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全球伤停时刻:失真空寂下的城市新景观

2020-3-27 09:41| 发布者:cphoto| 查看:5039| 评论:0|来自:澎湃新闻

摘要:林路(上海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教授、硕导)面对来自世界各地近40位摄影师拍摄的受疫情影响下的各大城市的景观,我恍然联想到数十年前德国艺术家夫妇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的景观摄影。只不过当年这样一种类型学的研究 ...

林路(上海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教授、硕导)

面对来自世界各地近40位摄影师拍摄的受疫情影响下的各大城市的景观,我恍然联想到数十年前德国艺术家夫妇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的景观摄影。只不过当年这样一种类型学的研究,带有观念艺术色彩的数十年的积淀,变成了当下数十人在如此短暂的时间段里构成的另类景观。 如果说当年贝歇夫妇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以其关键词“工业考古学”,为景观摄影创建了风格独特的类型学样本,这一次,空城的景观更是染上了痛彻心扉的魔幻主义色彩!

米兰/纽约/巴黎/圣保罗©NYTimes

将这组画面归入“景观摄影”并无不当——近年来热门的景观摄影,主要是指一种建立在冷静、理性和相对客观的观看方式主导下,以“人造景观”作为拍摄对象的摄影类型。从视觉表达上看,它很像电影中常出现的“空镜头”,其画面中很少有人物出现,并往往体现着一种拍摄者对社会景观现场的凝视(gaze)和“无表情外观”(Deadpan)。诡异的是,这次的拍摄无需刻意去寻找生命中的荒诞,这些似乎一瞬间“站在”摄影师面前的景观,即便是在千百次的凝视之下,也依然“无表情”地给人以“致命的一击”!

和以往的景观摄影一样,大多关注人类介入的风景,也就是“人造景观”,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很少让人出现。或者即便是出现了人,人类的痕迹也是非常渺小的。但诡异的是,在这类图像中,很容易感受到一种人的痕迹,以及基于这种痕迹所隐含着的某种人的存在状态。在这些“空镜头”般的“无表情外观”摄影中,为人们呈现的却是当下社会现场尤其是都市中最为丰富的视觉现代性面孔。这样一种特殊状态,为疫情下的世界图景,带来了更多值得咀嚼的观念联想。

纽约

城市交通枢纽,没有往日人气。

©Victor J. Blue

洛杉矶

没了足迹,圣莫尼卡的海滩无法辨识。

©Philip Cheung

伦敦

欢迎来到晚高峰时间

© Andrew Testa

慕尼黑

没有人通勤的地铁。

©Laetitia Vancon

圣保罗

剧院关闭之前的最后一场表演。

©Victor Moriyama

莫斯科

我和我的观众,直播中。

©Sergey Ponomarev

北京

一个以夜生活闻名的地方,一位孤独享用晚餐的人。

©Gilles Sabriéfor

加拉加斯

委内瑞拉全国隔离的第二天。

©Adriana Loureiro Fernandez

巴塞罗纳

鸽子成为了兰布拉大街的主人。

©Maria Contreras Coll

美国新泽西州

一家美食餐厅营业中,仅限外卖。

©Bryan Anselm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00:36 , Processed in 0.14314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