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 我虽然是个钢铁厂的工人,但我一直喜欢摄影,拍了30多年照片,总是拍一些身边的小人物、市井街头的日常。 2014年,我跟我的摄影老师一起去海边,看到地层下陷泡水的房子,这画面让我很震撼,一方面我觉得眼前的景象很美,另一方面想到因为地层下陷,整块地都快被大海吞没了,让我感觉非常害怕,这种矛盾的情绪,成为了我创作的开始。 这系列我拍了3年,几乎把台湾的沿海都走遍了。彰化、云林、嘉义、屏东,被列为“地层下陷危险区”,涨潮的时候,房子、鱼塘、农地,一大片全都泡在海水里,等到退潮才又浮出来。 每天潮汐时间不一样,有时一大早、有时晚上,但我几乎每天都去拍,傍晚的天光和蔚蓝的海面,是我最喜欢的。一般等海水涨潮了,我就会踏着海水,走一公里左右,进到海中央进行拍摄。 之所以叫《台湾水没》,一是因为很多房子、土地都被海水淹没了。再来是我取谐音“水墨画”的水墨,用那种轻轻柔柔的色彩来拍摄,再把图修成椭圆形的样子。我不想要用写实、血淋淋的镜头来呈现这种灾难性题材,我想要轻柔地提醒我的观赏者,我们要好好保护这片土地,否则她会消失。 



台湾南部在1984年,是养殖业最鼎盛的一个阶段,沿海开始造鱼塘,还有农地耕作需要引水灌溉,大量超抽地下水,就变成地层下陷,水库淤积严重,蓄水防洪能力很差。 到1986年,那年有个很大的台风进来台湾,造成云林、嘉义沿海因为土地下陷,连日大雨加上海水大规模倒灌,灾情惨重,死亡失踪共有68人、400多人受伤、6000多间房屋全倒,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慢慢被迫迁移,然后到现在地层下陷的问题越演越烈,这里也成了荒地一片。 

我一开始都站在岸上拍,后来看到海里的房子,就觉得很喜欢,想要下水拍,但这其实很危险,因为这些被海淹没的地方,你不知道哪些是路、哪些是松陷地质。我花了快一年时间观察、研究潮汐的变化,才有勇气走下水。 我拍摄的配备有一个两公尺的梯子,一个可以架高到2.5公尺的三脚架,还有相机、快门线等等,东西真的很重,而且很多,几乎都把我的车子塞得满满。到了海边,要把这些东西扛过去真的很费力,我会在岸边用木板钉一个小船板,把器材放在上面,拖着过去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