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组织了一个摄影的活动,请一些摄影名家走进家乡,拍摄春天。对于组织这次活动之前,我一直在纠结,该如何做,请哪些人好。后来做了好几个方案之后,又推翻了,最终选择的时候,选择了三个资深的摄影家,又邀请了三位的年轻艺术家。 首先在选择摄影家的时候,我想传统的影像自然是少不了的,尤其是对于当地的宣传和推广来说,意境唯美,画面感特别好的照片,一定是首先,这样的照片养眼养心,很多人都会喜欢。但是如何在传统的方式里寻找一个突破口,这也是我想要探寻的目标。所以我希望有更年轻的艺术家来参与,拍一些宣传之外略微不同的影像,于是请了三个风格各异的年轻摄影师来参与,希望资深的和年轻的在一起碰撞出一些不同的火花。 这几天的拍摄确实也是兵分几路,大家各拍各的,看的出来大家喜欢的拍摄对象都是不同的,有的喜欢山水,有的喜欢草木,有的则喜欢小品静物,而最终的呈现结果自然也是风格迥异的。 在活动期间,还策划了两个讲座和分享会,请了著名摄影师石广智老师来做了一个关于创作的经验介绍讲座,结果来了很多的粉丝,外省外市的都有,讲座现场坐的满满当当,效果超乎意料之外的好。很多人听了讲座之后都说干货满满,拿去立即就可以用起来!而另一个分享会则是几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介绍和交流,分别是拍摄风光为主的叶文龙,拍摄女儿和身边女性朋友作品的女艺术家以绘,还有就是留学海外回来的黄东黎,虽然他们都是新生代的摄影师代表,但是作品风格各异非常具有个性化,无论从摄影语言还是表达手法上,都让人耳目一新。当然我指的是基层影友来说,这些内容大多接触的很少,所以这样的分享会也是很好的一种交流学习机会!很多人坦言,这样的分享有些地方虽然听的似懂非懂,但是却依然具有很不错的效果,也是开拓自己的思路! 所以在基层做摄影的活动,就需要想到方方面面,既要不失传统又要寻找一个突破口,纯粹的影赛固然好,但是做的多了容易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而且普通的影友拍的照片也是一贯的风格居多,看到的都是差不多的表达方式,而请一些外地的摄影家来,则是一个陌生化的视觉差异,或许对于宣传片的要求并不能够模式化去套,但是至少可以给人一种新鲜感,出发的角度不同,自然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记得去年也曾经策划过一个当代艺术家创作的活动,我当时邀请了五位知名的年轻当代艺术家,来本地创作一个星期,通过他们不一样的表达和呈现,让人看到了熟悉的事物之外不同的影像。当时请的是魏壁,塔可,木格,孙彦初,卢彦鹏等人,他们的身上既具有一种相同的气质,但是在影像语言上有风格迥异,所以那次的效果也是很不错的,尤其在创作期间各位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互动,也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他们自己都说这是一次非常难的的静心的创作过程,因为那几天除了拍摄,真的就是不断地的交流了,而之后他们的作品也给了人惊喜和意外,同样的一座山,一棵树,一条瀑布,表达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旅游宣传固然需要高大山红光亮的照片,但是不一样的呈现也是另外的一种模式。 所以站在基层的一个活动策划者来说,做这样的活动也是一种考验,需要把握摄影师和当地部门之间的需求,如何做到更好,衔接好,并融入当地的文化。 在每次做活动之前,做策划案,做预算等等,都是一大伤脑筋的事情,尤其是沟通和衔接上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所幸每次活动都比预期的要好,也是万幸。 所以站在普通的一个摄影活动策划的立场来说,主办方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宣传力度,而我们请的人则也要符合每次活动的效应,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能够交作业了,领导满意,艺术家也满意,双方如果都觉得不错,那就说明是成功了。 虽然每次活动都有遗憾,但是一次次的历练下来,我觉得把基层影友摄影技艺的提升,和当地文化的宣传更好地切入,才是最基本的点,如果抓好了这个点,或许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一次都是一次新的经验和总结,而每一次和不同的艺术家合作交流,对于自己本身也是一种提升,最终也是因为内心深处对摄影,对艺术的热爱,如果能够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获得一种简单的收获,那也是快乐的吧! 而这些也算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吧,仅供参考和交流。 此文已经发表于2018年3月28日:视眼栏目《人民摄影报》释藤专栏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20 , Processed in 0.52375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