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对中国摄影现状的冷思考

2006-3-5 22:33| 发布者:| 查看:1155| 评论:0|原作者:高宝昌

    艺术的价值在于提供快感。艺术是心灵的产物,是一种审美客体,是一种媒介语言。
    奥尔德里奇在他《艺术哲学》中对摄影的描绘是:用摄影机进行创作时要先等待把拍摄对象及其明暗度控制好。这种等待可能包括摄影机移到合适位置去,从而获得从摄影者角度看是恰当的。因为摄影机并不能使艺术家充分控制色彩、运用色彩来自由地进行塑造,即构成形式。因此摄影术的最大成就就是黑白照片,没有色彩是有益的,通过黑白照片,艺术家能够更好地达到抽象化或形式化。而生活镜头,只有这种再现具有审美价值而不仅仅具有描述价值才是作为审美客体而存在。
    1,对原始的图腾艺术起源的猜测和推断
    文明初期的人类面对大自然如同今天的野生动物种群一样,无奈地进行自然的优胜劣汰,或者说那时没有现代的医学科学知识和对大自然的深入了解,生老病死任由大自然摆布。为了种群的延续,人的生育繁衍能力是至高无上的。而女人承担着繁衍生育的重任而获得敬重,早时的母系社会应该得宜于此。随着种群领地掠夺或向大自然获取猎物食品的需要,以男人的捕猎获取食物力量为主要生存基础和占统治地位的父系社会逐渐形成,面对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人类同样束手无策,种群人口数量多寡意味着可以发展延续种群的能力大小。由于对自然认识的极其有限,各种自然界的气候规律主宰世界的条件下,崇拜自然和害怕自然灾害是当时人们的心境。为了防御威猛的食人动物和其他族群的侵袭,人们学会了使用狰狞的怪兽面具,为了祈福和避灾,巫术色彩的祭祀活动盛行。太阳神的诞生更是很好的例证,人们在长期生存过程中,虽然对科学的了解还少的可怜,却发现了太阳对人类的巨大作用,月亮作为夜间的自然光源并能影响海洋潮汐也作为神灵得到崇拜,但没有给地球带来生命的太阳神具有的那种至高无上的地位。至此生殖崇拜和对太阳的崇拜成为那个时代典型的精神倚赖和信仰。
    历史文化瑰宝都是当时的主流社会或者说是贵族社会、最终归结为王权产物,那时的平民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是不可能创造如此恢弘的业绩的。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都是帝王历史的一个个辉煌片段。通过他们去判断当时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平民社会现状是没有办法的。主宰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价值趋向的仍然为政权拥有者,他们认为美的被逐渐同化为社会美,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成为主导时,必然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长期贯彻或灌输才得以普及。这些思想不是一般平民能够作得到的。通过历史只是看到了帝王文化或者主流文化,其中或许有过很多更为优秀和先进的思想,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是没有办法普及和推广的,只能昙花一现。
    2,西方的艺术审美价值趋向分析
    西方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围绕宗教和性两个神圣主题实质上围绕信仰和以人为本展开,所不同的是对西方神的崇拜同样没有脱离上述早期人类祭祀现象的发展轨迹。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古国史诗般的文化是最有代表性的早期西方文明,文艺复兴运动更是繁荣了西方的文化和科学事业。罗马帝国和欧洲列强争霸跌荡起伏的兴衰史就是西方社会从远古文明走向现代文明不断探索过程的典型缩影。从犹太教中逐渐发源出来的基督教,从一个诞生时西方社会的邪教逐渐演变为地球上影响国度最多和信仰人群最为广泛的宗教之一,成为西方国家的正教。关于圣经传说故事的创作作品构成西方美术、雕塑文化的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西方审美价值趋向的基础。
    围绕自由、爱情和幸福而奋斗终生应该是全世界不分种族宗教和皮肤所有人类的生存观念。其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提到爱情就离不开性,性是崇高的和神圣的,是生命再造延续的象征。因此围绕性而开展的艺术创造是人的本能,也是西方社会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而东方对性的压制和宗权式的神秘化本身就是对人性的摧残。西方艺术有别于东方艺术的明显之处就是对人体美的充分展现和描绘。西方第一部宪法和民法大典已经有几百年和上千年的历史,西方伦理和行为规范主要是基督教教义和一种约束性法律(更早的西方法律体系为法老议会制、属于早期民主政体的雏形)。它只规定不可触及的领域和不允许从事的行为,除此之外都是可以自由的行为空间。充分的自由造就张扬的个性和自由奔放的艺术想象力和更加真实的艺术感受。 [FS:PAGE]
