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看—中国摄影书100 本》展览现场 编者: 2018 年12 月23 日—2019 年1 月15 日,《看中看—中国摄影书100 本》展览在映画廊举办。展览展出了清末至今中国摄影史上100 余本重要书籍和珍贵画册,按照时间线索划分为四个部分:1910—1949 年,文化上的高起点:清末民国时代的摄影书;1949—1976 年,红色影像:为政治服务的中国摄影出版; 1978—2000 年,时代记录者:改革开放后的纪实摄影出版热潮; 2000—2018 年,跨界多元融合:当代影像与中国摄影出版。 这次展览起源于2011 年那日松先生撰写的《中国摄影史上值得阅读和收藏的40 本书》,在此基础上,那日松、王海宝等一些业内人士不断深入挖掘、广泛搜索、弥补缺憾,最终汇集而成今日所展出的128 本跨越100 多年的中国摄影书。正如王海宝在策展前言中所说:“在影像载体的流变与发展过程中,书籍自然而然地成为承载影像记录、呈现与表达的重要媒介之一。”虽不能以偏概全,但这些书籍却从另一维度为我们呈现了彼时的中国摄影生态,是为对中国摄影史一次很好的言说。 为更好的呈现本次展览全貌,本刊特采访了策展人那日松和王海宝先生,同时重点推介了37 本中国摄影书和全部128 本摄影书名录。 山雨欲来风满楼 刘半农摄 选自《北平光社年鉴 · 第二集1928 年》(1929 年,刘半农编辑,光社出版) 中国摄影家(以下简称中):王海宝先生说, 他关于摄影书的收藏最初来源于你写的《中国摄影史上值得阅读和收藏的40 本书》(以下简称《40 本》)的启发,能简要介绍下这40 本摄影书的情况吗? 那日松(以下简称那):2011年,我在《像素》杂志上策划了《40本》专题,初衷是希望通过摄影书的角度梳理和勾勒一下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些重要节点,文章出来后确实挺轰动,也挺成功,因为当时在中国还没有人这么做过, 连马丁 · 帕尔(Martin Parr)看了都很惊讶, 那时候他正在做“中国摄影书”的收藏,但其实他对中国摄影一点儿也不了解,我们这个专题给他不少启发。 中:这次举办《看中看—中国摄影书100本》(以下简称《100本》)展览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展览由哪几部分构成? 那:这个专题出来后不久,我就觉得有太多的遗憾和疏漏。第一,缺了很多好书;第二,有的书有很大问题,不应该入选。还有就是这种带有“评选式”的选择方式并不科学,也不严谨。之后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的殷德俭社长找到我,希望我把这个专题扩充一下,挑选出100本,也编一本“中国摄影书”的书,为了弥补《40 本》的遗憾,我答应了,也一直在做准备,可惜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拖着。 直到去年王海宝找到我,当年他看了《40本》而成为了一个摄影书籍的收藏者和研究者,他申请到了一个基金,可以支持我们办一个摄影书的展览,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可以敦促我把这100 本摄影书尽快选出来,于是我们就合作策划了《100 本》的展览。当然,所谓“100 本”只是一个说法,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数字,我并没有限制这次参展的摄影书的数量,所以实际入选展览的摄影书是超过100 本的,最终是128 本。 入选的标准很宽泛,有摄影史名著,有重要人物的经典画册,有重要摄影事件,有摄影史重要节点,有重要理论等等,有的书入选纯粹就是编的有意思好玩,或者纯粹是我们的个人偏好,我觉得都无所谓,我们并没有说我们选的就是最好的最重要的,能让大家重新看到或者记住这些摄影书以及书的作者,我觉得就很好了。当然我们也有一个硬性标准—所有这些书籍画册必须编辑制作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由海内外华人编著,并且全部是关于中国和中国摄影的。 这128 本摄影书的展览被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910—1949 年,我们把这一时期的中国摄影出版归纳为:文化上的高起点—清末民国时代的摄影书。第二部分,1949— 1976 年,我们定义的主题是:红色影像— 为政治服务的中国摄影出版。第三部分,1978—2000 年,这是中国纪实摄影兴盛的时期,出版也一样,所以我们总结这一段时间为:时代记录者—改革开放后的纪实摄影出版热潮。最后一部分:2000—2018 年,摄影进入全民时代,摄影书籍出版繁盛,我们定义这一时期为:跨界多元融合—当代影像与中国摄影出版。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1994 年,巴荒著,四川美术出版社) 《中国电影女明星照相集》(1934 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发行) 中:映画廊除了举办摄影展览、研讨会等活动外,还常年销售优质摄影图书,你对摄影图书是否有某种情结? 