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神州巨变、腾飞、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等等,这些具有强烈肯定、颂扬色彩的,把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的语句常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在中国大地上这13年来出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再多的类似语言来形容也是贴切的,是为世人所承认的。那么,我们的祖国到底出现了那些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一文中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一九八九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基础上取得。这十三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quot;。"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公认,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⑴江泽民主席虽然是用了许多政治术语来概括这十三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但且是最基本的,最全面的概括。 这十三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伴随着社会大变革而展开而实现的,而且这社会大变革最具体的体现,落实到实处就是城乡巨变,也就是说,本文所提出的社会的大变革需要摄影的大记录,她所落实的对象就是城乡巨变。那么,作为这十三年来为历史留存的手段之一:摄影,其对这十三年来的巨变所反映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能够在"总体上"和这十三年的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相吻合、相衔接、相对应呢?而本文所要提出的:社会的大变革需要摄影的大记录即全面记录(下同)就是笔者试图要阐述清楚的命题。 一、什么是对城乡巨变的摄影的全面记录: 摄影术自1839年发明以来 ,迄今为止已有一个半多世纪了。这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名人辈出,流派纷呈,作为对历史写照、留存的手段与媒介,摄影的贡献巨大。但遍查摄影史,还没有发现一个被称?quot;全面记录"的流派的。全面,就《新华字典》的释义,全,就是完备,齐备,完整,不缺少;全面,就是顾及到各个方面,不片面。全面一词可以用到许多领域许多方面,如在经济领域中的全面紧缩,全面通涨;对某种理论和观点的全面阐述;对某项运动或活动的全面展开,全面铺开;对某项工作的全面规划等等,现在笔者要提出的:社会的大变革需要摄影的大记录即全面记录,其释义又是如何来界定,在实践中又是如何来进行的呢? 因为前人没有告诉我们全面记录是什么东西,而全面二字又恰恰是目前一切摄影理论中较忌玮的东西,对一张摄影记录图片而言,我们一贯讲究的?quot;决定性瞬间"或"典型性瞬间",摄影的功能和文学没什么两样,就是概括现实,创造典型及反映现实的本质。即使是摄影记录的组照,我们还是要强调这组照片对所要反映的人和事的"决定性"和"典型性"。而本文中的摄影的全面记录所要表述的是:对社会大变革中必然出现的城乡巨变,我们的摄影的全面记录所需要做到的广度和深度。广度,就是我们的摄影人要用照相机拍摄下城乡巨变过程中的一切,不能在自己主观意识的支配下拾取什么,摒弃什么,笔者把它称作为全面记录;深度,就是在拍摄下一切的前提下重点关注标志性环境和典型的人和事,也就是说,全面记录在强调记录下一切的前提下,离不开?quot;决定性瞬间"和发现"典型性瞬间",它的广度是不屏弃什么,它的深度是"决定性"和"典型性",它们之间是线和纲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切矛盾的东西,相互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⑵摄影也是一样。我们曾经讨论过"专精"好还是"广博"好,甚至有"专精体现了明智,广博映现出虚浮"的命题出现,我们也讨论?quot;摄影创作能不能等同于文学创作"等等,但本文所要阐述的,社会的大变革需要摄影的全面记录恰恰要求我们首先要运用摄影术中的种种技术手段去拍摄下城乡巨变过程中的一切,也就是所谓的"广博","专精"就是和本文所说的"深度"相对应,它是偶于"广博"之中的。对全面记录而言,一张照片反映的只是历史一个横断面中的一个因子,全面记录能够把无数张这样的照片集合起来,历史的原貌就被映射出来了,其视觉的反映,就能够告诉我们这是彼时(那个时代)、彼地(那个地点)、彼情(政治、经济、文化在现实中的反映)。 我们知道,世界文明史是至从有了文字以后开始的,而且源远流长,摄影术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可以在特定的文化领域里相互独立,各行其道,但当它们同为历史留存的手段和媒介时却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所以,就文字表述方式极为丰富,刻画现实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手段极为高明而言,我们在对城乡巨变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时,完全可以借鉴文学创作中的全面表述方式和细致刻画手段来拍摄完成我们摄影领域里的自己的摄影史诗。 [FS:PAGE] 因此,我们给全面记录的释义是:它的具体对象,是社会大变革中的城乡巨变;它的要求,是拍摄下城乡巨变进程中的一切,全面记录的理念是,只有拍摄下一切,才能发现一切;它的目的,就是对拍摄对象进行相当的广度和深度的摄影记录,它可以大到现时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条件下的客观存在,小到个人的日常起居等方面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为历史留下遗憾,是全面记录的最总目的。 