    古代希腊被喻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罗马则很好地继承并创造了伟大的罗马帝国。二者又是西方民主的发源地,希腊的地理特点和生活方式是形成自由民主和无拘无束的生活习性的根源,希腊的势力扩张造就了希腊文化成为融合东西方优秀文明的集大乘者。罗马很好地进行了继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文化艺术,充分的体现是特色分明的罗马建筑。
    同样动荡不安的欧洲,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如同中国的春秋战国,是在一个历史大过度年代中发生的一场规模浩大、具有思想解放与观念启蒙意义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和思想形成的标志。是对千年前希腊罗马历史的的反思和新的阐释,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是对人性的重新认识并奠定了西方的思想和道德伦理基础。也是对西方审美价值观的重新洗礼。
    3,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价值趋向的形成过程探究
    我国自商周经秦始皇直到清朝结束,几千年的帝王轮回统治,皇家法典也轮回变更,帝王授命于天,天下众生皆为皇帝的子民。由于中国的儒学具有消极人生观和佛教同样消极的人生观是成为帝王时期主要的统治理论工具的主要原因,忠孝仁义、三纲五常是其执政法宝,固然忠孝仁义属于人类美德值得包括我们当代人提倡和发扬光大。但是在那个时代,人受命于父母,父让儿死儿不得不死;臣受命于君,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那个时代的人生观,生死操之于帝王之手,实际上是人为他人所拥有的非人格时代。中国古代的爱情也就谈不上爱情了,婚姻大事操之于父母(现在一些农村地区不还是有父母包办吗)。何谓自由,天下皆王土,由帝王论功过定赏罚的客观历史注定中国的法律典制随着帝王更替而不断的废立。这种政治环境下,普通人一句话不慎重就会惹上冒犯朝廷的欺君之罪,满门抄斩是小,株连九族是大。所以由于中国没有久远的可以维护普通人民自我权益的恒久的法律典章。人连起码的言论自由都不存在,更谈不上艺术创作自由。具有意识形态范畴的艺术要么属于帝王的宫廷艺术,要么属于浪迹的才子佳人的舒怀感慨,后者更具悲凉态。这种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艺术创作往往很难充分体现创作者的真实感受,所以没有也不可能有自由西方的直率和奔放。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气氛最好的时期之一。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曾经多次试图进入仕途,无功而返以后的讲学自身就带有消极的人生态度,无奈之余的感慨,最终做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结论,正是这种消极的适合帝王统治色彩的理论被后来很多帝王所推崇。
    中国的孟子思想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宝库的珍贵遗产"。因为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理论。作为中国早期民主政治典范,当然不能被世代帝王所接纳。但是我们从中清晰地发现了古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被后来西方所认同的人权至上的社会民主思想的雏形。 
    自从中国第一个登上皇帝宝座的始皇帝赢政到清朝的宣统皇帝浦仪,300多个皇帝曾经在中华大地上登临天下。各个帝王为了自己江山社稷,大多采用独尊一家的信仰方式对于其它信仰或宗教采取禁止、限制发展和打压方针,多种信仰共存在那些政局不稳或开明帝王时期。独尊一家的信仰必然导致随着帝王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自始至终,中国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为广大华夏儿女共同信奉的宗教,与西方欧洲主要信奉基督有着一些区别。秦始皇根据李斯的观点(百家争鸣不利于政权稳固、非议政府、扰乱民心)而采取焚书坑儒的极端高压强制手段,既残暴又愚蠢,尤其是毁掉大量历史典籍,很多史前文明足迹再无历史文献记录可查,在文化上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是中国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诸子百家的大好学术氛围从此在中国消失直到中国新文化运动。 [FS:PAGE]
    焚书坑儒不仅仅是文化的损失,严厉地沉重地打击了人类本来应有的抒发自己内心想法的本能,社会压抑性的适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行为规范,迎合的尔谀奉承之风必然盛行,这是对人类自身人性的摧残。明哲保身的思想必然形成,对历史的发展同样是灾难性的,消极人生观必然压抑和滞后了包括自然科学探索在内的文明发展速度。
