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喀尔巴阡山为脉,将罗马尼亚分为三大区域,瓦拉几亚、摩尔多瓦、特兰西瓦尼亚居于南、东、北三个方位。每一个地区因历史、自然等因素具有不同的风采,不管是大城小镇,还是乡村,都有不一样的景致和收获,感悟就在旅行的路上。 喀尔巴阡山之南:瓦拉几亚 瓦拉几亚在罗马尼亚南部喀尔巴阡山和多瑙河之间,东濒黑海。相比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拥有黑海良港,因此历来是大国争夺的地区之一。面对外来势力的入侵,瓦拉几亚人的抗争从未停止过,14世纪初打败匈牙利人之后建立了封建公国。这个公国延续不到100年,15世纪初又被土耳其人征服,奥斯曼帝国成为它的宗主。1859年与摩尔多瓦合并成多瑙公国后,仍是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国,直到1877年正式独立成国。从这时起,布加勒斯特这座城市就成为罗马尼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布加勒斯特的建筑 我每次去罗马尼亚,首站必定是布加勒斯特。布加勒斯特在瓦拉几亚平原中部,离多瑙河只有几十公里,天气好的时候,在多瑙河畔的保加利亚边境城市鲁塞(Русе)的高层餐厅上都可以看到布加勒斯特。布加勒斯特在15世纪中叶就是要塞,16世纪后期发展成为城市,17世纪中叶成为瓦拉几亚公国的都城。 布加勒斯特曾经被称为“小巴黎”,主要是由于19世纪末期卡罗尔国王引入一批法国建筑师来设计建设城市,在街道布局和建筑样式上模仿当时的巴黎,留下了富丽堂皇的历史建筑。在古城区,漂亮的建筑多为巴洛克式,有些老建筑都变成了博物馆或歌舞剧院,好看的教堂多为拜占庭东正教式,虽然有些并不大,但精美雕刻、漂亮墙漆以及幽静的小院依然给游人以惬意的感觉。对于当地人来说,这里既有他们的精神信仰,也是文化自信,在布加勒斯特有95%以上的居民信奉东正教。 一些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在利普斯卡尼(Lipscani)街区有所保留和恢复,现在这里有很多步行街,是游客比较集中的地区,餐饮购物设施齐全。 ▶ 风格独特的Manuc's旅店是利普斯卡尼街区保留下来的19世纪旅馆中唯一仍在经营的 有着悠久历史的Manuc's旅店是这里著名的宾馆,它是利普斯卡尼街区保留下来的19世纪旅馆中唯一还在经营的。20世纪90年代,一些历史建筑和街区得到修复,这也是罗马尼亚新时代带来的变化。 相比古老的城市印记,反倒是社会主义时期的留痕比较浓重,如人民宫(现称议会宫)和火花大厦。 ▶ 人民宫现名议会大厦,是世界上最大的议会建筑。 孔寒冰 摄 人民宫始建于1984年,共16层,地上12层,地下4层,有1000多个房间,曾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五角大楼的第二大单体建筑。它的外表一般,但内部却十分豪华壮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水晶吊灯和地毯。这座世界上最大的议会大楼现在是罗马尼亚议会两院、宪法法院等国家机构所在地,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也位于此建筑中。 ▶ 人民宫内部奢华的吊灯和装饰 孔寒冰 摄 火花大厦是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这种建筑是依据苏联上世纪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显示共产主义的革命激情和荣耀”而修造的一种“气势磅礴,高耸雄伟,布局对称,装饰富丽”的高楼,建造它们的直接目的是向世界展示苏联对美国的成功超越。二战后,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些国家都建造过这样的建筑,罗马尼亚也如此。火花大厦始建于1950年,完工于1955年,当时的领导人要求它体现出社会主义时代庄严伟大的特点。其主楼12层,两边侧楼为6层,地面到尖顶105米,房间共有1200多间。在社会主义时期,它是罗共新闻和出版中心,包括党报《火花报》在内的几乎所有全国性报纸和刊物都在这座大厦中编辑、印刷和出版。1989年之后,火花大厦改名自由出版大厦,再后来改为新闻大厦。 ▶ 火花大厦现名新闻大厦 孔寒冰 摄 进入21世纪,布加勒斯特又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建筑,但考虑到地震等因素并没有摩天大楼。对游人来说,老城老建筑才更有布加勒斯特的味道。 