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80年代,彩色摄影开始在艺术摄影领域逐渐兴起,许多摄影艺术家开始使用彩色底片进行影像创作,美国著名摄影家乔尔·斯坦菲尔德(Joel Sternfeld)便是当时的代表,伯汀斯基当时也同样对彩色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实验——他早期的部分彩色摄影作品是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拍摄的,并且他也开始探讨现代主义绘画中的视觉特性与彩色风景摄影之间的关联性,他在传统的“景观摄影”中强调一种绘画的构成感,于是彩色摄影就成为伯汀斯基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较于传统的“新地形摄影”和当下的“新景观摄影”,爱德华·伯汀斯基的影像作品却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首先,从表现的形式上讲,伯汀斯基的影像作品是一种优美的“冷画面”,这和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非常相像——他们都具有极其精细的影像细节,非常宏达的视觉环境以及冷静理性的视觉效果——这让人们在观看伯汀斯基和古尔斯基作品的时候就不会过多的受到个人情感因素的干扰,从而尽快的进入到他们所要求的那个观看语境当中,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影像所要表达的内容。但他们两者在观念上的表达却是完全相反:古尔斯基是在用影像来创造自己的神圣国度,而这个国度是超越了一般现实意义上的世界,因为他剔除了所有现实世界里的“瑕疵”,形成了一个单属于古尔斯基个人的“完美世界”,但对于其他人来讲,这个“完美世界”却是冷漠的和有距离的。与古尔斯基的“完美世界”不同,伯汀斯基展现的则是“客观”的现实世界,他志在用一种“优美”的影像来向人们展现我们当下生存环境的一种状态,他突破了现实世界中的地域局限,真正的让现实世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虽然他并没有明确的提出什么关爱或者保护的口号,但是在那“优美”的现实影像面前,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屏住呼吸去认真反思。 从表达主题上讲,伯汀斯基作品的内核是人本身,而并非简单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某种关系,这一点可以在他的“中国”和“拆船”等系列作品中清晰的观察到。在他的“中国”系列作品中,他不仅仅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探讨了人在当下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和关系;而在“拆船”系列作品中,他在表现海岸和货轮的同时,还赞颂了人的伟大——这便有点“人文主义”的味道了。所以伯汀斯基的所有作品都是围绕着人自身展开,他都是在向人们展现人类自身在地球上的“生存痕迹”,他是在用一种优美而又理性的影像让人们非常清楚和直观的了解地球当下的一种状态,从而唤醒人自身的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3 09:12 , Processed in 0.01707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