    秦始皇焚书坑儒严重地打击了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学术氛围,以后频繁的改朝换代和诸王争霸,使得人民苦于生计,不得不学会奉养新主的历史轮回。为中国人含蓄阴柔个性的发展形成提供了可以研究的历史基础。含沙射影、借题发挥、指桑骂槐等等中国人特有的发泄手段得以发展。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等等消极人生观念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以后上百千年中国科学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一种中庸含蓄而优美的东方文化。这种带有消极人生观的含蓄美也不知淹没了多少中国人的创造力,对今天的科学探索的激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创作本身必然存在很多美学甚至人格的严重扭曲。多少人把张扬自我、寻求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人生理想宣泄在笔墨之间,写意抒情和追求仙镜般的虚无缥缈本身就带有一种无奈和无法面对现实的消极心绪。这种消极人生观和社会伦理在华夏大地延续上千年的历史,对今天的中国人仍具有深重的消极影响,直接体现在包括摄影在内的一些艺术创作上。从而形成别具特色的含蓄的进行写意抒情的东方艺术审美价值观。相信这种审美观念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会逐渐发生深远的变化。
    压抑下的平民文化艺术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不被官方禁止的借喻舒怀,寄情山水抒发政治抱负和内心感受,再加上儒学盛行,为中国中庸思想和通过借喻舒怀艺术表达方式有了市场,也就是人们已经能够领悟这种艺术表达方式的深刻内涵,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可以接受,不需言传能够共鸣的方法,时间久远了,不自然的就形成自然的了,艺术表现手段逐渐形成了传统。
    中国的春秋战国和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意义如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都是出在政治经济混乱、战争此起彼伏的时期,这种时期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势力能够左右社会状态,给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提供了历史契机。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意义非凡,对人性的彻底解放!!
    虽然孔子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后来的艺术创作更多地继承了他消极的成分。在那个可以指鹿为马的特殊历史年代皆可如此,进入20世纪的中国又当如何,上个世纪发生在中国的那个骇人听闻的大运动彻底把中国搞了个天翻地覆,十年浩劫使你我不再相互信任,使你我的思想感情不能够正常发泄。同样一个发生在现代的任意指鹿为马的时代。多好的艺术家能够把真实感受予以倾诉呢?
    科隆大教堂是西方歌德式建筑的艺术瑰宝,直插入云的教堂塔尖除了具有避雷的效果以外,最主要体现西方宗教特色。人们相信自己最终也会升入天堂,那些密布的塔尖就是升天之路,越高越接近上天,上天之路越近;教堂内供奉的是正在受难的耶酥,耶酥受尽磨难才得以升天,而你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只是一种信仰的不同,中国尊崇天园地方,中国的庙堂供奉着佛法无边无际的佛租和法力无所不能的原始天尊,而皇帝自称世间的慈悲的救世主,算是他们共同的大第子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当然是慈祥的;而你最终只能修成弥勒,当然宽心、宽怀和宽容应该是最基本的素质。
    4,对中国的摄影现状的分析
    不论你是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专家教授,只要你喜欢摄影,拿起相机,就可以照相;地痞无赖、无业游民、下岗职工、普通工人、农民(农民在西方国家多是有产者、有土地的恒产者)、暴发户、企业家、高级政府官员或虔诚的教徒、僧人、道士,只要爱好照相都是摄影人。只要你拿稳了相机拍摄了别人来不及或不可及的照片,一转眼就有可能横空出世成为摄影家,而没有人在乎你的文化功底。所以摄影仍然是一种次要的艺术,因为它受到器具的限制,使摄影家不能充分地建设性地控制色彩和形式的细节。摄影把照相机置于艺术家和作品之间,机器倾向于独自进行过多地描绘。所以我们常常说摄影机的眼睛而不大说是摄影师的眼睛。当然这曾是一种早期较为片面的观点,摄影现在已是被所有人类所忠爱的现代视觉艺术门类(绘画和美术与文字的历史是同步发展的,文字的初期是图腾符号,逐渐演变分化为绘画和文字。而摄影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FS:PAGE]
