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我生性腼腆,然而摄影正是一种表达自我的合适方式,可以不用交谈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 
正是这样的腼腆所带来的内心的敏感,让弗兰克有能力以细微而宁静的方式,揭示肖像的内在魅力。 
1966年,弗兰克与布列松相遇,并在5年后嫁给了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婚后这对夫妻的生活,一直被艺术家和摄影家所包围,包括玛格南图片社的诸多成员。 
弗兰克镜头下的布列松正在进行作品拍摄 
但除了婚后那一年曾经一起到前苏联旅行和拍摄之外,他们从未在一起拍摄,只是始终分享各自的作品。 
“亨利(布列松)始终同时批评和鼓励,以温暖的热情支持我成为一个摄影家。”弗兰克说道。 
然而弗兰克自婚后就一直拒绝各种商业的利益诱惑,甚至取消了第一个展览。因为她不想借丈夫的光环而成名,以至于人们对这样一位女性摄影天才知之甚少。 

尽管弗兰克表现得如此低调,但在真正的职业摄影圈里,她仍拥有极高的地位。很多人甚至会把她,和布列松放在一起作比较。 

虽然布列松也承认,他是妻子的仰慕者,但弗兰克本人却认为,任何将她和布列松相提并论的说法,都是荒谬的。这份谦逊令人敬佩。 

高超的构图技巧、对细节的完美把控,以及理性又不失人情味的摄影风格,都让弗兰克的摄影作品,在那个时代显得个性鲜明。 

如今的人们,似乎更愿意把时间花在P图上,而正因弗兰克对寻找美好事物的坚持,才使得她的作品有着透彻人心的灵魂捕捉。 

不过度地修饰,只让人物与场景本身的细节,去诠释事物的本质。 

弗兰克镜头下的伊夫·圣罗兰她的作品似乎总是有,让时间静止般的魔力。 

也许当你年迈时,戴着黑色边框的老花镜,回忆往事的时候,岁月会把浮华的颜色洗去,只留下黑白的经典。 

2012年,弗兰克在家中逝世,享年74岁。其实,何必羡慕赤橙青蓝,黑与白可彰显一切人生色彩。 白是原则,黑是厚重。 

一个城市的表情,街头的语言,用意识、形态和符号讲述自己的生活,这就是马丁·弗兰克想要告诉我们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