二、 世界摄影史上有没有对城乡巨变进行全面记录的摄影人: 由于本文提出的,对城乡巨变进行全面记录的理念,在世界摄影史上没有发现专门进行阐述的文章,但记实摄影的历史告诉我们,本文所提出的,社会的大变革,需要摄影的全面记录有它秉承的历史渊源。自1870年以后,社会记实摄影日趋成熟,记实摄影师要么追随社会变革的潮流,为历史留存做贡献,要么心存改革社会的愿望,为历史的进步做贡献。本文慎提二位摄影史上的巨匠来为本文的全面记录理念佐证。其中一位是法国的杰出摄影家尤金·阿杰特,他从1897年至1927年的30年间,走遍巴黎的大街小巷,拍摄记录了当时巴黎的建筑、街道、公园、店面及各种招贴、店标、橱窗等,共存世照片8500张,成为巴黎历史的百科全书。⑶另一位是美国的杰出的人道主义摄影家尤金·史密斯,1954年底,"玛格纳"图片社要求尤金·史密斯到美国有钢城之称的匹兹堡用二到三个星期时间拍一组照片,能表现出这个城市的新旧变化就行了,但尤金·史密斯象是忘记了这三个星期的约定,他租了一间房,雇了一个助手,花费了三年时间,走遍匹兹堡的大街小巷,工矿企业,三年间共拍摄了11000多张照片,1957年又用几个星期时间进行补拍,全面地见证了匹兹堡作为钢都的变迁过程。⑷ 从上述两位摄影大师的例子可以看出,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为了拍好、拍全一座城市,可以不惜工本,不记得失,可以耗费大量财力、精力进行长时间的拍摄,其目的,就是试图全面的拍摄记录彼时(那个时代)、彼地(那个地点)、彼情(政治、经济、文化在现实中的反映),其目的就是为历史负责,不让历史留下遗憾。这些特点,符合了本文所要阐述的全面记录的理念,也是促进本文全面记录理念形成的两个典型例子。 三、 中国摄影史上有没有对城乡巨变进行全面记录的摄影人: 在中国百年摄影史中,记实摄影真正成为一大门类的,从理论到实践齐头并进的,当是起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而兴于上个世纪90年代。能符合本文所阐述的全面记录的理念的,有徐勇的《北京胡同》的形成过程,有候登科、胡武功、邱晓明《四方城》的形成过程,有郭博的《即将消失的上海弄堂》的形成过程等。这里特别提及两人,一个是京城已故摄影大家沈延太,他关照北京胡同二十余年,摄有底片10万张,从中选编成集的《胡同留真》出了中、德⑷铡⒎ā⒁馕逯治谋劲伞;褂幸晃皇俏靼仓阌凹液涔Γ谖靼脖就链蠼中∠锏纳阌奥飞细帕?5年,积累了10万余张底片,出有一本影集《西安记忆》。"不搞到最好不拿出来"⑹是上述摄影家们共同的特点,也是全面记录理念中的核心部分。 以上所提到的摄影家,都是在记实摄影领域中的杰出人物,是对城乡巨变进行全面记录的先行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正是中国大地上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是日新月异的年代,而变化最为激烈的就是在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这十三年中。在这个大变革的进程中,文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等,都在以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手段,置身于这个大变革中,去演绎、去诠释这个大变革的进程,我们的摄影家也是如此。同时我们发现,我们的摄影家之所以竭尽全力地在自己的领地里进行长期艰辛地耕耘,甚至于置这种艰辛已危害到自己的健康而不顾(沈延太和何登科都是英年早逝),在拍摄的质和量上进行长期地积累,所拍摄的对象也是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全面。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以自己所拍摄的成果,以其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去刻划生活的本质,并以此来提升自己在历史留存中应享有的地位。 [FS:PAGE] 四、 担当在城乡巨变中进行全面记录的摄影人应具备的素质: 摄影人在以前常被看成是"四肢发达,文化欠缺"一族,现在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变。但是从摄影史上看,凡是从事类似全面记录的摄影人,都是思维超前,有相当文化、阅历,有极强自觉性和历史责任感的多面手,如上文提及的诸位前辈,都是记实摄影史上的杰出人物或成绩突出人物,因为你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就很难进入全面记录这个领域。 进入全面记录领域的摄影人应具备那些素质呢?其一、必须要有较高文化素养: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无论经过哪个历史阶段,都有上下传承的痕迹,熟悉中国的历史和熟悉本地区的历史一样重要。在这里笔者非常推崇二本书,那就是《金瓶梅词话》和《红楼梦》,这两本书之所以达到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就是因为他们用手中的一支笔细致地刻画了那个时代的具有典型性格的各种人物、人情世态、地域面貌、饮食起居、室内陈设、起造迁居、婚丧嫁娶、送往迎来及官场的繁文缛节等等,其面面俱到,其铺排陈列民俗细节逼真详尽的程度,以及对世俗生活景观的细节记实,读来就如亲历期间一般,极大地弥补了文物和风情考古上的缺失和不足。而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明清延续下来的时代,明清时期的古物古风在现实生活中遗存最多,也消失得最快,如果我们不了解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无法担当全面记录的大任,但我们如果熟读了《金瓶梅词话》和《红楼梦》,找到了几百年历史沿袭的内在联系,又能把古代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一一对应地借鉴、消化到我们现代的记实摄影中来,这对我们进行城乡巨变进程中的全面记录是非常有用的。 