    战争废墟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民主,面对物资匮乏的人民充满着对建设未来的热情和希望。在极为艰苦的简陋条件下使用数量极少的摄影器材开展对外摄影宣传。为了节约有限的资源,也要尽量通过更多照片极力展示欣欣向荣的新中国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干快上以至改天换日的大好局面。摄影创作充分展示了伟大祖国建设事业的空前繁荣(那时是绝对见不到批评题材的,歌颂题材统一主题的创作环境也曾是中国摄影上个世纪的一大遗憾),加上经受文革等的冲击,创作活动更受到一些教条化的约束,摄影开始走向程式化、格式化的套路。 
    风光摄影难以回避建筑摄影(至少风光摄影中还经常需要建筑的点缀吧)。中国古代建筑精品之一的北京皇家宫殿建筑群是几千年中国帝王文化的积淀,天坛地坛是皇家祭祀天地的祭坛,拍摄它就需要了解皇帝自称上天的儿子和大地之父的历史背景,并从中找出建筑各处局部特征代表的深刻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信仰涵义的建筑核心图腾所在。游览故宫花几十元钱进去如果不了解中国历史和皇家建筑特色涵义,走马观花,出来后你什么也没有看到。因为你只是看了热闹,没有发现其中的深邃,每一块砖、每一个摆设、每一个建筑构成都是不同的皇权象征。这还不去联系关于建筑构成中数字的话题,同样景山的建设和北海的形成都是中国深厚历史玄学文化的缩影,当然其中的风水论是比不可少的因素。而颐和园绝不仅仅是浪漫的乾隆皇帝纯粹喜欢江南美景而为之,更深刻的内涵就是为了亲民政策表现出他这个游牧民族对江南士绅的亲近和对大汉民族文化的深深热爱和获得汉民族的好感,享受之余又为统治服务。拍摄西藏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演变的历史及建筑特色,在画面中加入当地最具有代表性的图腾符号,否则仅仅是热闹和色彩耀眼而已。 
    有一位农民摄影家,他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在农村靠串村走巷拍摄照片挣钱。在那个照相资源还高度匮乏的年代,他硬是在生意之余,拿出剩余胶卷拍摄自己喜欢的照片。有着难得的亲临农村第一线的优势,他拍摄的两张农村体裁作品双双获奖,还作为中国农民摄影家的代表,作品参加了出国展览。在当地摄影协会的积极运做下,他被吸收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从此被招入县乡文化馆,盼望他再出精品,繁荣地方文化艺术事业。但是从此风光不再,十几年下来,再也没有看到他的作品。当地人就讲:不就拍了几张照片吗,瞎猫碰了个死老鼠!结果是摄影仍然被当作次要的艺术手段而对待了吧。因为人们在了解创作者文化底蕴背景的同时仅仅看到了摄影的机会性和偶然性!一方面各种经受多年文化教育和专业艺术熏陶的逐渐富裕起来、买得起相机的人多了,创作的水平提高了,出作品的难度也提高了。同时自己少得可怜的文化知识没有能够及时得到充实提高,结果落伍了。因此摄影往往可以靠一时之便成就名誉,但是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理论基础很难成就一生。摄影创作更需要对诸多相关知识的储备,否则,因为你拿起相机后的第一张照片就可能得了大奖,就很容易被人作为摄影仍是次要艺术表现手法的论证了。人体摄影的成功除了人文文化以外,对人体解刨学一点都不了解,你怎么知道每一块骨骼和肌肉的作用和表现它的最佳方式。否则,如同一篇非常好的学术文章被一个外行编辑一编辑,结果,精粹的内核都删除了,而只留下个躯壳被刊登了,最后是作者挨骂,杂志的办刊水平也遭质疑。 
    中国新闻摄影的历史上更多地是属于摆布下的摄影历史,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令人猜疑,做作的没有眼泪的哭泣、没有激动表情的笑容,一看就知道是为了拍摄而表演的姿势和动作,所以中国新闻摄影大碗的大作能够在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中得到认可的就少得可怜,再看看国外的新闻摄影,感动的让你哭、让你流泪,中国的艺术摄影更多地是程式化的艺术,中国现代艺术摄影更多地是全身缠上乱草破布和没有伤口却浑身上下缠满绷带的扭曲着的人物造型充斥有限的宝贵的摄影期刊版面,时间一长没有人记得他,也没有人愿意记得他!  [FS:PAGE]
    为什么?没有震撼力,也不存在感染力。因为创作时的他只是寻求另类,另类的是没有人为之的行为,物以稀为贵了。我不懂什么艺术,也没有多少艺术鉴赏力,总之就是看不懂。如果整个国家的摄影艺术空间如此发展,情形如何?没有希望!想看到即使是过了一百年都喜欢看的照片吧?哪些是?经典的、朴素的、震慑人心的!做到这些靠什么?只是自己的爱?爱好?不是!还要有一种你身处当时社会现状的发自你内心的呐喊!感情的迸发!人人为之共鸣的!那是什么?符合社会潮流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你的爱属于社会的爱!你认为美的是人人都认为美的!
