼吸,刚才大家基本上都是屏住气在拍摄。 近午夜时分,又飞来一只毛脚鱼鴞,个头不小。这家伙更精明。停留在水坑上方的树干上,观察着、聆听着、窥视着。我估计它会突然扑向水坑,鱼的诱惑会使他放松警惕。我将镜头锁定在它可能经过的路线上。果不然它越身而下,正在我的捕捉范围内。抓拍到这个动作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成就感。 我看到那些执着的“鸟人”们,对它们以极端的耐心守候后的成功与收获,所表现的那种喜悦与骄傲,自得与惬意的心情流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钦佩。 诡秘的毛脚鱼鴞今晚就光临了二次,一场人与大自然,与飞禽的亲密接触,在午夜时分鸣金收兵。扛着三脚架和相机返回的路上若不是夜深人静,真想高歌一曲“打靶归来”。 也许“打鸟人”似乎简简单单平平常常,单调地记录着鸟类的生活和它们的优美。但他们的艰辛付出的确鲜为人知,在寂寞与坚守中所记录的不仅仅是那一幅幅的惊讶与绚丽。而是为大自然写照,为鸟类与人类的和谐谱写篇章。为保护鸟类给我们传递着一种爱的启迪,让人们懂得在这个星球上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没有其他物种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的生活。 简单的事重复做,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有心去做,就是赢家。是矣。 (毛脚鱼鸮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鸮形目鸱鸮科,是一种较为稀有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广东沿海和台湾等地,种群稀少,我省在秦岭北坡的周至发现过。毛脚鱼鸮栖息在山林中,常到溪流边捕食,嗜食鱼类。它昼夜均可活动,受到惊扰时一般不轻易飞走,会发出深沉的呼呼声,或咪咪的猫叫声。) 2016/3/4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40 , Processed in 0.16849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