那:情结是一定有的,因为做编辑出身, 加上可能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买书。做了画廊以后,除了继续编辑设计出版摄影书,我还希望建立一个国内最好的摄影书店。映画廊的“像素书店”已经走过了11 年,经营不一定最好,但我们的书籍种类、数量一定是目前国内最多最全的,尤其是国内出版的摄影图书。 中:目前国内摄影书的收藏是一个什么状况?我们还应做哪些努力去打捞和梳理摄影史上的书籍? 那:目前国内做摄影书收藏的人不多,过去赵俊毅收藏民国和文革时期的摄影书,这几年王海宝也开始收藏摄影书。总的来说,中国的摄影人不爱读书,也不爱学习,在很多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地认为摄影很容易,根本不需要看书,不需要了解摄影史,更不需要学习摄影理论,对他们来说,学点儿“PS”最实用。 有朋友评价中国的摄影教育是“比赛教育”, 我觉得真是再准确不过了。我接待过很多来找我“讨教”的摄影人,全是想走捷径,尽快获奖, 我问他们读过什么摄影书,对摄影史有哪些了解,基本是无,这一点很可悲。所以,如果这样一个关于摄影书的展览,能够让摄影人认识到好书的价值,能够多看一点儿书,真正了解和尊重中国摄影历史,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摄影,我觉得这就是这个展览最大的价值了。 中:当前国内市面上的摄影画册不断涌现, 但良莠不齐,你对此如何评价? 那:好书太少有几个原因:一是优质作者少,二是好编辑更少,所以大多数画册都是粗制滥造出来的,很多画册根本就没有编辑,就是个图录,还有很多摄影师把编辑的工作交给设计师来做,这样做出来的书能好吗? 中:之前就听你说过,摄影书的编辑非常重要,你有哪些编辑方面的建议可以分享给摄影师? 那:好的编辑同时也是一个好的策划者。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摄影编辑,需要时间的积累, 需要阅读大量摄影书籍,掌握必要的编辑方法和设计技巧,还要阅读大量不同类型的图片,熟悉各类摄影技术方法,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美术修养,比如色彩、构图等等。此外,还要了解一定的印刷工艺和流程。当然你还得懂市场,知道你编辑的书是给谁看的,它最重要的价值在哪儿。 《影像的追寻》(2017 年,张照堂主编,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红色新闻兵》(2018 年,李振盛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中:目前国内摄影书的出版水平如何? 那: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很多“摄影” 出版社主要是卖书号,自主出版的国内摄影书很少,很多优秀的摄影家和优质的作者有好作品好题材也没地方出版。所以必须承认,虽然我们也有很多很棒的摄影书,但这远远不是中国摄影出版的真实水平,中国的摄影出版肯定还可以做得更好。 中:你经常去国外交流学习,你觉得国外在摄影书的编辑、制作、传播、评价等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那:编辑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思维的开阔性,我们的编辑可能是被压抑惯了,思维上很少有张力,更别提逆向思考,而国外优秀摄影编辑的思路总是很开阔。这一点我亲身感受过,也曾经对我产生过醍醐灌顶般的影响。其他方面,比如设计和制作,我们的差距也是巨大的。传播更不在一个水平上,国外的摄影画册经常会印几万册,十万几十万也是常有的,而且是几种文字同时上市,我们跟他们根本不在一个市场里。 中:“像素书店”什么书销售的比较好? 老外买什么书最多? 那:我们画廊出版的画册里最传奇的应该就是“吕楠三部曲”了,没怎么推广就卖光了, 本来想再版,但我想就让我们这一版成为绝版吧。后来我们把再版的权利转给了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我们那一版就永远成为了“传奇”。我们出版的画册中,老外最喜欢的应该是欧阳星凯的《洪江》,可能是画册中浓浓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味道吸引了他们。 中:映画廊在摄影书的梳理、收藏、推广等方面有新的计划吗? 那:这些年,画廊书店收集了不少摄影史上的经典书籍画册,既可以展览也可以销售,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这方面的工作。另外,我们争取早日把《100 本》编辑成书,也算是对殷社的一个告慰吧。 选自《国人》(2014 年,刘铮著,蝴蝶效应艺术机构出版) 采访/段琳琳 图片提供/映画廊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2019年2期《中国摄影家》杂志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00:13 , Processed in 0.154823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