    什么叫好文章,读时感到并不复杂,读几遍还想读的,有思想的、 代表那个时代特点的,想起那个时代就想拿出你那篇文章来对照的。单靠美丽辞藻还是个人地位,要靠对事情的态度,敢于负责任的文字。
    新概念英语越读越感觉好,英语水平越高越感觉深奥,为什么?那都是经典。语言艺术的经典。一知半解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的看不下去,乏味,真谛他找不到。摄影呢? 
    说中国只有百年历史的摄影,要说到古代希腊的艺术到罗马的辉煌,那是因为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宝贵历史文化遗产。遗产不仅仅是雕塑、建筑、绘画、音乐、歌剧等等,真正留下来的还有前人精益求精、追求精美绝伦和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这种传统指引西方社会直到今天从事的经济、政治生活和文化艺术。值得我们继承的是一种人生理念。那就是:精益求精、追求精美绝伦和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
    说到中国摄影,还应该废点笔墨说说中国文化现象,中国人多,地大物博。中国的文艺活动多,演出阵容庞大,为什么,中国文艺团队多,爱好者多,好不容易有次大规模演出。都希望借此登登场现现眼。为了以后发展提高身份等级。外国叫做志愿者,中国叫做照顾方方面面。不需要支付演出费用,倒贴钱也行。希望看到中国摄影艺术事业的繁荣,从繁荣的大环境提高我们自身的艺术素养。你我爱好摄影的人从中找出可以启发我们心灵的火花。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追求精益求精、精美绝伦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在全球各地的旅游胜地和休闲渡假之所,穿着西装革履、领带打到腰带的多是咱们中国人,那些带着劳力士手表、高档西装下面露出大半截白色衬衣下摆和脚登圆头布鞋的大都是中国的暴发户(休闲时穿着不休闲,工作时不严肃的一种表现)。开(闭)幕典礼上那些背后头发潇洒在腰间、前边胡须垂落在胸前的、牛崽马褂外带睁亮的皮鞋的是那些圈内的艺术大碗。当一个刚刚涉足艺术、苦心修炼也想成名的小字辈要接受由你亲自代表主办方颁发的奖杯时,他(她)首先认为艺术家就应该是你那份尊容,不知道以后你是否希望他(她)的积极消防还是效仿(艺术家更应该知道何为装束美,如果都学习这种另类行为模式,中国的艺术界将更加悲哀)。 
    咱们中国一个权威摄影媒体在与国外开展艺术交流时,采访外国的摄影大家,问及是否打算来中国采访创作时。人家告诉我们中国初窦年华的美女就有二百多万,你是否认为他肯定来中国耍流氓来了。这个数字他都计算出来了,说明他仔细研究过了,这也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很正常,真正看到大街上的美女一眼都不想看的人才有问题。中国摄影家喜欢去人际罕至的沙漠腹地和高山深处,寻找一种独自深处茫茫----的感觉,寻找那种唐诗宋词里才有的意境。而外国人喜欢往人多的地方钻,镜头总是喜欢对着人。他们希望猎奇还是就是猎奇?不是。他们在寻找,寻找他来到的这个地方要找的文化内涵、人文文化传统。人文文化和自然环境统一和谐美的融合。  [FS:PAGE]
    这就是艺术审美观念的区别。没有文化内涵的唯美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美丽画面传达着不同的信息。
    文革中出生、开放以后成长的我,不知道当年的大跃进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那时人的心境。但是一幅中国的摄影杂志上那个稻谷麦穗变成了国庆庆祝的烟花。可以想见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文字叙述的亩产万斤粮如何实现的。也想不到新闻是如何炮制出来的。
    还好,中国有庄学本到侯登科又有解海龙的整个学校在那世界摄影历史中占有的一席之地。摄影已经在向真实性迈进。与于云天、陈长芬们的摄影在充满耀眼的光辉的同时已经在向记录环境转移,从寻找美到传播美,从寻找美丽的环境中走来到为了未来的环境而呐喊而奔走而创作着。 
    这些,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新新人类的摄影,也是中国摄影的希望。
    5,摄影记实的非凡意义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的那天起,人类文化艺术和科学探索就开始围绕如何使人类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和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展开。摄影术的诞生正是人类探寻文明过程中的积极成果。记实摄影不论是新闻摄影还是社会生活记实都必须尊重历史事件和生活原貌,通过艺术手段予以记录和传播。图片本身必须遵循事物原貌的本质特点不被歪曲。而艺术摄影则在于满足人类审美需要,通过摄影手段刻意美化或加工,制作出适合审美情趣的画面来满足人对美的追求。
    图片和文物是历史的记录和见证。人类历史上拥有很多美好的传说,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图片和实物证据,其传说的可靠性始终是人们试图通过各种考古科学方法考证的原因所在。