其二、掌握摄影的各种技艺,具备摄影理论基础及边缘学科理论基础:我们曾经讨论过记实摄影与记事摄影,摄影艺术创作和实用摄影之间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到了对城乡巨变进行全面记录之中,就要求它们能够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是因为对城乡巨变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拍摄下城乡巨变中的一切,是全面记录的基本理念之一,他需调动和运用各种摄影技艺和理论基础:建筑摄影、人像摄影、静物摄影(在全面记录中大多表现为场景摄影)、风俗摄影、风光摄影(在全面记录中表现为城市和乡村风光摄影)有时甚至表现为考古般的微距摄影等,又因为全面记录所记录的是人类活动、发展的历史,所以,现实主义摄影的理论、人文(人道)主义摄影的理论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我们做全面记录的摄影人在思维当中始终要有这样一个概念,就是历史的概念,我们所拍摄的就是现在还没有消失的、即将要消失的,将来要消失的历史。因为我们所要应对的是历史,所以要具备相对于摄影来说的边缘理论基础,要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方面入手来获取相关知识,如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发展学,民俗学、地理学以及阅读大量的有关本地区的人情世故、社会风貌的优秀文学作品等,对于我们做全面记录的摄影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已故著名记实摄影家侯登科曾提出?quot;以真实的名义记实,以艺术的名义记实,以国情的名义记实",⑺这三句话是记实摄影中的灵魂,是我们对城乡巨变的进程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时的三味真火,而且,只有当我们具备了相当的理论基础和人生阅历之后,才能把这三句话在摄影的全面记录中运用如意、得当。 其三、要有以一贯之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在真正的摄影人当中,无论你把摄影当作是第一职业还是第二职业,都有许多值得称赞的优秀品质,如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有坚忍不拔的吃苦耐劳精神,有自己象苦行僧一样生活,而舍得把钱花在摄影上的胸襟,和能够忍受长期拍摄一个题材的寂寞及能够承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风险等,能够做到前几项的大有人在,而同时兼具后二项的就难了。但后二项正是在城乡巨变中进行全面记录的摄影人所必须具备的,因为拍摄社会大变革进程中的城乡巨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特别是象北京、西安、上海这样的历史厚重的大城市,如以全面记录的理念去拍摄,没有一二十年的投入甚至二三十年的投入,是无法达到反映历史巨变的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所以,以一贯之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是走全面记录之路所不可缺少的。 [FS:PAGE] 从经济规律的一般情况而言,或者是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你有投入,就希望有回报,这种希望的大小跟你投入的大小有关系,但这种关系的正负比例是不确定的,你的投入是金钱、物,对于摄影的全面记录来说,还有透支生命的危险,但回报总是有不确定因素存在的。如上文我们提到的杰出的人道主义摄影家尤金·史密斯,他只是把拍摄匹兹堡的时间从三个星期延长到了三年时间,而且11000多张照片,被现在的摄影界人士看来并不算多,但其结果且是悲惨的。因耗钱的数量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而背了一身债务,妻子也跟他离了婚,因过于劳累而得了多种疾病,因题材太大而无人敢用。⑻从尤金·史密斯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他的投入和付出跟回报是不成比例的,但他的这种精神且是我们对城乡巨变进行全面记录时所需要的,那就是追求演绎一座城市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时的忘我精神及韧劲。 五、 本文作者在城乡巨变进程中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的实践: 鉴于全面记录的艰难性,所以进入此领域的摄影人并不多,在以往的摄影理论中也不见有多少涉及,但全面记录是以记实摄影为基础的,它有着记实摄影的全部特征。全面记录理念的产生,是缘于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特别是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后至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十三年间社会的大变革所引发的城乡巨变而产生的,记实摄影家是有着超前意识的现实主义者,有着极强的社会使命感,面对如此急速的变化,我们只有以全面记录的理念来应对,才能对得起子孙后代,对得起历史的检验。 以上海为例,从1989?quot;十三届四中全会"后至2002年这十三年间,上海经历了四个"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城乡建设历程,期间,上海由10区10县改造为目前的17区1县,城乡建设的巨大变化令世人惊叹。这十三年来,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变,这些变化无不直接反映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来,笔者作为一个有一定历史责任感的和一定文化和阅历的记实摄影爱好者,在1990年从家门口存在了上百年的一排老房子被拆迁起,就意识到上海的巨变历程开始了,而笔者的第一张记录上海巨变的照片就是从家门口开始拍摄的。 