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摄影师心中的扈鲁先生

2020-5-11 10:04| 发布者:cphoto| 查看:1908| 评论:0|来自:齐鲁教育报

摘要:有幸认识扈鲁先生,缘于2016年春节后为葫芦画社提供摄影服务。一晃已有四年的交往,先生也从与我初识时,那位令人景仰的高校领导,成为我心目中熟识且钦佩的葫芦文化研究学者、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更是不断给予我事业 ...

有幸认识扈鲁先生,缘于2016年春节后为葫芦画社提供摄影服务。一晃已有四年的交往,先生也从与我初识时,那位令人景仰的高校领导,成为我心目中熟识且钦佩的葫芦文化研究学者、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更是不断给予我事业感召和艺术指导的导师、兄长。

既然是摄影结缘,就从摄影切入接下来的话题。受益于先生的信任和提携,我有幸成为《葫芦文化丛书》编纂团队的成员,担任《丛书》第一、二辑中图像、乐器研究、教化研究等卷的图片拍摄任务。这是我迈入职业摄影生涯后,第一次进行专题、系列类静物、舞台的摄影创作。面对形形色色,既熟悉又陌生的葫芦艺术品、葫芦主题乐舞作品,如何拍?拍成什么样能展现它的研究价值?能否达到中华书局的出版要求?对我来说,即是一道道难题,又是难得的学习和提升机会。

在先生的指导下,我陆续完成了葫芦画社上千件葫芦艺术品的拍摄。每一次拍摄,我都倍加珍惜,因为总能听到先生如数家珍般地讲述每件葫芦藏品背后的故事,以及它们在葫芦文化研究中的意义。这让我受益匪浅,一方面,让我对眼前的藏品有了一个从表象到内涵的全面了解,在镜头表达方面可以更加贴切。另一方面,从听到的那些有关先生本人以及藏品来历的曲折故事,看到的一摞摞的研究成果中,深切地感受到先生对葫芦文化事业如痴如醉般的执着,也鼓舞着我“此生做好一件事足矣”的坚定信念。

每次的拍摄任务,我都要求自己尽最大努力,先生也是认真到了极致。从小心翼翼地搬运,到静物台上疏密有致的摆放,再到道具和配饰的选择、制作,甚至还会屈身台下,手举配饰。


为确保效果,他还要不断地往返于相机取景器和实物之间进行反复调整。也时常会鼓励我独自完成一组拍摄,然后借机跟我讲讲每件葫芦艺术品的关系、画面的美学构成等知识,仿佛一下把我拉到了他的研究生教学课堂,受益良多。在先生的眼里,每一次拍摄,都像是对自己心爱的“孩子们”的重新审视和发现。看着他专注、认真的样子,有时我会偷偷地拍几张他忙碌时的花絮照,以作纪念。


记得2019年3月份,先生专门请来了国内知名泥塑艺术家黄氏二兄弟,现场制作道具并配合我进行拍摄。先生也跟着忙前忙后。曾经学过中医的我,从他的面色和喘息声中察觉到,他多日的辛劳已导致身体不适,其实先生正发着高烧。制作过程中,先生临时抓来几个平时做展品配器用的土陶碗,一碗接一碗地往肚子里灌凉好的温开水,不免有些心疼先生。后经几番劝说,才肯去医院诊治。临走时,他从口袋里摸出一沓钱塞给我,嘱托我安排好大家的餐食。这一去(赴济南齐鲁医院住院)就是近一个月。

先生经常跟我说,各种门类的艺术都是相通的,都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也因此,先生有意带我走出摄影棚,参加一些和葫芦文化研究相关的活动。比如,去鱼台葫芦种植基地,了解葫芦生长过程;去济南齐鲁书店,采集《葫芦文化丛书·图像卷》图片资料;去聊城东昌府,看看民间葫芦艺术品的制作工艺;参加葫芦岛葫芦文化节,见证《葫芦文化从书》第一辑的正式发布,实地考察了葫芦文化研究在助推产业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取得的可喜成果;参与葫芦艺术主题音乐会的拍摄任务,现场感受到了葫芦在世界音乐艺术发展中的独特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先生让我的摄影技艺在增广见闻中得到了反哺。

作为一名心思细腻的摄影人,我在先生工作之余的着装中,读出了他的节俭和朴素;在他挥汗如雨般屈膝作画时,读出了他的胸藏文墨;在他主动征求我对一幅葫芦画作拟名的建议中,读出了他的虚怀若谷;在他绘声绘色地讲解,抑或是手舞足蹈地演绎葫芦文化故事中,读出了他的矢志不渝;在出席学校活动中,读出了他的为人师表和意气风发……

无论是在相机的镜头里,还是在我的内心里,先生的每一种样子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庚子立夏少伟有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12:52 , Processed in 0.07456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