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刘凤林(后排左)的爸爸54岁。妈妈于当年因病去世(这年他18岁,妹妹12岁)。图为1978年自拍的一家合影照。 
2018年7月18日,刘凤林和94岁爸爸的最后一张照片。 “今年没有来得及,没有赶上去参加平遥摄影节。”刘凤林不无遗憾地说。作为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联播》的记者、首席摄像师,2016年,他以摄影师的身份,参加了第16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17年平遥摄影大展,他作为受邀嘉宾参与了主题论坛发言…… 今年平遥摄影大展,刘凤林没有参与。7月,94岁高龄的老父亲病重住院,几天之后,永远地离开了他。为人子女,他陪伴并记录了父亲最后的时光,并将这段自己家庭的日常,用镜头演绎成一种不寻常。 没有来得及参加摄影大展固然可惜,但能够给予父亲最完整的爱,他觉得做什么都值得。刘凤林自知肩头的责任,他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但世事从来就难两全,有得有失,有阴有晴,他选择陪伴,记录,平静地送别父亲。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刘凤林早早就挑选出了50张家庭照片,他以记者的敏锐和职责记录下40年来家庭的变迁,也以此特殊的方式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记录自己家的40年
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之年。在那一年,刘凤林的妈妈离开了,刚刚44岁。 那一年,18岁的刘凤林在太重集团参加了工作。也在那一年,他为自己新添了第一台120海鸥照相机。从此,他开始了摄影生涯,使用相机不仅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爱好和生活的一部分。那一年,他给父亲、自己和妹妹自拍了一张全家福。他至今都非常遗憾,为何没有早一点买相机,因为那张全家福里没有妈妈的身影。 自此,他知道时不我待,他懂得日子等不起,有些人走了就再也回不来。 1986年他结婚了,买了第二台相机135DF。那年头,照相机还是奢侈品,胶卷更贵得惊人,但刘凤林迷上了用相机记录家人的生活点滴。他不想再有遗憾,妻子怀孕要拍,孩子小时候过一段时间也要拍,父亲过生日要拍,儿子长大了要拍,四世同堂更是要拍……刘凤林不知道,拍下这些的目的在哪,他没有想过意义,他觉得“无论是痛还是欢乐着,无论是忙于工作还是赋闲在家,我的照相机镜头都会对准家人,给这个家庭留下了无数的瞬间。”“有些东西,当时不记录下来,过后就没了,甚至可能忘了。比如,我们这代人,都只生一个孩子,妻子怀孕时的照片只能是唯一的。拍下来,以后孩子看到,知道他妈妈生他时的不容易。” 这便是他的生活,一家人的甜蜜时光。直到有一天,他得知平遥摄影大展那一届的主题是“天地心、家国情”,他一拍大腿,就是了,他就等着这一天。于是,他整理出来45张家庭照片,推出了《家·三十年》(1986—2016)生活影像展。 1986-2016年,正是他结婚30年。30年时间里,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阶段。从青年步入中年,从初为人父到升格当爷爷,从懵懂的青涩到沉重的不惑之年,其中甘苦自知,他无怨无悔。展出甫一亮相,即引发广泛的讨论,半年的时间内,《家·三十年》就被新浪、腾讯等中外70余家媒体刊发,中国新闻、人民摄影报、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画报、京报网等播发转发。仅腾讯网点击量就达400万。 山西摄影家协会主席武普敖评价:这个作品虽然是反映自己家四世同堂的生活过程,讲他家庭的故事,实际上是讲我们中国的故事,也是讲我们山西的故事,因为他的家虽然是个小家,反映的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这30多年的历史的变迁。 很多参观者纷纷祝贺留言:“《家·三十年》影展非常好,真实地反映这一家生活。”“个人史,家族史就是一段历史,看着《家》,想着我们每一个享受改革开放红利走过的个人史,百感交集,感动莫名。”“卅年,用男人的肩膀扛起家的责任,用丈夫和父亲的温情收藏家的感动,你心底的分量和肩头的重量一样重……” 平遥摄影大展结束后,许多网站以《一个普通中国人家的三十年变迁》为题,刊发了刘凤林的这组照片,引发业界关注和谈论。2017年平遥摄影大展期间,腾讯图片发起了“如何留下你的家庭影像志?”的主题论坛。刘凤林作为受邀嘉宾,与摄影界大咖张莉华、傅拥军、杨抒怀、王勇、陈洁同台发言。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刘凤林准备了一组50张的展览素材——《家庭相册:1978-2018》。可老父亲身体一直不好,需要照料,他没有犹豫就放弃了。没有什么比陪父亲走完最后的时光更重要。
与父亲最后的时光