从拍摄上海巨变的第一天起,因为只是朴素的历史责任感在起作用,所以总是在照什么,怎么照的思绪中徘徊。按照一般艺术创作的规则,就是要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刻画、剖析来推究出一般规律,对于摄影来说:就是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观察,分析,研究一切人物和事件,发现和选择现实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能反映一定现象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的典型形象"。⑼抓典型,是任何艺术形式所不能避开的话题,有了这样的指导平台,我们一般会选定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区域,进行长时间地跟踪拍摄,然后企图用所拍摄的这个区域的历史变迁去诠释全上海的巨变。但我们慢慢会发现,用这个区域的变迁放到全上海的巨变中去考察,其典型性仅仅表现在他的外延特征上,即跟上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其发展速度没有落后于其他区域。而它的内涵,自有它的独立性,进而发现,上海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特大型城市,在它的每个区域,甚至每条道路或某个弄堂都有它的自身的环境构成,人员构成,及经济上的和文化上的构成,从而形成了该区域的特定的人文景观,如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就是如果要获得一座城市或者一个乡村的历史变迁的全貌,要能够禁得起历史的无情拷问,我们的摄影人在做历史留存时,就应确立"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以摄影的全面记录的理念来为历史负责。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尤金·阿杰特30年拍巴黎;尤金·史密斯,能在三个星期拍摄得好的专题,拉长为三年;沈延太花20年时间去关照老北京并积累了10万张底片;胡武功25年如一日去留恋老西安并累积10多万张底片,就是对城乡巨变用摄影来全面记录,细致描写,使自己长时间积累的有很大量的照片,能在总体上反映本地区的历史面貌,从而达到不让历史留下遗憾的目的。 [FS:PAGE] 我们在树立了全面记录的理念以后,还需制订自己的拍摄方法。首先是为自己定一个纲领性的前提,那就是"跟踪市政建设,逐路拍摄变化中的上海"。这个纲领性前提要求自己,优先拍摄市政建设,因为市政建设就意味着拆迁,意味着新旧面貌的更替,而且往往是大规模的拆迁。在完成市政建设拍摄的间隙,按地图,以路为单位划出所要拍摄的路线,以计划形式来大致确定所需的胶卷数量。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在全面记录的实际实施中,投入胶卷的量的多少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上文笔者已指出图片与文字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特别是在为历史留存领域里,我们有必要走出摄影圈里的"一图胜千言"的自恋现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创作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在素材的准备上是大量的,特别是史学著作,其需要参考的书籍及旁征博引所需的文字量准备,往往是已完成的著作的文字量的数倍,而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或史学著作,其提供给人们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其叙述的语言的丰富性,情节的完整性,以及间接经验作用于大脑后所产生的直观感受也是无可厚非的,因此,用相当量的照片来基本反映所拍区域的总体面貌和用相当量的文字来叙述清楚一件事是一样的重要的,我们要坚信:厚重的史书要靠文字来堆积,对城乡巨变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要靠照片来堆积。 在全面记录的理念里,始终要提醒自己不能漏拍一条路,或者有人说:"这条路有什么好拍的,你去拍某某路吧,那里的景致是如何如何的?quot;,但我们不能忽视,中国至改革开放以前,祖国大地在各种运动中折腾了几十年,就如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城市,也没见面貌有多大改变,一旦机遇降临,春风化雨,她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全面记录的目的,就是要到每一条路去看一看,拍一拍,用摄影去感受上海在改革开放中所带来的变革气息,去感受不同区域对这种速度极快的变革所带来的各不尽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如果我们不充分理解拍遍每一条路的意义,就摄影的记录必须是现场直接的拍摄而言,事过境迁就无法弥补了,象这样的教训应该是众所周知的,而且有时还会遗恨终身。 我们知道,法国巴黎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好的历史名城之一,摄影人趋之如鹜,它的许多街道和建筑已有了一百年至二百年以上的历史,可以说巴黎的这些街道和建筑被保护得百年如一,那我们摄影人在拍摄什么呢?那就是拍摄人及与人有紧密联系的现实存在,这个现实存在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在人的生活中不断演变反映的结合体,是人的活动给了这座城市以活力,是人类的历史演变使这座城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尤金·阿杰特留给我们的是1897年至1927年之间的巴黎风貌。我们在理解了这一点后,就应在拍摄过程中,充分吸取前辈摄影人的经验,即多注意人文和人道的东西,诸如道路景观,商贩小摊,屋前屋后的手艺人,人物活动,社会习俗,厂矿企业,商业店铺,不断变更的,名目繁多的政府机构招牌,各色民居等一一摄入镜头。