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剪影在隧洞中这一幅的形式具有较强的现代感或曰前卫性,它像一首抒情的悲诗,让我想起了顾城、泰戈尔的这类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来,当作火把点燃,照着自己向前走吧!” 翻到鲁迅雕像的这一页令我心头一震,它把我的思绪一下子推向了更高的理性境界。这是画册中的又一个华彩段。之后的几幅具有较强的冲突感、抗争性,类似交响乐曲中的第二主题,而抗争的结局照样是悲剧性的,光明再次被黑暗吞噬。 《根系》单元从盘根错节、根深树大的植物,到象征着男根女器的云山。其中有褒有贬,有腐朽,有混乱,有雄壮,也有希望梦幻般的微弱希望。《根系》单元宛若大提琴短暂的独奏——浑厚、沉静、伤感、若有所思。 接下来的《人物》单元看上去比较松散,实则统一在一种情绪之中。我甚至感觉到,这是对国人的生活、精神状态的总体概括。我尤其喜欢这幅船工作品——迷茫而苍劲。 只有五幅作品就构成了《人家》单元。这是中国的人家,这是我们同胞兄弟的家。拍摄者与被摄者的合影小像,最初让我想到的是厚泽先生的立场和归属,后来又让我进一步联想到,虽然他们之间有着各方面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似的,就是他们都在荒蛮的舞台上进行着自己悲剧的人生独舞。这是人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 最后的《大地》单元的高空拍摄点与开篇的《云象》单元遥相呼应,但形式和内涵却完全不同。《云象》观照的是天,《大地》审视的是地。 地面上有大脑一样的群山,有血脉一样的江河,有纯自然的景象,也有人为的痕迹,而这一切,却被一幅朦胧虚无的画面所终结,使得这个鸟瞰的单元超越了一般航摄作品的境界。此单元及画册到此为止完全可以,而且堪称精彩。令人叫绝的是接下来还有两幅。这两幅同样是高视点拍摄的,但不是在高空,而是在人间。麦田的一幅充满了宏大的母性之美,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令人膜拜的神性力量,展示了超越性爱的博大悲悯之情怀。接下来的一幅小品,也是画册的最后一幅,半边是果粒半边是骨屑。它的气势、抒情性、冲击力均无法与上一幅相比,两者在形式风格上反差巨大。然而正是这泥土般朴实的形式,却于静谧中散发出了超凡的理性的光辉。这是画册的终结,也像是作者人生追求、精神趋向的目的地。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甫,可以联想到介于鲁迅与胡适之间的一种微妙的境界。 我这样具体地解读作品有一个坏处,就是会给别人的阅读造成干扰,因为好的艺术品的内容,就像钱钟书说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厚泽先生照片的真性味,最好由读者自己来体味,而且不同的人自会寻得不同的性味。 不管艺术如何发展,能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地抒发情感、真诚地表达思想,并从中获得愉悦,这将永远是艺术本质的重要部分。厚泽先生不是职业摄影家,他的拍摄也没有功利目的,这有利于他拍摄的朴实与自由。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任何一种造型艺术对于思想观念的表达,都不如语言文字来得精确、全面、系统,那么作为一个令人尊敬的思者,厚泽先生的思想成果,是不可能通过摄影得到充分表达的,正像这本影集的编者所言,我们只能将厚泽先生这些信手拈来的照片,当作其思想熔炉溅蹦到地面上的一粒粒的钢屑,这些热屑千般模样、百种性味,还有点烫手。 李保田写于2006-2-20,2021-1-19改 编 后 朱厚泽,如此一位思者,还曾位居“封疆大吏”、中宣部长,生前却只能有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还是一本不能清晰、全面表达其思想智慧的摄影集——《东张西望——朱厚泽摄影作品散篇》(点击链接了解画册详情)。目前,尚有少量未开塑封的全新画册,如有兴趣,可扫码购买。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45 , Processed in 0.19705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