    人类的很多基础科学研究始终围绕人类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课题展开,并为此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探索,尽管关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推断有很多,但是严格意义上,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无误的答案。不论是西方的上帝还是东方的神创造了人类的传说有多么美好和动人,但是都缺乏足够的证据说明人类诞生的过程,单就这些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或图腾来看,人类的肢体结构似乎与被认为是创造我们人类的祖先的古代类人猿有着某些差异(人生来会游泳、而猿类不会游泳),这些差异可以使人多出更多切合实际或背离客观的种种猜测,譬如人类或许是那个时代因为必然或偶然的灾难性因素,这种灾难或许出自地球环境突变、或许属于不同动物物种的结合,而这些母体或父体物种甚至已经因为环境变化而灭绝,一个新的动物物种正好适应了突变的地球环境,这些物种可能在同样的进化过程中不断演进成为我们今天的人类。这种猜想虽然离奇,但是正是由于缺乏证据,使我们很难相信哪种推断更加合理和可信。假如摄影术真的在那个时代存在,照片可以说明一切。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摄影记事过程正是为后人留下回眸历史的见证。正是这样,记实摄影的意义以及拍摄手段都应该遵循历史的原貌。我们如果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出发就会体会到摄影的神圣使命。
    6,摄影创作的特点
    摄影正如他的名称一样更多取决于环境主体,通过镜头成像才能形成画面。各种美丽的景观或现象的发生有着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把握它出现的机遇很关键,也因此更加强调摄影创作建立在对科学知识的深入了解上。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为创造完美艺术画面提供了可能,但是必须与记实摄影区别开来。 
    数字加工技术不能取代传统创作手段。照片的创作需要以客观存在的物体或景象为拍摄对象,以光学成像的方式予以记录,这是与绘画等美术创作过程的主要区别。不能完全靠科技手段借助计算机进行图片的加工和拼接来生产照片,照片拍摄过程需要很多的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很难出现十全十美的自然现象,即使出现了未必刚好有相机同时出现在现场,照片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是现实存在的,是不能单靠技术手段完善的,也是人们之所以不辞辛苦孜孜以求而为了获得更加完美效果的动力一直永恒的关键所在。而绘画则可以任意修饰、添加或取消某些有利于或不利于构图美学的东西,但是摄影不同之处就在于摄影的写真性,正因如此,国外很多称摄影为写真。假如照片完全通过计算机和摄影图片图库,经过照片处理软件的加工处理,可以把任何想象中的画面完美地呈现出来,摄影过程大大简化,摄影投资成本和体力消耗也可以最小化,那么艰苦的摄影创作过程的意义被忽视,很多可以轻易获得某些收益(譬如拿奖和挣稿费)的行为得到认可,必然对于踏踏实实从事摄影艺术探索的热情给予消极的影响,甚至摄影本身的价值被弱化,社会对摄影创作的认同感减弱,很多喜欢这种平面视觉艺术的人不屑投身到摄影事业而转向绘画等艺术行当。对摄影的繁荣和新人辈出也是不利的因素。 [FS:PAGE]
    摄影更加直观,人们已经可以通过镜头寻找中国历史艺术表现方法的时候,摄影的中国特色中庸美也就形成了。在摄影教育还不能同音乐、绘画一样从小学教育开始普及的今天,普及视觉艺术时加上摄影一课或许也是个福音。
    7,从美国的发达看到了什么
    摄影艺术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我们的摄影创作还应该正视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矛盾,首先,中国作为历史文明古国,长期以来的历史观念熏陶造就中国人今天的历史优越感。但是,中国人不要忘了我们今天与世界水平之间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既有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的、传统的,还有对待文化传统的正确认知的,甚至思想深处寻求开放与现实的固步自封的某些东西。比我国文明史甚至更悠久的罗马和印度、埃及都没有站在今天世界的前沿。中国由于落后遭受近百年外强凌辱后对渴望祖国繁荣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过分激进搞不好就会变成民族沙龙主义。所以,需要深思反省的地方比起优越感的方面更多也更加现实和理性。这也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必须具备的特质。美国没有值得颂扬和炫耀的悠久历史,杂居的种族和民族,陶冶出一种彼此的接纳和融合,而不是相互排斥。在这种多种族的杂居、协作和沟通交流中,尽管发生过不少冲突;毕竟,最终人们各自习惯了对方自己既保持传统又彼此学习借鉴的风尚,正是这种特有的风尚促使美国能够把世界各国各种优秀文化都引入本国并应用在自己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上来。没有了文化优劣的争执,就产生了文化的交融,开放式的融合逐渐使美国很快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的超级经济强国,也繁荣了美国的文化艺术天地。
