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一张“最萌鞠躬照”风靡全网。 报道有这样的: 有这样的(小朋友的年纪变化了): 也有这样的(这次加上了摄影师的名字): 当然我们也找到了曹医生的朋友圈 总结起来,这个故事的梗概是:绍兴市中心医院一位2岁或者3岁的隔离小患者出院,在医院门口向曹玲玲医生鞠躬表示感谢。曹医生鞠躬回礼。这一幕被恰好在旁边另一位医务工作者傅金可拍下了照片。照片先是发在曹医生的朋友圈里,稍后被国社剪裁后使用,并和100年前梅滕根先生的照片进行了对比。 感动吗?别着急,感动之前回答我几个问题: 告别的地点对吗? 来看一条未经证实的朋友圈: 网查:游苏宁,现任中华医学会党委委员,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2003年获中国科协“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2007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底荣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任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特聘教授。这位真是专家,但是医院的做法为什么和专家不一致呢? 拍照的是谁? 新闻里说名照片是“凑巧被一旁的医护人员拍下来”,照片署名“傅金可”。我们网查这个名字:傅金可,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务工作者,副主任技师。现为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绍兴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柯桥区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中医在民间》入选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又查,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作者合计360人,居然有一个就在告别现场“凑巧”呆着,嗯,真巧。 家长去哪了? 三篇报道里,唯一提到家长的是澎湃新闻,是“孩子的爷爷叫他谢我们”。澎湃的照片也是原图,和国社用的不一样。 按照这篇报道,孩子的年龄是2岁。2岁的孩子会走路,但是还需要大人抱着或者牵着才能出门。这张照片周围地方不小,孩子的爷爷呢?距离两岁小孩站这么远,老人的心也够大的。 鞠躬要多久? 我们假设,“凑巧”医生在医院门口送病人,“凑巧”旁边站着一位全国影展作者,“凑巧”孩子心大的爷爷在远处喊谢谢大夫。当摄影家看见鞠躬的场景决定拍照,她还“凑巧”带着相机,掏出相机摘下镜头盖调整好光圈快门感光度对好焦点——这个躬还没鞠完?还能保持着完美的90度?辛苦医生了。 最后一句闲话,其实媒体小编说的“梅滕根先生查房时,面对小患者的鞠躬致谢,顺势回礼的一瞬,也被摄影师抓拍下来”。这句话肯定是不对的。梅滕根是个英国人,1881年来中国办医院。那个年代,照相机还大得像个箱子,每次使用安装起来就要不少时间。除非特别安排,没有摄影师会背着这个箱子陪医生查房玩。而且当时相机所需的曝光时间很长,抓拍“一瞬”,你敢说,古人可不敢! 原来,一百年前也是摆拍,呵呵!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3 17:15 , Processed in 0.07235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