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专访湘潭摄协名誉主席熊汉泉:我永远是湘钢子弟

2018-11-20 09:48| 发布者:cphoto| 查看:2324| 评论:0|来自:大湘网

摘要: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成为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从此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40年来,近十亿中国人民风雨兼程,开辟荆荒,使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 ...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成为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从此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40年来,近十亿中国人民风雨兼程,开辟荆荒,使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由腾讯·大湘网和文和友集团共同主办的“长沙本色——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摄影装置展”将于2018年11月28日盛大开展,并于每周一、周四在腾讯新闻推出线上特别策划《主席谈——14市州摄协主席镜头下的湖南》,通过湖南各市州摄影协会主席镜头下的老照片,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各市州发生的巨大变化。

熊汉泉,1965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摄影作品和论文2000余件,其中获奖作品500余件。代表作《雪山写意》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炉台上的人》(组照)荣获全国第21届摄影艺术展银奖、《小球迷》荣获第十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展银奖、《工业记忆》荣获全国第24届摄影艺术展多媒体类银奖......

《钢铁变奏》

《炉台上的工人》

《钢铁炉台的冷与暖》

改革开放四十年,许多盛极一时的企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而转型或者关闭了,但湘钢依然坚挺。《炉台上的工人》、《工业记忆》等作品就是湘钢集团的发展史,90年代在炉台前打着赤膊热火朝天工作的工人,工厂一角废弃的煤渣等,还有湘潭的一条条老街和老街居民的日常生活,都被熊汉泉用镜头真实且温暖地记录,这也源于他对湘水边的湘潭城最深的爱恋。

熊汉泉现在虽已离开湘钢,却仍时不时的回去看看,看看钢铁与炉台,工人和厂房。“我离不开湘潭,离不开这里,我永远是湘钢的子弟”熊汉泉说。

窑湾老街始建于公元313年,在1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沧桑巨变。(拍摄于2003年2月)

2006年7月18日,大水淹没窑湾,街道成为河道,船在街中间行走。(拍摄于2006年7月)

这位在窑湾老街住了几十年的老哥在废墟前拍照留念。(拍摄于2015年6月)

消逝的老街和“故乡”

如果要用照片回忆湘潭过去的40年,找熊汉泉,一定不会错!

1978年前的湘潭已经少有人记得,在那个困顿的年代,用影像记录城市面貌的人极少,一则胶卷太珍贵,二则大部分人还没有这种意识。1978年,一阵风吹起,从北至南,由东向西,吹醒了城市和土地,吹醒了湘潭城的变迁和变化,也吹开了熊汉泉的摄影记录之路。

窑湾的变迁(1998一2008)

窑湾的变迁(1998一2008)

改革春风吹过四十年,再次见到熊汉泉已经是公元2018初秋,他一件短袖格子衬衫配牛仔裤,脚底下穿了双黑皮鞋,皮鞋沾了烟灰,从他手里刚抽完的一支烟头落下来,风瑟瑟吹起,看起来颇为凉爽,熊汉泉手持相机,精神的很,一点不像过了50的人。

两年前,他还带着湘潭一群摄影爱好者去拍摄湘潭某条即将拆迁的街道,一拍就是一年,严寒酷暑,从早到晚,蹲守在这里拍摄,拍老街的人、老街的事、老街的情、老街的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旧的交替,老街已经消逝,但老街的温暖和老街的情怀都在他的照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拆迁推动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40年,老湘潭越建越好,只是一部分人不能随着社会的变化一同适应,比如老人。他们住惯了接地气的老房子,出门拐几个弯就是菜市场,可以遛狗,可以和邻居唠嗑。因拆迁搬至高楼后,有些老人没几年就去世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似乎不仅仅是身体原因,他们不得已永远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是一次老年的背井离乡,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适应高楼大厦了,生命在倒计时,拆迁或许打破了他们老年宁静的生活。”

熊汉泉在自言自语,又像在同人讲故事,他实在是性情中人,天生的敏感与细腻,善良和温情。他会为了镜头里一个老人突然离世红了眼眶,也会为了镜头里的孩子唤他一声熊爷爷而开怀。就因为这份情感,从内心发起了“故土与生死”的思考。

窑湾的变迁(1998一2018)

窑湾的变迁(1998一2018)

左:15年前的扮禾;右:2018扮禾时节

故乡是什么?

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迁,故乡不再是一个国家、一个省,也不是一座城、一条河流,故乡就是一条老巷子里的一座老房子,是老房子上的长满荇草的青瓦片,是老房子里刷了又洗、最后生了锈的大铁锅,是祖祖辈辈日复一日的平凡日子。

熊汉泉的故乡就是湘潭。

《钢铁炉台的冷与暖》

《钢铁炉台的冷与暖》

国企子弟和摄影大家

打开百度,关于对熊汉泉那些金光闪闪的介绍便会跳出,可僵硬的文字难以概括熊汉泉对摄影的情怀。他的简历应当从六十年代大院子弟生活起,到后来的国企员工,初露头角的年轻摄影师,再到后来国内首屈一指的摄影大家。倘若要写熊汉泉,文字倒嫌累了,不如用他的摄影作品表现更直接。

《四重奏》

《钢铁炉台的冷与暖》

“我从小听着钢厂的声音长大,火炉的声音,出钢的声音我都能清楚分辨,很多人在我家睡不着觉的,我可以,我父母亲可以,湘钢的工人们都可以。后来的创作,我差不多是追寻着那时的记忆,把过去夜晚里工厂的声音融入作品里,作品就成了。”谈及湘钢,熊汉泉满怀深情。

《钢铁炉台的冷与暖》

《钢铁炉台的冷与暖》

《钢铁炉台的冷与暖》

他们明白每天面对的是什么,但他们却希望这炉子一直红火着,他们宁愿多流汗,这样,产量和质量才会上升,工厂才红火,工资才有保障。《炉台上的人》(拍摄于2004年5月2日)

2007年6月5日,湘钢老一号高炉光荣退役。

《工业记忆》

时间的洪流继续向前走,国企、工人、摄影家,钢铁、炉台,还有边角的废渣,一切终不知归向何处,一切又被记录在影像里,成为永久的符号。

熊汉泉虽离开湘钢,可他仍时不时的回去看看,看看钢铁与炉台,工人和厂房。

“我离不开湘潭,离不开这里,我永远是湘钢的子弟”,熊汉泉说。

《食指派》第153期

统筹/肖世峰、曾力力

策划/杨抒怀

主编/李倩

摄影/熊汉泉

文/舒月

腾讯·大湘网新闻中心出品

投稿邮箱:3445841310@qq.com

来源:实指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17 , Processed in 0.11767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