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绘画、书法、摄影、装置、现场表演……11位中外艺术家用最新创作拓展水墨边界

2018-7-13 09:39| 发布者:cphoto| 查看:679| 评论:0|来自:上观新闻

摘要:“水+墨”有多少可能性?7月11日,“水+墨:从新海派到当代”展览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幕。作为此次展览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开幕式上,麻进用一场立体书法融合多媒体影像与舞蹈表演的《墨迹视界》给出了 ...

“水+墨”有多少可能性?7月11日,“水+墨:从新海派到当代”展览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幕。作为此次展览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开幕式上,麻进用一场立体书法融合多媒体影像与舞蹈表演的《墨迹视界》给出了年轻一代的回答。

在《墨迹视界》的表演现场,分别身着全黑与全白服饰的两位舞者在投影前即兴起舞,灯光投射之处,舞者的身影与屏幕上幻化的水墨字迹交叠在一起,墨迹流淌,身影变化,犹如流动的笔触在不停书写。画面定格,两位舞者也完成了最后的造型。掌声,随即而起。



除了《墨迹视界》,麻进的立体书法作品《承立创》悬于展厅中央,格外显眼。这一作品借助激光雕刻、3D打印技术,将书法从二维平面推向三维立体空间,“承立创”三个字无形中也是对参展艺术家探索的总结。

麻进,承立创玻璃钢、泡沫,高3.5X宽2.5X长4m

“水+墨”已连续举办六年,作为一项长期学术品牌展览,展览每年都会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新水墨艺术发展的话题。策展人马琳说,海派绘画一直是创新画派,对中国书法和水墨画的发展曾产生重要影响。1980年代后,上海艺术家对于水墨的发展做了很多思考和探索,在水墨材料范围内进行试验和创新,并把水墨纳入到当代艺术的领域。此次展览邀请的7位新海派艺术家,既有出生于1940年代、1950年代与1960年代的成熟艺术家,也有70后和80后年轻艺术家,从抽象、书写、与影像、科技结合等角度,呈现了新海派当代水墨的发展。

仇德树、张健君、陈九是新海派艺术家中风格成熟但一直在突破自我的艺术家。“裂变”是仇德树自1980年代以来持续创作的一个主题。他通过撕碎宣纸的方法重构自由变化的线条,即裂纹。同时,“裂变”也暗喻了社会的巨大变迁。近年来,仇德树在黑白的基础上又把色彩运用到“裂变”的创作中去,以充满奇异光感的色彩和全新的图式来表现当今裂变的时代。

张健君在创作中不停拓展水墨的边界,把水墨与影像、装置结合,展现独特的融汇东西方文化的视觉方式。这次展览上,他的作品与上海历史有关。他用拓印与水墨相结合的方法,把石库门老墙的斑驳、沧桑感表现得淋漓尽致。36幅关于上海从19世纪一直到现今的路名的摄影作品,更能勾起观者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

张健君,“过程的瞬间:上海计划”  系列水墨,宣纸,照片,245  X 150cm(单幅)


陈九近年来专注于“水”和“节气”的描绘,他用流畅的笔法和几乎透明的墨色,通过层层积墨的方法表现了水和节气的不同形态。此次展出的作品《墨积》系列着重于对水墨痕迹的研究和实验,画面越来越趋向于抽象和平面化。

刘永涛和孙源是近几年在上海比较活跃的年轻艺术家。对于刘永涛来说,传统如何在当代转换,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的创作实践呈现了这一思考的变化。此次展览的《忘城图》系列作品与他之前的作品风格有较大变化,笔触变得狭长,画面也更加简化和抽象。风景不再是画面的主体,内心的感受才是想表达的主体。对群体的无意识表达是孙源近几年来创作的一个主题,她在网格状的图式中,以反复覆盖的形式描绘了一组组人群。无论是《失忆》系列还是《群体的寓言》,孙源笔下的这些人群或机械冰冷,或迷茫没有方向,直线与墨块的交织,画面的留白与划痕的运用更是强化了这种感受。

孙源,失忆之六纸本水墨 ,140x140cm ,2012

参展艺术家中还有4位外国当代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除了对水墨这种材料本身感兴趣之外,他们对于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学习。

来自美国的芭芭拉·爱德斯坦目前是上海纽约大学的艺术教授,每年有一半时间在上海生活和工作。芭芭拉喜欢用墨作为她创作的材料,她曾用心学习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和基本原理,并把书法和用墨转换到自己的当代艺术创作中。她把自然与对生活的感受结合在一起,希望能重建一种新的、永恒的自然精神之和谐。此次展出的《自然自在系列》以摄影和水墨的方式并置,一片荷叶,一根树枝,一根藤条,不仅可以看到水墨与摄影图像的关联,更使水墨成为自然的延伸。同样来自美国的斯蒂芬·托宾的创作涉及到雕塑、水墨等领域。他喜欢对材料进行收集和研究,将大自然中的元素进行拼贴,通过雕塑等形式将自然中看似转瞬的东西永久性的保存下来,在永恒与短暂间找到了平衡。斯蒂芬的水墨作品与雕塑作品的主题一脉相承,他用皴擦手法将大自然的形态凝固下来,画面厚重而去中心化,飞白笔法的运用显示了他对中国传统书法的兴趣和研究。

芭芭拉·爱德斯坦,“自然 - 自在”系列 水墨、照片、棉纸,56x152cm,2013

斯蒂芬·托宾,Untitled.No7 水墨 35x69cm

米歇尔·马多来自加拿大,1980年代曾从事作曲和演奏,后来一直从事绘画。他的绘画以人物为主,使用炭笔和粉笔进行创作,在材料运用方面非常独特。他的作品风格极简,没有色彩,人物用线条表现,这次他带来了用纸本水墨和炭笔最新创作的作品,人物的线条若隐若现于团团墨块之中,人物的形态和精神内涵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米歇尔·马多,在路上纸本水墨,炭笔 140x76cm

波兰艺术家白尾曾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中国绘画系人物专业研究生。出于对中国书法和音乐的喜欢,他把二者融会贯通,把音乐在作品中变成有形的符号与中国传统书法相结合,创造了独具风格的“乐书”。他花了2年多时间,认真临摹研习颜真卿《麻姑仙》和褚遂良《音符经》。从一撇一捺的临摹到逐渐写出自己的心得,《循序渐进》是他从临摹的字帖中精选部分加以拼贴而成的作品,英文“Step by Step”与汉字的结合,更深化了这件作品的寓意。

白尾,循序渐进纸本、墨,170x87cm 2013-2016

展览将持续至8月30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10 12:13 , Processed in 0.081747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