    8,对中国近年摄影现象的冷思考
    今天的摄影已经不再是它的发现者最初的简单目的。PHOTO-GRAPHY是两个词的结合,是用光线绘画的意思,也是最初目的。但是今天人们除了用它记录以外,更引申到一种通过光学成像过程进行艺术创作,已经上升为一种艺术,一种简单快速而又高雅的艺术形式。西方却始终把PHOTO-GRAPHY的原意作为它最重要的记录工具而不是艺术手段,西方摄影的社会记录意义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如美国的时代周刊和国家地理以及法国的路透社非常强调社会记录性,同时他们的照片又是非常好的艺术品。摄影艺术和艺术摄影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摄影艺术更强调其技术性,艺术摄影更强调其艺术性。谁是前提的问题。 
    中国新闻摄影的历史更多地是属于摆布下的摄影历史,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令人猜疑,所以中国新闻摄影大家的大作能够在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中得到认可的少,中国的艺术摄影更多地是程式化的艺术,中国现代艺术摄影更多地是全身缠上乱草破布和没有伤口却浑身上下缠满绷带的扭曲着的人物造型。我不懂什么艺术,也没有多少艺术鉴赏力,总之就是看不懂。
    近几年太多关于西部的照片和人体照片在众多摄影赛事中频频获奖从一个层面证明中国西部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广大摄影人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创作空间,逐渐成为摄影人向往的地方。摄影人积极的创作与宣传西部更是令人振奋,加之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令人向往,自然关于西部的摄影作品更容易得到认可,这里边就不乏有个别走西口的一轰而上的赶时髦凑热闹行为甚至并非纯粹追求艺术的投机行为。由于中国多年的闭关锁国,人们长期的压抑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进入,中国长期不敢触及的人体摄影创作开始解禁,这本身体现出社会的进步。然而,我国在关于人体美学的探索领域还是与以身体美为风尚的欧洲在欣赏角度方面有着更多差异。很多涉及人体的摄影作品还谈不上真正的人体艺术,而更多地像是性开放的产物,这样的作品在西方社会也不是都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或许是出自长期压抑的爆发,或许是对于开放自由的渴望,而评委的偏好或许又助长了上边提及的这几种风气的盛行,这里边需要说明的是名山大川美丽景观全国范围和世界各地不胜枚举,提到西部和人体摄影话题仅仅是举的一个例子,我是非常赞同和支持前往美丽的中国西部和其他地区以及对最为神圣的人类身体自身进行广泛的摄影创作活动的。只是想说摄影创作应该坚持白花齐放的方针,在重视唯美题材挖掘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关注所有自己所处环境周围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各种题材,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现状和悲欢离合的各种故事,关注那些我们希望经常看到更需要大力弘扬的和我们不希望看到而又必须予以揭露斥责的以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人和事,这种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原则,用照片带给人的冲击力最终推动社会进步,意义可能更加深远。 [FS:PAGE]
    9,摄影所具有的真正历史意义
    我们今天最为关心的是中国的摄影是什么样子?又是为什么这样?思考与反思?未来又如何?都为了什么?有一点可以证实:所有人类艺术在满足身心需要之余,最为关心的是什么?这是人类终极关怀问题,其实也就是社会责任问题!历史上的大型古代建筑和艺术精品出自帝王,帝王关心什么?基业千秋万代,靠什么?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帝王才能基业世代相传,这就是一种他自己的终极关怀,也是他的社会责任!那些经典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积极的象征。今天我们温饱之后才能有可能去从事喜欢的摄影创作,最终我们的追求从寻找技术方法到画面完美到寻找关心主题,走来走去,最后又回到终极关怀。不自然就到了社会责任了。这时摄影家的社会意义就产生了,不论是追求完美、保护环境、拯救文化遗产、维护和平等等。 