在拍摄过程中,我们还要提请注意拍摄各种招贴、通告、标语、路标、路牌、橱窗等。可以说,我国是城市招贴、通告、标语大国,具有中国特色,它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它的出示人可以小到个人,大到政府,它的内容贴近形势,贴近本行本业,其出示的区域性、适用性、时间性、阶段性、隶属性都很强。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行行色色的通告,标语,招贴来了解这座城市,这个区域,这个行业,甚至这个人现在做什么,即将做什么,将来做什么,因为它们是以文字形式出现在照片上的,这对解读照片的历史背景非常重要,所以,这种带有文字的照片,在摄影的全面记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一篇署名为夏放的文章中,在谈到摄影记实的最基本的特征时说:"记实最基本的特征是对人类、特别是普通人生活状况,生活环境的真切关照"。全面记录的理念正是遵循了这个原则,如北京、西安、上海这样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极为丰富的大城市,我们做全面记录的摄影人切不可过分迷恋名人故居、风景名胜、特色路街,摄影的全面记录要花大力气去仔细拍摄大众化民居,因为从民居的变迁可以透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从而认识和把握文明进程的原动力和节奏。而消失得最快的就是大众化民居,因此我们要把镜头对准大众化民居,对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准这些普通人所操持的家和他们的一家老小。在社会大变革的城乡巨变中,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就是这些居住在大众化民居中的普通民众,他们理应在历史的留存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后人注释这段历史时,占有重要篇幅。就照片本身直观的视觉价值和属于最广竺裰诘奈幕壑刀裕侨魏纹渌妨舸媸侄味嘉薹ㄈ〈模绻谌婕锹贾忻挥写罅康拇笾诨窬雍推胀裰谧魑飨叱鱿郑俏颐窃谘芯砍窍缇薇涞脑丛谀睦铮谀睦锸保挥辛酥惫鄣氖泳醵哉眨突崞母胁槐悖裕纳愦罅科胀窬雍推胀裰冢窃诙猿窍缇薇浣猩阌暗娜婕锹贾凶畛灾氐囊桓龌方凇?br> [FS:PAGE] 全面记录的理念是笔者十多年来,在对城乡巨变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实践过程中和在吸取记实摄影前辈的经验上逐步形成的,它无法归结到哪种流派,哪种体裁中去,它要倡导、强调的就是对城乡巨变的摄影记实的广度和深度,它要有的就是那一份跟推土机赛跑的责任心以及对历史自觉承担责任的热心肠。我们面对的是万象纷呈的现实世界,是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是风光迥异的城乡风貌,我们在拍摄时是"视觉的发现和决断一齐完成的",是在边走边拍中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讲究的是眼到、手到的直觉能力,在抢救式的和推土机赛跑的摄影记录过程中,要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气概与素质,就是对这一区域的一次拍摄,就能基本反映出这个区域的概貌,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经验教训,即等你第二次再去补拍,这个区域早已被拆卸一空而不复存在了。 六、对城乡巨变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的意义: 第一、对城乡巨变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不但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当你的对一城一乡巨变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时,你所积存的相当量的照片不但具有了历史意义,而且还具有了现实意义,这个现实意义是赏心悦目的,具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它集史料性、艺术性、趣味性、现实性于一体,在全面记录的"广度"这条线上,由于长期积累,就必然隐藏着或罗列着许多有"深度"的专题,它们能为市政当局作参考,能为艺术爱好者借鉴,能为馆藏单位,个人研究,寻幽探胜、一般民众等提供他们自己认为所需要的东西,全面记录对己德至馨至,对人善莫大焉。 这里慎举一例。当前的各种媒体,对城乡巨变的关注度是一腔热情,1997年8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以半个版面刊出一组题为《最后一条弹格路》的照片(弄堂、石库门、弹格路是老上海的三大标志)1999年9月15日上海《劳动报》也刊登了题为《最后的弹格路》的图文,而二组图文报道的并不是同一条弹格路,但当时上海至少还存有15条以上这样的路,都是笔者以全面记录的理念,以逐路拍摄的方法找到的,2000年5月8日,《香港大公报》以《拍摄旧路作梦痕的人》为题,差不多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笔者所拍摄记录的七条弹格路照片并配有一千多字的编者按,这件趣事在当时的上海摄影人中间曾引起一阵不小的涟漪。有影友问:"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弹格路?quot;,笔者回答:"凡是你没有走过的路,就有可能是弹格路",也就是说,全面记录是以比一般摄影人付出多得多的代价而取得发言权的,能取得别人难以替代的发言权,就是全面记录的现实意义。 第二、对城乡巨变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的最终目的,是不让历史留下遗憾:诚如笔者在前面提到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中"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经验"一节中所阐述的我国所取得的成就,拿北京来说,从1991年至2001年的十年间,共拆除了1700万平方米的各类建筑物,老旧胡同大批消失;上海也从1990年前后开始,就喊出了在今后的十年里拆除365万平方米的口号,实际至2000年的十年间竟然拆除了2000万平方米,这十年间的新旧交替的波澜壮阔景象,不知令多少海内外人士赞叹。