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肖冰、侯波简介 徐肖冰(1916-2009),男,浙江桐乡人,著名摄影家。中国文联第六至八届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届主席、第四届副主席、第五、六、七届顾问。1937年,徐肖冰参加八路军,延安抗大学习期间,拍摄了毛主席给抗大学员讲课的珍贵镜头,先后参与了《延安与八路军》《抗美援朝》《开国大典》等多部重要纪录电影的摄影或编导工作。2006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摄影大师”荣誉称号,2007年获中国文联第六届造型艺术成就奖,2009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徐肖冰从事电影、摄影工作70余年,为党的摄影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拍摄的许多作品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历史资料。 侯波(1924-2017),女,山西夏县人,著名摄影家。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新华社新闻摄影编辑部记者。1938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1944年在延安边区中学、延安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抗战胜利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科长。1949年任北平电影制片厂摄影科长,同年调入中南海,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科长,为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同志专职摄影达12年之久。她用镜头记录了毛泽东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留下许多永恒而珍贵的历史瞬间,被誉为“红墙摄影师”。 《摄影伉俪》专题片提要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他们用镜头对焦历史。解放区第一部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由于战乱早已不知下落,但早年拍摄时的艰辛和危险却留在了徐肖冰的记忆中,他们和战士一样,经过长途跋涉赶往战斗的第一线。徐肖冰不怕死的精神,赢得了彭德怀的赞扬,在离开战场时,彭德怀写了一首诗: 有了英勇的战士, 摄取战争的真相, 不怕鬼子的刀枪。 踏遍了华北的战场, 几经寒暑来到太行山上。 有了你这样英勇的战士, 中华民族决不会亡。 徐肖冰从前线回到延安,已经是1941年的夏天了,也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勇敢赢得了一位18岁女孩的芳心,她就是后来被誉为“红墙摄影师”的侯波。那一年,徐肖冰26岁、侯波18岁。 1945年8月27日,毛泽东从延安出发前往重庆,与蒋介石举行停战谈判,徐肖冰早早地来到了机场。在飞机的下面,成千上万人欢送主席,徐肖冰拍到主席恋恋不舍地向大家挥动帽子的情景。这是徐肖冰最得意的作品之一。那一刻,徐肖冰从毛主席淡定的挥手中,看到了伟人的自信。 1949年10月1日,为了拍摄开国大典,徐肖冰和侯波夫妇做了充分的准备。侯波回忆,“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时,我觉得主席讲话的声音比平常有点变调,有点激动。主席讲话的时候,大家都流着眼泪,心情非常激动。”目前对外公开的700多张毛泽东照片中,有400多张是侯波拍摄的。毛泽东的儿媳妇邵华曾经说,“两位老人为中国的摄影事业、为新中国的重大历史题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我对这两位老人充满了崇敬之情!”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第一届主席,第二、三、四届名誉主席侯波 郝远征 摄 1949年春天,在香山双清别墅,摄影家陈正青拿着照相机,徐肖冰、侯波一左一右站好,准备跟毛主席合影。毛主席说:“不行,不能这样站,女同志半边天,侯波要站中间。”坚持要侯波站在中间。 1949年5月,在北京香山,侯波第一次走近毛主席,便被亲切接见并留下珍贵照片。徐肖冰 摄 1949年,开国大典 侯波 摄 1952年,陈云、邓小平畅游颐和园。侯波 摄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侯波 摄 1954年,毛泽东在十三陵。侯波 摄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讲话。侯波 摄 1958年,毛泽东畅游湘江之后,在农家门口小憩。侯波 摄 1958年,毛泽东视察地方农业发展。侯波 摄 1958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新疆维吾尔族农民库尔班。侯波 摄 1959年,毛泽东和韶山中学的师生们。侯波 摄 1959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毛泽东和亚非拉青年在一起。侯波 摄 1959年7月,侯波请毛主席为协会和杂志题写会名刊名。 2009年8月,侯波到云南大理出席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向当地政府赠送签名代表作,这是她人生最后一次远行。 许志强摄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44 , Processed in 0.072147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