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德累斯顿流放了他 于是他成为了一名摄影师

2021-5-10 14:32| 发布者:cphoto| 查看:1037| 评论:0|来自:艺术中国

摘要: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街头摄影并不遥远,只要拿出手机,人人都可以创作一副自己的街头摄影作品。但时光倒流一百年,街头摄影还处于萌芽状态。德国摄影大师弗雷德•施泰因(Fred Stein,1909-1967)便是35毫米摄 ...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街头摄影并不遥远,只要拿出手机,人人都可以创作一副自己的街头摄影作品。但时光倒流一百年,街头摄影还处于萌芽状态。德国摄影大师弗雷德•施泰因(Fred Stein,1909-1967)便是35毫米摄影的先驱,虽然他最为世人熟悉的作品是爱因斯坦的肖像,但除了是肖像摄影师,他同时也是一位街头摄影大师。在弗雷德•施泰因开创性的手持摄影风格的记录下,1930年代-1940年代的巴黎和纽约街头之景留存至今,大时代在影像中风起云涌。

1

弗雷德•施泰因(Fred Stein)档案馆官网首页

弗雷德•施泰因的作品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1933年,身为犹太人的施泰因从德国逃亡至法国巴黎,为谋生开始学习摄影;1941年,施泰因再次逃亡,举家前往美国纽约,继续从事摄影工作。纵观一生,实力远超名气的施泰因绝不是“没有故事的男同学”,成长于德国黄金二十年代的青年一头坠入战争阴霾下的至暗时刻,历经磨难的他因流亡接触了摄影,而正是通过摄影,他最终完成了一份大时代背景下的“流亡者报告”。

基于这样难以复制的个人经历及历史背景,在2021年的这个春天,弗雷德•施泰因特别回顾展《流亡者报告》(Report from Exile – Photographs by Fred Stein)正于德国柏林展出。

2

3

《流亡者报告》摄影展现场,外场海报

特展汇集了施泰因在1930年代-1960年代之间拍摄的肖像和城市纪实作品,百余幅摄影作品连同私人文件、出版物等相关物品一同展出。这是首次在政治和历史的背景下,同时集结施泰因“街头+肖像”摄影作品所进行的展览。

【一】“德累斯顿流放了我,于是我成为了一名摄影师。”

1909年,弗雷德•施泰因在德国名城德累斯顿出生,他的父亲是一位拉比。十几岁时,施泰因便对政治深感兴趣,并成为早期的反纳粹主义者。成年后求学法律期间,他先后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SPD,成立于1863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社会民主主义中间偏左政党)、以及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SAP)。

1933年纳粹掌权后,身为犹太人的施泰因无法在纳粹德国继续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犹太人+社会主义者”的双重身份更使他面临党卫军的审查。同年10月,施泰因以蜜月旅行为由,与新婚妻子莉洛(Lilo Stein)逃亡至巴黎,走上了流亡者之路。作为德国流亡者,在法国的施泰因无法重拾法律这个老本行,选择一份新职业成了他的当务之急。

4

5

《流亡者报告》摄影展现场,展览入口

现存最早的照片由法国人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在1826年拍摄,但真正意义上的街头摄影作品则是在1920年代末期才逐渐增多,某种程度上,这与徕卡(Leica)相机的市场成功有关。作为世界上最早的35毫米相机,徕卡相机问世于1925年,小巧的机身、方便的操作使得摄影师终于可以在城市街头捕捉瞬间。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施泰因的新婚礼物中便有一台徕卡35毫米相机。因为这台相机,他决定以摄影作为谋生工具。1934年,施泰因摄影工作室正式开张,他成为一名商业肖像摄影师,同时还为各类型媒体、出版社提供摄影作品,供稿对象包括法国本地的报纸杂志、犹太人团体、德国流亡者组织等等。

6

1937年发表施泰因摄影作品的法国媒体

与同时代、专习艺术出身的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尔-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不同,迫于生计、半路出家的施泰因可以说是没什么基础的摄影门外汉。就像他说的:“德累斯顿流放了我,于是我成为了一名摄影师。(Dresden exiled me,so I became a photographer)”。

7

施泰因妻子拍摄的在巴黎的施泰因及他的徕卡相机

然而一年后,这个25岁的先锋摄影师已能和曼•雷(Man Ray)、布拉塞(Brassaï)、安德烈•柯特兹 (André Kertész)等一众高手共同参加展览。套用现在流行网文的说法,施泰因拿的是个美强惨的男频剧本,摄影小天才开始搞事业了。

【二】施泰因×街头:影像狩猎者

施泰因说,是徕卡教会了他照相。有趣的是,徕卡相机的发明者最初是为风光摄影设计的这台相机,因为德国人热爱徒步登山,灵活小巧的相机更便于携带。施泰因显然看到了风光摄影之外的更多可能性,他带着相机走进城市,并遇到了他的另一位“摄影老师”——街头。

8

《流亡者报告》展览现场,巴黎群像

移动,迅速,施泰因打开了手持摄影的大门:“‘那个瞬间’便是你的全部。就像寻找目标的猎人一样,你总能从人群中一眼找到它。”正如一位影像狩猎者,施泰因开始在巴黎街头捕捉日常中的“那个瞬间”,在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施泰因街头社会学的叙事手法极具戏剧张力,这比精巧的构图更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在艺术面前,天赋是玄学。施泰因的天赋如何?看看他的“巴黎之夜”吧。这幅施泰因职业生涯中最具标志性的摄影代表作,是在他最初拿起相机的1934年拍摄的。

9

巴黎之夜(ParisEvening),巴黎,1934年

10

摆(Swing),巴黎,1934

11

水饮(WaterFountain),巴黎,1934

施泰因的街头作品从最开始便兼具艺术性与纪实性,穿街走巷的他将镜头对准怀孕的卖花女、犹太街区的孩子、流浪汉,对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及被写进历史书的大事件。柔情的,温暖的,伤感的,幽默的,不安的,隐喻的……每幅作品都在用自己的语调讲述着大时代的故事。

12

阵线(Popular Front),巴黎,1935

1935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巴黎巴士底广场举行“和平和自由大会”,通过了《人民阵线誓词》,决定建立“人民阵线全国委员会”。巴黎约50万人、全法国约200万人集会庆祝法国人民阵线(Popular Front)成立。

13

洞(Hole in Fence),巴黎,1936

14

犹太街区(Jewish Quarter),安特卫普,1937


12下一页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13:17 , Processed in 0.07957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