随着大量的老旧胡同和旧式里弄的拆除,其伴随着的就是我们生存领域里的诸如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精神状况、谋生手段等方方面面无不处于不断转型与变迁的状态之中。在这样一个全社会都处于极速的,激烈变动的13年中,如果用摄影人手中的照相机来描述,摄影人是否可以把十三年来的方方面面的巨变,描述得清清楚楚呢?金俊在《与沈延太最后的访谈》一文中,沈延太有这样一句话:"一开始照片里环境拍得少一点,后来看到越拆越厉害,就有意识地多拍环境。摄影的记实功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否则下一代都看不到了,问起北京的胡同来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⑽上海也同样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派中国专员拉奎尔教授认为:"上海的里弄是上海最迷人的部分,非常值得保存,一看到它们,我的心里就一阵温暖"。⑾可想而知,我们的摄影人不知漏拍了多少条胡同和弄堂,少拍了多少曾发生在这些胡同里和弄堂里的人和事,而我们所漏拍的,没有用心去关注的,没有来得及赶上的,完全有可能是我们所需要的,那些不起眼的地方也完全有可能是一些民风、民俗、老建筑保存得最好的地方。 [FS:PAGE] 在这里我们要借用一句文学名言?quot;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也告诉我们:"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时,就意味着一个旧的时代的结束"。现在,我们的摄影事业红红火火,我们完全有理由要求我们有更多的优秀摄影人能进入全面记录这一领域,让我们共同来对历史负责,不让历史留下遗憾。 第三、 全面记录是使摄影走出"圈内热"的途径之一:我们曾经多次读到 这样的文字:"是谁但当了当今中国社会大变革进程中的记录使命:文学、艺术、图象,用照相机记录是其中一项无可替代的手段,因为人们对图象的依赖远远超过文字,人们看厚重的历史回忆录,不如看一本小小的摄影?quot;。这些话有一定道理,摄影在中国的传播已有百多年历史,发展最为迅速的是这十三年,由于电讯技术和印刷技术在我国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图象能得到极为广泛地运用和迅速的传播,又因为人们在现代化社会中的生活节奏很快,所以,图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它的功能作用也是日益显现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的记实摄影人中还没有出现如尤金·阿杰特和尤金·史密斯那样的人物,我们国家用照相机对历史的记录也没有"普利策奖"那么历史久远和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我们的图书市场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摄影畅销书,我们的摄影家还没有作为必读课程如曹雪芹、王羲之、史马迁等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应试教育中。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记实摄影虽然在国际上一直有很高的地位,然而在我们国家起步较晚。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赞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可以当做法国的历史书来读的,我们还不提那些的确是厚重的历史典籍。如果我们的摄影人要走出"圈内热",要使一本小小的摄影集去替代厚重的历史回忆录,即使有可能,我们的摄影人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摄影要走出"圈内热",笔者以为,对城乡巨变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是途径之一,因为摄影的全面记录有着和文学、史学、艺术大师成为社会公众的名人过程中一样的内在特质,也就是说,对城乡巨变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特别是对如北京、西安、上海这些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大城市的全面记录是一个长期的,坚苦卓绝的体力和智慧相结合的劳动过程,这个过程是以积累大量能够完整反映彼时(那个时代)、彼地(那个地点)、彼情(政治、经济、文化在现实中的反映)的图象资料为基础的,这应该和曹雪芹20年修一部《红楼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个过程同样会受到社会公众的尊重和认同。⑿如果我们对城乡巨变进行全面记录的摄影人具备了曹雪芹修《红楼梦》时相对应的素质,并能够寻找到使我们用照片谱写成的和历史典籍一样厚重的摄影史诗能够被广大受众所接受的结合点或推介形式(这个结合点或推介形式迟早会找到),而且我们的社会已经对摄影建立起了一个完整、合理的评价系统,并且是建立在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之下的,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全面记录能够实现使摄影走出"圈内热"的愿望,十年二十年后我们或许有机会出现一个或几个能够被应试教育所接受进而成为社会公众人物的全面记录摄影人物。 八、社会大变革进程中的城乡巨变,为我们摄影人提供了百年难遇的机会: 任何一种为历史留存的手段,都有它受经济发展制约的特点。我们在追溯竹帛、甲骨文时代的历史时,往往只找到片言只语,也会令历史学家们欣喜若狂,我们的考古学家不是发出了要"拷问夏王朝"的呐喊么,因为夏王朝至今没被史物证实,哪怕仅仅是一件什么可资证明的东西,或字或画。