锡纳亚的城堡 锡纳亚(Sinaia)小镇位于布加勒斯特北部的普拉霍瓦县,在瓦拉几亚地区非常有名,因锡纳亚修道院而得名,修道院的名字来自《圣经》中的西奈山。 我去过两次,巧得很,一次下雪,一次下雨。 这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都值得一看,最有代表性的是建于1873~1914年间的佩雷什城堡(Peles Castle),附近还有同一时期建造的佩利绍尔城堡和狩猎小屋等建筑,这三座建筑都建于卡罗尔一世时期,是皇家狩猎和避暑的行宫,同时建有独立的发电厂,据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供电的城堡。哥特式建筑的佩雷什城堡占地3200多平方米,里面有兵器厅、议事厅、办公室、音乐厅、宴会厅、小剧场、卧室、起居室等共160间,如今只有少数房间对外开放,装饰精致,陈设豪华。 ▶ 佩雷什城堡是罗马尼亚皇家的夏宫 孔寒冰 摄 在1878年与摩尔多瓦联合组建近代民族国家之前,锡纳亚属于瓦拉几亚公国。由于出身认同和现实利益,瓦拉几亚更亲近德国,1866年请普鲁士亲王卡罗尔来当大公。卡罗尔于1872年请普鲁士王室的建筑师设计并建造佩雷什城堡。1881年,卡罗尔成为独立后的罗马尼亚国王,直到1914年去世。二战之前,这里是皇家夏宫;战后,佩雷什城堡被改建成博物馆,上世纪70~80年代也曾被改建成齐奥塞斯库的夏宫,但据说他从来没有去住过。 ▶ 锡纳亚城中的卡罗尔一世雕像 孔寒冰 摄 当初罗马尼亚王后伊丽莎白曾在日记中记录了建造城堡的场景:“意大利人是泥瓦匠,罗马尼亚人搭建屋顶,吉普赛人是苦力,阿尔巴尼亚人和希腊人在切割石头,德国人和匈牙利人都是木匠,土耳其人在烧砖。工程师是波兰人,石头雕刻师是捷克人,法国人正在绘画,英国人正在测量,你可以看到数百人穿着不同的民族服装,听着14种语言,他们在各自方言和音调中说话,唱歌,诅咒和争吵⋯⋯”如今,我看着缓缓的山坡上那些高高的尖塔、灰黑色的顶、淡黄色的墙和褚色的窗棂,无论背景是夏日翠绿茂盛的树林还是冬日披满白雪的山丘,都是一幅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想象着卡罗尔国王和他的家人曾经在此度过的时光。 布泽乌泥火山 毫无疑问,瓦拉几亚还有许多值得去的地方,如黑海之滨的康斯坦察等地。不过,有一个名气不大的地方,我觉得值得一看,那就是布泽乌油田地区的泥火山。布泽乌是罗马尼亚东南部的一个县 ,这个泥火山就在该县的贝尔察,是罗马尼亚的自然保护区。泥火山是一种地质现象,由埋藏在地下3000米的气体把粘土层顶入地下水层混合成泥浆上升到地面形成。泥是真的,却没有火,也没有山,也没有大规模地喷发过。远远望去,这座泥火山就是一个缓缓的土丘,从顶上流淌下的泥浆留下清晰的痕迹,泥浆所及之地没有任何植被,黑灰淡黄是主色调。 ▶ 神奇的布泽乌泥火山与周围绿色景致形成反差 孔寒冰 摄 山丘顶上有一个大的“火山口”,犹如一个椭圆形的泥池子,里面不停地冒着灰绿色的泥浆并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在大泥池子周围还有一些小的冒泡的池子。布泽乌的泥火山造就了一方类似月球表面的别致景色。 喀尔巴阡山之东:摩尔多瓦 瓦拉几亚以北东喀尔巴阡山以东就是摩尔多瓦,是罗马尼亚三大地区之一。摩尔多瓦是达契亚人世居之地,早在1359年就建立了摩尔多瓦公国,1487年沦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1812年部分领土被沙皇俄国占领。几经周折,普鲁特河以东部分最终成为苏联的领土,1991年苏联解体后在这片领土上成立了独立小国摩尔多瓦,隔着普鲁特河与罗马尼亚的摩尔多瓦地区隔河相望。摩尔多瓦公国从建立到16世纪中叶,都城是位于北部的苏恰瓦,16世纪中叶之后则是东部的雅西。 修道院 摩尔多瓦地区的东正教色彩浓厚,苏恰瓦、皮亚特拉-尼亚姆茨和南布科维纳有数座著名东正教修道院,至于东正教堂就更多了。苏恰瓦14世纪建城,城里的古迹有建于14~16世纪的城堡、教堂和钟楼等。皮亚特拉-尼亚姆茨是15世纪以后出现的城市,城里有15世纪的大教堂、修道院。布科维纳是位于东喀尔巴阡山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一个地区,有南北之分,北布科维纳现属于乌克兰。 ▶ 修道院中的老修女 孔寒冰 摄 修道院最早的建于1502年,最晚的建于1585年。在东喀尔巴阡山的绿林草原和村落的映衬下,这些黑顶彩墙造型圆润的建筑显得格外醒目而庄重。