2016年,平遥摄影大展,爱人陪着他前后忙了近半个月,布展完成开展第二天,爱人却突然“消失”了。本来可以在现场做讲解,本来这是他用心为爱人准备的结婚30周年礼物,但“90多岁的老父亲身体不舒服,她不放心,就赶紧回去了”。没有什么比老父亲不舒服,更让这个家庭揪心的了。 刘凤林说,刚结婚那两年,他们小两口租住在城中村的小平房,十分简陋,是最艰难、最苦熬的一段时期。妹妹结婚后,他们就搬回去与父亲同住,此后几十年,再也没有分开过。一家人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平常而温馨。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9·3”前夕,中央决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向约21万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表彰他们的历史功勋,彰显他们的荣誉地位。刘凤林的父亲刘根银也是其中之一。 父亲是个抗战老兵,却从没有争取要过什么待遇,退休之前,一直是太重集团的一名职工。他是平凡的工人,却有着坚韧内敛的性格,他像所有那个年代的父亲一样,默默无闻,刚强如山。在刘凤林笔下,父亲同许许多多英雄战友一样,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使他从未向困难低头。母亲去世得早,父亲独自把他们兄妹抚养成人,生活的不易,并没有动摇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父亲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动力。他的乐观与坚定,是我们家庭最宝贵的永恒财富。” 父亲高寿,晚年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刘凤林的爱人姬玉娥最苦重,端茶倒水,洗涮伺候,无微不至。做记者的,出差加班是常态。好几次父亲病了,都住院进了ICU,刘凤林才匆匆从外地赶回来。但自古忠孝难两全,他虽有内疚但工作从不敢懈怠,父亲更是明事理,从来都是教育他,工作为重,好男儿志在四方,当有家国情怀。 刘凤林可不普通,他是山西广播电视台首席摄像师,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山西电视记者摄影学会会员、山西省企业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人民摄影》特约摄影师、汾酒公益古村落摄影师。曾荣获“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类一等奖、三等奖;中国广播影视最高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二届“光大银行杯”《美丽山西》全国摄影艺术大展优秀摄影师银奖;“印象龙城2014”摄影比赛优秀作品奖……
见微知著的平凡幸福
刘凤林说,这套《家庭相册:1978-2018》作品创作,花了他整整40年,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这40年,他用四代相机记录了他从中学时代到四世同堂的生活巨变。甜蜜的恋爱、柴米油盐的日子、有子添孙的喜悦……镜头背后的温度,见微知著,正是国家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写照,是自己家的幸福,更是全体中国人幸福生活的缩影。 为了将自己放入画面,成为一部分,他养成了一个习惯——随时拿三脚架+自拍。那年头没几个人会用相机,自拍更是难上加难,他却可以运用到非常娴熟的地步。2010年,刘凤林买了人生中的第三台相机——佳能5DⅡ数码相机。 次年,儿子结婚了,一年多之后,宝贝孙儿出生了,刘凤林乐得合不拢嘴。四世同堂,有子有孙,夫复何求?!生命用这样的平常方式,续写着一种不平凡的感受。 2015年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父亲作为一名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荣获了习总书记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章。那年,兴奋不已的刘凤林,用他这台旗舰单反记录下了91岁父亲开心地佩戴纪念章举手行礼的瞬间。也记录下,小孙子为太爷爷戴上纪念章的情形,那是甜在心底的美好,是足以慰藉余生的满足。 40年的摄影实践,让刘凤林意识到,家庭纪实摄影本身作为一种专题纪实摄影,和其他专题纪实摄影一样,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摄影者也不会“被迫”用单独一张照片来说明问题,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主题,更全面、详细地表现所摄对象。 刘凤林以为,选择家庭作为被摄对象有不少好处:首先,家人面对我手中的镜头时,不会有太多拘谨和疏离感,能保证其真实性;此外,发现最精彩瞬间时,我可以最迅速的方式去拍摄记录。便于捕捉,不会遗漏。“可以说,我以家庭为拍摄题材,根据自己的视角,进行较长周期的专题性记录,让我能通过一张张图片向观者讲述发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的一个个最真实故事。而观者读这些故事,就像是观看一部以真实家庭题材为背景的电视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理解和感受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刘凤林说,家庭相册他会一直拍下去,无论多平淡的日子,也要过出花一样的感觉。作为新闻记者,他执著地将镜头对准了扶贫攻坚和孝老爱亲的人和事,积极参与各种摄影作品评选,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传播和宣传,帮助到更多的弱势群体,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认准一条路,坚定地走下去,成功往往就是这样。从18岁拿起相机,他就懂得珍惜,珍惜家人,珍惜生活,珍惜点点滴滴琐碎的日子,并用心去积攒每一点幸福,透过镜头,定格每一个瞬间,有一天串起来,便成了一幅生活的图画,美轮美奂,异彩纷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