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入水三分--关于秦玉海的水题材作品

2006-2-21 16:47| 发布者:| 查看:1786| 评论:0

嘉宾:陈长芬 主持:吴常云

    吴:用一句话概括,我认为秦玉海的这组水题材作品,发掘了一种对水的新的表述形式,他使用的方法应该属于抽象视觉范畴之内。
    陈:我最早看这些片子是在今年二月,那天晚上看后觉得很惊讶,主要是那种拍水时所运用的抽象思维。他拍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司空见惯的东西,又拍的很大气、很抽象。我们一般的记录性风光拍摄,往往很难打动读者,而他的这一组作品以抽象的手法来表现,很有震撼力。这是我初看时的感受。
    吴:我初看时,也很诧异。作者分明是在探求水中光的微观轨迹.一种人的肉眼不易察觉的东西。
    陈:我记得你以前在评价我的作品时,曾用过一个词:“入木三分”。现在.我把这个词转借过来评价秦玉海,就是”入‘水’三分”。我看还不止三分呢,是不是?我们常说的摄影者的观察能力.不是指被摄物表面的色彩缤纷和光怪陆离,而是指它本原的东西,内在的东西。比如光斑下的水,我们往往只看到光斑,却很难发现它的内在的规律。就是说,如果不是用透视的眼光去看,就很难通过相机的镜
头和胶片把它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吴:作者拍的虽然是水中光的轨迹.但探求的却是水内在的运动本质.不同于表象。
    陈: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总是关心表象的东西.我们的作品就很难打动人。
    吴:我以为,这组作品在作者眼里,其内在含义已经超越水本身了。
    陈:智者乐水.可以说作者对水有独到的理解。在这里.我还想提一句.就是作者名字的含义在这些作品中也充分得到了体现。他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这是他的作品打动我的根本原因。
    吴:能把流水这种司空见惯的东西,拍出新意来,可以说是一种重大的突破。
    陈:应该说,他的思维是立体的,而他的现场观察力具有相当大的穿透性。
    观察能力最重要
    吴:您是用8 x 10相机的,能否猜测一下从现场取景上,面对这个题材时会有什么感受?
    陈:实际上主要是眼睛的现场感觉。
    吴:可水是流动的。
    陈:是流动的.虽然除了局部的变化外,宏观上是不会变的。但每个流动的局部不一样.另外时辰不一样.动感的效果会不同。比如,早晨就会有早晨光照下的效果,它是由多种条件来产生的多种视觉画面。这样,观察能力就是最重要的了。
    吴:作者开始认为是8 x 10相机的特殊效果,后来我看他的120的片于也可产生这样的效果。
    陈:8 x 10的现场感从取景器里就可以体现出来,而120的片子就很难体现.8 x 10的屏幕上就是一个照片结果的效果在那里.比120的片子的现场效果要好。120片子的效果就需要通过再放大来体现,小机器把许多信息都浓缩了.压缩了。压缩了就有许多东西看不见了。
    吴:面对大机器,小机器好像就不敢奢谈图像的解析力了。
    陈:大机器除非曝光、滤光镜等使用不准确,现场感应该是十分准确的。但这种准确的现场感和作者的心灵和思想情感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常说的“爱江山”,如果没有对山水的真爱,就很难深入。如果把这种情感等同于风花雪月的东西,我认为不必要,不应该贬低风光摄影的意义,因为大自然和人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作者没有这种情感,就很难发现这种美。
    吴:一种生命之美,大自然中的—草一木都是有生命力的。
    陈:比如一棵小草,如果从根、茎、花、果的结构来分析.就成了《本草纲目》那样的研究了,而摄影者能够用心灵去发现一些美.那么它就既是物象的,又是情感的。特别是我们东方人的摄影作品中,寄情的成分是很大的,而西方人的摄影态度是以科学为前提的。[FS:PAGE]
    取其一点,不及其余
    吴:您对抽象的画面是怎样理解的?因为摄影主要的功能是记录,这就造成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片子是具象的。对于摄影,在具象里面能把抽象提炼出来实在是不容易的。
    陈:抽象这个词汇对于摄影来讲已经很多年了,但我们在有关文章里较多地提及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实际我们对这个词是很陌生的,我觉得具象的摄影要完全抽象化,是很难的。但艺术作品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在很多作品里都能体现出来。
    吴:我们在提到黑白摄影作品的抽象性时,一般指的是它把彩色给抽掉了。
    陈:对.那是用黑白灰取代了彩色的效果。
    吴:但这只具备了抽象性,而不一定就是抽象作品。
    陈:对,所以我不太主张一个摄影师拍了几张抽象作品就说成是抽象摄影家了.因为他的作品还不一定具备抽象摄影艺术的要求。抽象摄影艺术首先是一种提炼的艺术过程.比如运用局部的、简化的、提炼的和过滤等形式来表现被摄的主体。
    吴:抽象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脱离了主体本身的质的概念。
    陈:从创作来讲,可以说是对拍摄本源的一种颠覆.但你要知道这更是一种提升。当然,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是最关键的。比如有时我们的编辑对作者的抽象思维不够注意,就会出现把作者故意放倒的作品给“正”过来的事。再比如拍流水中的花朵,用较短的快门时间会得到很具象的花朵,但用慢门则会拍出一条抽象的线来。当然,我们聊天中不可能给抽象摄影创作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但不管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抽象创作确实可以给人以一种多维的思考方式。
    吴:具象的、有形的东西会把人的思维限制住,而抽象摄影的结果就可以把人们的思考空间拓宽。
    陈:这种抽象的思维也开阔了人们的想象空间。甚至我们可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运用抽象思维。比如要求一个大局,就会把那些鸡毛蒜皮的矛盾抽象化,更有利于团结。
    吴:抽象的思维也可以说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提炼出抽象的意义,使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就是作者的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
    陈:我认为.作者的这些作品应该是没有功利性的。另外,无论现场创作还是电脑后期的创作,都是可以的.但像作者这样更注重现场创作的情况,应该说他对摄影本体功能理解是很深的。比如,作者就只用一支800mm的镜头和8 x 10相机进行创作,令我钦佩.他完全运用的是摄影

    本体的语言。
    作品的原创性值得强调
    吴:我听说作者还要用微距镜头去尝试拍摄.也许他还会有新的创作成果。现在能完全投入艺术创作的摄影师并不多.因为真正的创作应当具有名副其实的创造性,不是随便拍几张照片就叫创作的。
    陈:这个问题我实在不敢多讲,我特别喜欢强调作品的原创性.是在前期照相机里完成的创作,而不是依靠后期的任意的改动。当然.创意作品例外.但还要有艺术的原则性。
    吴:所以我认为作者通过拍水,在
    摄影视觉语言的探求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
    陈:通过这组作品,我们还应该思考一个大家在拍摄中普遍存在的“重复”的问题。
    吴:重复就是模仿,或者说模仿的成分较大。
    陈:特别是在拍风光中,喜欢单纯模仿,只不过是在光线变化上有些变化,那不是去调动自己的艺术思考、艺术修养以及多种摄影语言去进行创作的行为。
    另外,作者使用8 x 10相机来拍摄才一年多,在根据这一器材来选择创作题材方面.应该说他有些独特的领会.在表达的语言上,他不是单纯模仿135、120器材的拍法,即使是同样的题材,说明他是从创作思维上来取舍的。[FS:PAGE]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00:19 , Processed in 0.07004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