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对话摄影原作---[王秋杭]

2018-6-20 15:18| 发布者:cphoto| 查看:1252| 评论:0

摘要:面对所有的中国摄影“家"们,本博主再问一声:没有原作,你还是摄影家吗?呵呵! 《原作100---美国收藏家靳宏伟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展》于昨天12月6日下午3:30在浙江美术馆隆重开幕。 非常高,嘉宾几乎都是 ...
面对所有的中国摄影“家"们,本博主再问一声:没有原作,你还是摄影家吗?呵呵!
     《原作100---美国收藏家靳宏伟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展》于昨天12月6日下午3:30在浙江美术馆隆重开幕。
      非常高,嘉宾几乎都是来自中央美院及中国美院的学术界权威人士。我早在好多年前就说过,中国的摄影应往美术界靠而不是往新闻界靠。因为民国时期的摄影界大师郎静山就是辞去了新闻摄影记者后才脱颖而出,终于取得了和美术界大师张大千、齐白石等比肩的成就而被全球艺术界所景仰的。如果他不脱离新闻界,则永远被埋没在成千上万的记者堆里,连艺术的边儿都休想沾上。那么,中国摄影艺术起码要倒退50年。

       新闻摄影不需要原作(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美国家,新闻摄影均有原作。本博主从国外网上买了一些,真棒,尤其是二战时期的。自传真机发明后,新闻摄影的原作才退出舞台。传真扫描的老新闻照片国外网上也有不少,老外新闻记者的拍摄水平就是和我们的不一样,非常有特色,精彩啊!关键是我们无法见到。所以中国题材的本博主挑了一些买下。)现代的新闻摄影只要通过传真、通过互联网传送图像信息就能出色地完成。而摄影艺术则不同,必须要有原作来确立自身的学术地位。艺术家的生命可以短暂,但他的原作将会源远流长、水涨船高、越来越显珍贵。所谓的”纪实摄影”也是如此,没有原作,仅靠底片或数码文件传世?慢!谁来传?这可是一个从来没有被摄影界关注过的又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应专门行文论述。你百年以后,即便你的底片或数码文件被传世下去的话,我们的下一代保不准早已把PS当做每一幅图像的必修课而任意对你的图像进行修改,将白天修成黄昏、把黄昏修成黑夜那还是保守的,要是把老大爷修成大姑娘、把小伙子修成老大娘,你就是从坟头上跳出来跟他打官司都打不赢的,因为你没有原作作为法律依据啊!想想吧,多么可怕?而且作者名字还是他的。
      假到真处真也假,新中国以后的摄影家都是从印刷品上来认识和学习摄影的,他们关心的只是拍摄的题材、内容、画面,很少甚至还不知道去关心摄影作品的光线、层次、质感、色阶、灰度、影调、纸质、韵味,以及工序繁多、材料要求很严、制作必须精益求精的后期制作......等等、等等高雅的视觉享受,以及极具启迪意义的、甚至连做梦都想不到的创意。这次展出的120幅欧洲近代摄影大师的原作,基本上馕括了世界摄影史上的名家,绝大多数的摄影大师未被中国摄影家所知晓。
       第二感觉年轻人特别多,几乎占到八层以上,戴白帽子的老人看不到了。为什么?因为这些年轻人基本上都来自于大专院校。今后中国摄影的高端一定是这些经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这就是和国外接轨。那些年纪很大,靠“爱夫八,到处啪“式的摄影讲座、摄影培训班出来的、没有多少文化的“摄影家"们早就应该靠边了,因为他们和新闻摄影记者一样没有原作!多么可怕?其实摄影自娱自乐也挺好,问题是他们有相当一部份人一直以为自己站在中国摄影的高端。所以面对汹涌澎湃的新锐摄影,不改变观念是很难受的。要说记录,文字的记录最为广泛,如通讯录、帐单、信件等,哪个人离得开文字记录?比摄影记录广泛千万倍,但站在文学顶端的是这些普通的记录者吗?错!是诗人、作家等文学艺术家!中国摄影界的顶端为什么不是这些艺术家呢?又扯远了!
      开幕式中,有人问我:什么叫原作?我说:对一般只懂得拍摄,不懂得后期制作及装裱的摄影爱好者来说,原作不原作无所谓的,就象新闻摄影一样,重要的是图像信息。再有就是原作的制作是很专业、很花钱、很费功夫的事。在中国,有相当多搞了一辈子摄影的老人,根本就不知道何为专业?因为他们对何为湿版摄影?何为冷光源?何为纸底制作?何为烫裱?何为活裱?何为.......?一窍不通!
       摄影原作是对专业摄影师而言必须完成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道作业。几乎所有欧洲摄影学院的教科书上都强调:专业摄影师的前期投入和后期投入的比例应该是:约为3:7甚至2:8。而中国摄影家的投入百分之一百是高档照相机和各款专业镜头。说到底,摄影原作就是你作品的最终展示效果、方式和传承标本。它必须是由摄影师本人制作完成,或是在本人参与、监制、认可后完成的摄影成品。欧洲摄影师对原作都以签名来认可,本博主认为,凡没有摄影师签名的摄影作品,均不能视为原作。
      第三就是如何面对这些大师们的摄影原作了。我以为,摄影大师的原作只能对有着丰富专业暗房经验的摄影师才会引起共鸣,对绝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来说,充其量是一种认知、一种起迪、一种暗示、一种召唤。我钻了半个世纪的暗房,至今仍在暗房里痴迷制作自己的摄影原作。当我站在这些并不相识的大师们的摄影原作面前,双眼定定地观赏几分钟后,就仿佛能和他有某种信息的交流:什么配方的显影药水?显影温度摄氏多少度?是否进行了局部遮挡?哪些部位进行了遮挡?失败了多少次?这是第几十张才成功的?使用的是什么类型的相纸?后期装裱是活裱吗?........等等、等等。有些疑问有了答复,有些疑问还有待于下一次的静赏。
      尽管展厅里人太多,汗流浃背,但依然继续观赏,难得啊!出了展厅遇见老朋友、本次大展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部博士蔡萌。早在该展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首展时,我就和他联系过,约定12月份来杭巡展时见面。他昨天发手机短信给我邀我观展,我带去了我在家闭门造车的纸底制作的西湖风光摄影原作两幅,称这是2008年10月美国盖蒂博物馆范德珍女士来我家采访我的收藏女性老照片时,问我是否懂得纸底制作时,我下的决心一定要制作几张。如今终于大功告成。果然,蔡萌感到很新奇。
      面对所有的中国摄影“家"们,本博主再问一声:没有原作,你还是摄影家吗?呵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19 , Processed in 0.13408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