就是到了纸张笔墨时代,那浩瀚的文字典籍,也常常使我们的历史学家感到不够用,现在已到了图象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了,我们已没有理由让历史留下遗憾,我们的摄影人,要用手中的照相机学一学尤金·阿杰特"他具有个性的影象作品,成为巴黎的一部图象百科全书,全面地展示出当时巴黎都市的日常生活景观"⒀,学一学沈延太,对历史的留存自觉承担责任的精神,他曾说过:"如果我们这一代还不意识到把民族的东西拍下来,还要等到欧洲人、日本人来发表北京胡同照片,我们就太不负责任了"。⒁ [FS:PAGE] 在我们的摄影人队伍当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具备了能够对城乡巨变进行全面记录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素质,从机遇上讲,深层次的改革开放,城乡巨变,给我们摄影人提供了极其适时的、实在的、意义深远的机会和舞台。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江泽民主席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实现第三个战略目标的宏伟蓝图:"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Ο一Ο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平谈咏剑幕臃比伲缁岣雍托常嗣裆罡右笫"。⒂要实现这六个更加,什么都得大变样,我们的摄影人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一课题,抓住这一百年难遇的机会。 曾有一些摄影人感叹,前十多年拆得太厉害了,差不多了,大变样也变得差不多了,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误解,在我们的中华大地上,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从总体小康的水平上,到达全面小康的水平,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里出现质的飞跃,要达到这一飞跃,就是建党一百年即需二十年时间,要达到更高目标,就是建国一百周年即需五十年的时间,所以,我们如果是一个有抱负的摄影人,只要具备尤金·阿杰特的眼光,沈延太的精神,进入全面记录这一领域,一直拍下去,坚持二十年或更长时间,才不会错失这个机遇。 九、培育对城乡巨变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的摄影队伍及制度化建设: 在我们的摄影队伍中,之所以能对城乡巨变进行全面记录的人不多,这是因为有上文提及的种种因素的限制,特别是要能够做到拒绝浮躁,耐得长久的寂寞,就如笔者对全面记录的实践,十三年来,虽摄有路、街、弄等有8000余条目共积累50000余张底片,但在13年间发表的照片仅18张,没参加过任何影赛,这是因为做全面记录的人,根本就没有时间 、精力、财力去博取金钱和名誉,如要有时间、精力、财力那一定是奔波在了大街小巷或工地上。在这样的境况下,如何来吸引、培育一支对城乡巨变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的摄影队伍应该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设立一个类似尤金·史密斯奖的基金会就是我们所要考虑的课题之一。 我们认识到,在过去的十三年里,我们的社会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转型、变迁的过程当中,在今后的二十年、五十年中,也始终会处于这么一个过程当中,用哲学的眼光去看今后的二十年、五十年的发展,就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历程将艰辛多变和丰富多彩,我们对城乡巨变的全面记录,就是要亦步亦趋,紧随历史前进的浪潮,贴身跟进。但我们也不得不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全面记录的理念中,是要求我们不要漏拍一条路,哪怕是一条很小的路,但在实际拍摄中,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如上海这样一个号称有6000条路10万条弄堂的特大型城市,那种遍地开花,速度极快的建设方式,是在我国的建设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从信息的获得,时间的安排,器材的补充,身体状况的允许等,都难以保证做到从事全面记录的摄影人能记录下全部即将消失的东西和随之相伴随着消失的诸般事象,我们无法要求做全面记录的摄影人成为画一个完美句号的终结者,但全面记录作为一种有"可操作性"的理念,是应该尽其全力要实现的。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不但需要吸引、培育一支对城乡巨变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的队伍,而且还要引导、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使团队成员之间互通信息,相互合作,以至共同完成。再就是进行一些制度化方面的建设,理想中的就是动用档案馆系统和博物馆系统的人力、财力、物力,把全面记录的理念在日常工作中进行量化和制度化,运用他们信息畅通,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的优势,阶段化地耕耘好自己的那一方土地,并和其他有志于全面记录的摄影人形成互动,共同来形成一个在社会的大变革中,进行摄影的大记录、大记实的强大摄影群体(在目前的中国摄影界,风光摄影和人像摄影的力量非常强),从而,为拍摄好我们自己的历史作出较大贡献。⒃ [FS:PAGE] 十、对城乡巨变进行摄影的全面记录的要求: 对全面记录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除了真实还是真实。真实是一切记实摄影的生命线,对于为历史留存的全面记录,它的真实性要经得起历史的拷问,容不得出现一点虚假的东西。