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曼屈身于自己杜撰的角色,在摄影镜头前忘我表演。 而这些幻想,完全发自内心。 后来,她的这些“女人”形象,也触动了越战后美国文化中脆弱敏感的神经,与当时大行其道的女权运动不谋而合。 


随着《无题电影剧照系列》的发表,当时还不满30岁的舍曼,轰动了整个西方艺术界。 连安迪·沃霍尔都由衷地感慨:“她天生就是一个演员”。 
《无题96号》,2011年5月11日佳士得拍卖会上,辛迪·舍曼的这张摄影作品创造了当年摄影作品交易的最高纪录389.05万美元 她扮成别人的样子,拍出“说谎”的照片,嘲讽那些存在并操纵女性的东西。 从早期希区柯克式电影里的那些黑白女主角,到后来她在艺术创作里融入自我刻意的浓妆中, 舍曼始终都在呼唤着:女人们应该尽情地追求自我。 

美国女人性解放得早,可再解放也没解放到把性事搬上台面。 舍曼则在那个年代爽快地告诉世人:谁也没必要遮遮掩掩地避开那档子事。 

舍曼就是要用一个个浮夸的故事,来向世人宣示她的哲学。 而这个哲学的语言是:我们(女人)是受压迫的一个群体,我们没有男人所拥有的身份、地位、薪水、受教育的机会…… 
可惜,愚蠢的人类,总是喜欢扭曲一些原本应该舒展的生命。 30岁前,舍曼受够了条条框框约束的苦;30年后,轮到她用自我来碾碎世俗的枷锁。 
所以,辛迪·舍曼犹如先知般地在半个世纪前,在她的镜头前,用自己讲述着这个时代的女权隐喻。 告诉着全天下处于弱势群体的女人们: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当我们再回过头来淡定地审视辛迪·舍曼的人生,不难发现她超前于时代,或者三五年,或者几十载。 人们以为她不伦不类,但过了那个时间段,日后自然要拜服于她的远见真知。可以说,辛迪·舍曼的颠覆,五十多年来未有人能撼动。 
或许,我们总有不尽如意的过去,但人生本就是在反复的修修补补中、始终无法填满的缺憾中不断完善。 人心很脆弱,甚至有些残破不堪,但你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即便是讨人厌的雀斑,长在脸上也可以很美。 因为你受过所有的伤,最终都会成为你的勋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