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好像能够帮自己表达一些东西,Karen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情,他辞去工作,背包里的电脑换成了相机。 “路边的行人、头顶的窗户、来去的车辆,过去,我根本不关心这些。现在,我开始关注身边细小的事物,走到哪里都觉得很有意思。” 摄影给了Karen一双孩子的眼睛,让他对世界保持着初见的惊奇。而他的摄影作品,则成了带有Karen基因的“信号塔”,不停发射光波,吸引来频率相近的人,“我开始认识很多很多价值观相近的人,以前,我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因为摄影,Karen的世界一下开阔了许多。 几乎每天,在脸书、Insgram、Behance等平台上,Karen会收到来自各地的留言:“我好喜欢你的作品,我的心快要爆炸了”、“你有一种不多得的天赋,一定要好好保护”、“谢谢你,创作这么好的作品”...... Karen会一条条地回复,因为留言数量有点多,多数时候,他会写“thanks”,或是简写版的“Tks”。 开始摄影后,Karen生活的另一大变化是不再正常吃饭,早餐咖啡,午餐咖啡,晚餐也是咖啡一杯。去其他国家或城市拍摄时,他通常会随意找一家快餐店,吃点汉堡薯条,解决一下肠胃的抗议: “我对食物没什么要求,只要能够解饿就好了,抓紧时间拍照比较重要。” 看到公车上几个男孩埋头玩手游,Karen忽然冒出一句:“这完全是一种浪费时间。” 而Karen,在打第一份时就有了珍惜时间的意识,那是份派传单的活儿,每天去各种住宅小区,挨家挨户敲门,递上小广告,那会儿他14岁,还在读中学。 Karen做过一份志愿者的“工作”,去德国照顾老人,一个月里,他每天和年迈的老人在一起,听他们说话,提供简单的照料。这段经历或许影响了Karen的拍照,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做过他的模特。 从小有很多爱好,但没有一样特别强烈的,中学毕业,Karen16岁,不知道想做什么,听爸爸的建议,Karen报考了医学院,他想,自己挺喜欢读心理学、生物学方面的书,当个医生或许还不错。 

Vegan Series, 2017 学了医,空闲时Karen还是会做一点和艺术有关的事情,画画、摄影、戏剧、音乐......“在亚美尼亚,80%的人都喜欢艺术”。 Karen觉得,一个人最好有几个爱好,这样在某个地方陷入死胡同的时候,可以切换频道,减少危险。而体验更广阔的世界,也能避免灵感枯竭。 去德国做志愿者前,Karen给自己买了一架电子琴,音乐,是他第一个认真对待的爱好,比摄影更早。 “Music is my usual soul insprational ceremony.” (音乐是我灵魂上灵感的典礼)在Karen的手臂上有两个文身,一个是马列维奇(Kasimir Malevitch)抽象画提取的元素,另一个是这句话。 Karen也想过做一名音乐人,他曾经痴迷60年代的经典摇滚,学歌让英语变得很好。 现在,爵士乐是Karen的最爱。最近,他准备邀请邻国格鲁吉亚(Geogia)玩说唱音乐的朋友来耶列万,一起做一些爵士说唱的即兴音乐试验。 回头看,Karen做过好多互不搭边的事情:学医、快餐店厨师、钢琴、网站程序员、婚纱摄影师......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留住他全部的热情,直到遇见摄影。 Karen说不清楚对摄影的热爱从什么时候开始,只知道摄影已经是生活中的绝对主角。 “一接触摄影,我就停不下来,它像一个大池塘,让我深陷其中。” 来中国,Karen的一大计划是买衣服,亚美尼亚的衣服比较贵,他想在这里买些便宜的。我提醒他,中国很多都是山寨产品,他摆摆手,“没关系,我不在乎什么品牌,只要能穿就行”。 Karen尽量减少生活开支,给摄影项目多留些预算,“我不会追求设备更新,拥有最好的相机还是可能拍出很烂的作品,我希望将钱都用在每个摄影项目上,比如说用来完善道具”。 
Vegan Series, 2017 
Aspine Series,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