我们全面记录的目的就是见证时代,见证现实,不留下遗憾,因而是对于客观现实的忠实记录,如不忠实于现实,那不但也是一种遗憾,而且还会留下不诚信甚至歪曲历史的污点。 著名记实摄影家多萝西娅.兰格有句名言:"我站在下面三个立场去拍摄:第一,不要去干涉,对主体不要肆意更改或安排;第二,拍摄对象不能破坏环境,而作为环境的一部分生动地存在;第三,时间上的现实主义,真实地再现被摄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⒄我们撇开拍摄现场的移动、改变、编造不谈,因为我们现在的图象技术非常发达,已经到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地步,而我们的数码摄影师们,要想拒绝"使照片再完美一点"的诱惑似乎是非常困难的,这是有许多例子可以佐证的,如在伊拉克战争中哄动一时的,原《洛杉矶时报》著名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因照片造假而被解职就是一例明证。所以我们做全面记录的摄影人一定要牢记自己对历史所负的责任,做一个德艺双馨的历史见证人。 从全面记录的历史来看,前面提到的几位摄影界前辈,对城乡巨变的摄影记录,使用的都是黑白胶片,笔者十三年来也是一直使用黑白胶卷,并且一直坚持自己拍摄、自己冲洗、自己放大。世界摄影史是从黑白开始的,黑白影调是演绎历史常用的影调,黑白影调恒久的冲击力是有目共睹的。当你辛辛苦苦,一道道工序亲自用原底冲洗出一张张历史照片时,你的心灵也会随之发?quot;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呐喊⒅,在真实的历史中学会清白地做人,是所有走全面记录之路的摄影人所约定成俗的共识。而摄影的历史也是如此证明了的,再就黑白胶片的良好保存性,我们也就顺理成章地使用黑白胶片来记录我们的历史了。 综上所述:社会的大变革需要摄影的大记录。大变革为我们带来的是城乡巨变,这种日新月异的,速度极快的城乡面貌的新旧交替,为我们摄影人提供了一个极其实在的有着非凡意义的和尽能够施展自己抱负的舞台。全面记录的理念,就是在这对城乡巨变进行摄影的大记录过程中形成的,它要求对一城一乡变迁的摄影记录要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以不漏拍一条路的气概来全力以赴。全面记录是一条漫长的摄影之路,它需要充沛的体力、一定的财力、和超越一般摄影人的智慧。它将考验人性中最薄弱的一环,就是不记功利和超越功利,但我们所要摄取的,念念不忘的,恰恰是与人性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看到,走全面记录之路的前辈多是某领域里的权威,他们有着超越国界的声望,因此,全面记录是培育杰出摄影人的摇篮,全面记录能为摄影事业添光彩。同时,全面记录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更多的优秀摄影人进入这一领域,共同担当记录历史的重任,不让历史留下遗憾。 注: ⑴江泽民主?quot;十六大"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第六页 ⑵四卷《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31页《矛盾论》1991年版 ⑶《中国摄影报》2000年10月27日王瑞《巴黎旧日》 ⑷《中国摄影报》2001年9月11日狄源沦《匹兹堡专题的来龙去脉》 ⑸《中国摄影报》2001年6月22日金俊《与沈延太最后的访谈》 ⑹《中国摄影报》2001年6月22日金俊《与沈延太最后的访谈》 ⑺《中国摄影报》1999年7月14日侯登科《以记实的名义》) [FS:PAGE] ⑻《中国摄影报》2001年9月11日狄源沦《匹兹堡专题的来龙去脉》 ⑼龙憙祖《摄影艺术赏析》第九页 ⑽《中国摄影报》2001年6月22日金俊《与沈延太最后的访谈》 ⑾2001年7月6号上海《文汇报》 ⑿笔者从1990年前后开始,以全面记录的理念,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省吃俭用、不辞辛劳、持之以恒地"跟踪市政建设,逐路拍摄老上海"。期间,笔者最为成功的是以全面记录的理念拍摄了有老上海"活化石"之称的原南市区包括区政府、有淳朴风情的老居委会、街道各类办事处、学校厂矿在内的,及450余条路、街、弄,数百条带编号的弄堂、各种各样的民居及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标语招贴等,在2000年1月1日南市区撤消归并黄浦区后,就成了摄影人手中一套唯一的绝版史料,此事得到了各路专家的首肯。在本人即不参赛也不发表什么照片即无任何荣誉任何头衔的情况下(仅仅发表过18张照片),近年来却得到了一些媒体的追捧,至今有《香港大公报》、上海《新民晚报》、上海《新闻报》、上海《上海日报》(英文版)、《中国石化报》、本地的〈〈新金山报〉〉及〈〈人民摄影报〉〉等作了大篇幅的报道,上海〈〈东方电视台〉〉还为我制作了20分钟的摄影人物专题,连续播出了三次,使我一时间成了社会公众人物。通过本人对全面记录的实践,证明了全面记录能使摄影人走出"圈内热"的可能性,当然,全面和细致地记录城乡巨变是获得公众媒体及社会民众承认的首要因素。 ⒀《中国摄影报》2000年10月27日王瑞《旧日巴黎》 ⒁《中国摄影报》2001年6月22日金俊《与沈延太最后的访谈》 ⒂江泽民主席"十六大"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19页 ⒃在一次上海市档案局领导和我一起商讨"关于姜鑫元的照片捐赠事宜"过程中,了解到上海市档案局下属的档案馆系统里的专职摄影人员既无全面记录的理念也无全面记录的任务,本人觉得这是资源的浪费,非常可惜,故有此建议。 ⒄摘自本人"名人名言记录本" ⒅摘自本人"名人名言记录本"明于谦《石灰吟》 作者:姜鑫元 写作时间2003年11月初至2003年12月19日 联系地址: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塑料部退管会 邮政编码:200540 联系电话:单位:021 57943160--82114、82269 家庭:021 57964303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50 , Processed in 0.07409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