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 主 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 办:2018北镇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 时 间:2018年9月28日—11月28日 地 点:北镇文化产业中心(辽宁,北镇)、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总 顾 问:范迪安 (中国) 展览总监:王璜生(中国) 、张子康 (中国) 策展团队:汉斯·德·伍尔夫(Hans De Wolf,比利时)、蔡萌(中国) 、安吉拉·费雷拉(Ângela Ferreira,葡萄牙)、何伊宁 (中国) 安妮·哈宁(Anni Hanen,芬兰),《只是打了一个小嗝》,2016年
已经成功举办过两届的“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灵光与后灵光”和“陌生的亚洲”,获得了业界及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作为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品牌展览之一,该项目旨在观察摄影这一特殊的介入、应用和不断自我更新的媒介与载体,如何不断参与当代文化叙事与艺术新秩序及新格局的建构之中;我们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经典和当下国际前沿的摄影资源,并以秉持未来性的眼光,以期发现、扶持富有天赋和潜质的中国青年摄影师,鼓励他们在摄影语言上的探索与观念拓展,推广并提升中国当代摄影在国际艺术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从而希望能对中国摄影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沈玮(中国), 自拍像(利马),2013年 本届双年展作为首届北镇国际摄影大展“主题展”板块展开策划,展览将在辽宁北镇文化产业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两地同时举行。届时将有来自全球范围内的80位左右艺术家的近1000余件作品参展,同时还将举办系列学术研讨会、论坛、讲座及公共教育活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继续秉持把当代文化、艺术界的前沿思考和组织方式带入中国摄影和影像领域,意在提升该领域的文化高度、学术广度、交流深度和国际化程度。通过摄影这一具有广泛性、当代性、实用性和日常性的视觉表达媒介,传递并呈现出当代摄影家、艺术家围绕历史与社会现实、艺术及自我主体所展开的既严肃又深入地思考,并以此启发更多的人们重新反思摄影、认识摄影、探索摄影。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与地方政府的文化项目合作,探讨一种大学美术馆社会性、公共性移植与转化的新型展览制度关系,并以此为契机,带动、促进文化相对欠发达地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建构新时期文化艺术交流的新品牌与新平台。 加亚特里·甘朱(Gayatri Ganju,印度)《严禁在此亲吻》(Strictly Do Not Kiss Here),摄影、装置、文本,2013年 陈抱阳(中国),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 ?虚拟实境、镜面迷宫、影像 、 声音 、尺寸可变 ,2017 - 2018年
摄影自诞生之日起,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技术、手段和应用媒介,始终离不开公共与私密性这一话题。无论是早期摄影师在公共空间实施的带有私密性的拍摄与观看行为,还是在今天这个人手一部智能拍照手机与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结合而诞生的影像民主化,以及当代艺术中不断演进的数据可视化的当下,摄影越发成为一种广泛延伸、参与、介入以及建构人类公共与日常生活的重要媒介。于是,摄影的公共性与私密性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不断地冲突、对抗、磨合并且蔓延,从而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表达方式、交往关系、行为习惯,以及填满我们公共与私密的生活空间。终于,在摄影的大规模介入下,公共与私密空间被重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边界被重构,他者与我者亦被重新定义。在这些关系发生改变的过程中,摄影与历史、现实、宗教、哲学、文明、战争、科技、政治以及人类情感等诸多要素都在此刻发生着一系列新的纠缠与共振。它作为媒介或桥梁夹杂其中,不断在公共与私密两个维度展开表演。那么,在这样一个公共性与私密性混杂的时空情境里,一个极度复杂的组织形式与思想方式中,以及一个充满仪式和荒诞感的场域内,如何开展一场思想冒险——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它跟我们的关系怎样?在这个也许是乌托邦(Utopia)或是恶托邦(Dystopia),更或者是异托邦(Heterotopia)抑或是进托邦(Protopia)[1] 的思想疆域和视觉剧场内,我们如何通过摄影处理公共性与私密性之间的关系与表达,将成为我们在一个相对宏大、遥远和更高坐标点上所构筑的共同追逐的目标,并将构成我们思考、策划这个展览的主要基点。因此,本次展览我们将围绕摄影作为一个涉及多学科研究的广泛领域,围绕摄影的社会性、公共性和私密性互相混合的复杂话题,探讨它在公共与私密这一充满张力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产生的意义。 [1] 凯文·凯利(Kevin Kelly)曾指出:真正的反乌托邦和电影《疯狂麦克斯》(Mad Max)毫无相似之处,倒更像是旧时的苏联:那里不会无法无天,反而充斥着令人窒息的官僚机构……不过,反乌托邦和乌托邦都不是我们的归宿:归宿会是“进托邦(Protopia)”更准确的说,我们已经到达了进托邦。进托邦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是一种进程。在进托邦的模式里,事物今天比昨天更好,虽然变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么一点点。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进,也是一种温柔的进步。 达妮埃·拉弗里贝尔(Daniela Friebel,德国)电池,摄影、文本,2016年 吕近月(中国)选自《失落的连结》系列,摄影、录像、文本,2017 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将吸收往届摄影双年展的经验,并反思其不足,展览策展团队将根据“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这一主题,尝试用一种带有实验性和挑战性的组织关系和思想方法进行策展,希望能够呈现出一个不同以往的摄影双年展。 朱罗·罗佩尔(Jewro Roppel ,哈萨克斯坦),选自《量级》(Magnit)系列,摄影, 2015年 王轶庶(中国), 树下的人,江苏苏州,2014年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00:23 , Processed in 0.12420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