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摩尔多瓦北部的8座修道院和教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其重要理由就是它们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战争和东正教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壁画上。壁画构图独特,人物造型优雅,色彩和谐,与周围景观完美结合。 苏切维察(Sucevita)的复活修道院 可以说是摩尔多瓦北部文化遗产中最美的修道院之一,是气势宏大的建筑群,也是唯一一座外墙和内部全部由壁画进行装饰的修道院,这些壁画最早可以追溯到1601年左右。 ▶ 苏切维察的复活修道院是世界文化遗产北摩尔多瓦彩绘修道院中最美的一座,规模较大,是唯一一座外墙和内部全部由壁画装饰的修道院。孔寒冰 摄 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在教堂北墙上有一幅巨大的壁画,描绘了被称为美德阶梯的“圣约翰天梯”。修道院正方形的院落建有6米高的围墙,还有4座塔楼守护着四个拐角。 ▶ 复活修道院外墙上的“圣约翰天梯”(局部) 孔寒冰 摄 沃罗涅茨(Voroneţ)修道院的圣乔治教堂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这座教堂的外墙上有一幅《最后的审判》的壁画,在蓝色背景上描绘出数百个人物角色,色彩明快,保存完整。我的司机兼导游小伙用不断句的英文向我介绍壁画内容:因何下地狱,怎样能升天。对宗教毫无研究的我很快就云里雾里,但可以感受到他已沉浸在壁画表现出的生动的宗教故事中,懵懵懂懂之中我仿佛被他带入另一个世界。 ▶ 沃罗涅茨修道院的圣乔治教堂外景 孔寒冰 摄 ▶ 圣乔治教堂外墙上的“最后的审判” 孔寒冰 摄 不管怎样,我的确被这些16世纪的精美壁画震惊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自然有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雅西 摩尔多瓦的雅西(Jassy)是罗马尼亚东北部重要城市。在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领导人乘火车访问罗马尼亚时就是穿过苏联从雅西入境。据资料记载,雅西是罗马尼亚历史文化内涵极为深厚的古城,早在15世纪初就是比较繁华的城镇和关卡,16世纪中叶以后的300年是摩尔多瓦公国的都城,被誉为罗马尼亚文化艺术中心。雅西不仅有10多个文学纪念馆,罗马尼亚的第一座高等学府,第一座民族剧院和第一个科学院等都在19世纪中后期诞生于此。 雅西在20世纪30年代是犹太人聚集的城市,二战中1.4万人被害,现在只有600多犹太人在此居住,大部分犹太人都迁居以色列,城市中依然保持着罗马尼亚最古老的犹太教堂(建于1671年)。 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摩尔多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修道院之外,还有东喀尔巴阡山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绵延1450公里的喀尔巴阡山虽然起自斯洛伐克并经由波兰和乌克兰,但主体部分呈半环形横卧在罗马尼亚中部,占据罗马尼亚40%的国土。相比之下,多瑙河只不过是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的界河,而罗马尼亚濒临黑海的地域也不大,重要城市只有康斯坦察。喀尔巴阡山并不高,海拔一般在2000米之下,但山势浑圆起伏,深绿的树林,浅绿的草地,红瓦白墙的村庄、灰色的木屋散落在山谷或山坡,配上浓云淡雾、丝带般的公路,目光所及都是一幅幅山水画。 ▶ 民居外墙也有精美装饰和造型 孔寒冰 摄 有人说这是瑞士风光,有人说它更像中国新疆或西藏的高山草原。 行走在这个地区我印象最深的是村庄的房屋建筑和独自或三三两两坐在路边的老妇。这样的景象在罗马尼亚的其他地区也可以看到,但是,我觉得南布科维纳和苏恰瓦的建筑与老妇的画面组合尤其生动美好。 ▶ 街头的老年妇女好奇并友好地看着外来客 孔寒冰 摄 ▶ 司机小哥路边买水果 孔寒冰 摄 就建筑而言,每一座院落大门、屋门、窗、围栏以及色彩等都没有重样的,堪称艺术品;就老妇而言,她们的长相和衣着都比较粗犷,少了鲜艳清秀,却多了大气和厚重。她们属于喀尔巴阡山。 ▶ 摩尔多瓦地区的彩色民居 孔寒冰 摄 (未完待续......) (节选自2019年9月刊)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5 02:13 , Processed in 0.080163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