    饥饿想吃饭,天寒想穿衣,饱暖之后思淫欲,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最强烈的欲望。在满足生理需求之后,人类转向心理需求。追求社会认同,希望创造人生最大的价值,探索自己能力的极限,实现自己价值的极限,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在全民族素质大大提高和各种相机得到普及的今天,更多得到专业艺术美学熏陶、拥有完整的正常人格、具有自由创作激情和更高审美价值趋向的各种风格独特的优秀摄影家会脱颖而出,丰富人类艺术生活,展示新的开放的中国的艺术魅力,这种欣欣向荣的艺术氛围也正是我们共同期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学术氛围和艺术创作空间将会引领摄影艺术走向新的辉煌。
    坚持摄影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能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向着推进人类和平、共同文明、共同发展、共同幸福的主题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题材挖掘。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中,用我们震慑人心的作品感动人类、启发人们(震撼人心的摄影作品造就美国越南战争的结束可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审美需求和愉悦的同时,也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使人类朝向更加文明的明天迈进,才是我们摄影人最为崇高的理想,也是永恒的创作主题。 
    作者:高宝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66年生,男,大学本科,河北沧州人。已经在各种摄影期刊发表摄影稿件几十篇。
本文原始稿件不存在了,文章允许小范围内修改以符合原来的品位或保留现在的更符合阅读习惯的分段文章。
    通讯地址:061000(邮政编码)河北省沧州市炼油厂北侧、沧州市科信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电话/传真:0317-3568600 3561195 13931763600。 http://www.kexinwater.com

参考附录(不在稿件范围之内):
在《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一书的亚洲篇如此描述中国摄影:
Photography in China during the 20tth century has contrasted with developments elsewhere. For some 80years,camerawork there has been valued almost entirely in terms of its contributions to the political struggles that have consumed the nation. Isolation from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China’s relative underdevelopment, has deprived photographers of access to the rich creative ideas of modernism and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social documentation. In the wake of the revolutionary ferment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this century, Chinese picture-news journals emerged to promote photo-reportage as a means to document the facts of life while emphasizing the country’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dvances. Following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with Japan in 1937,photoreportage on the Communist side was limited by the lack of materials. In an effort to gain adherents to their cause, the Communists devoted their scarce resources almost exclusively to the Eighth Route Army in the remote areas of northwestern China. [FS:PAGE]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in 1949,the appearance of picture magazines such as China pictorial and China Reconstructs increased the demand for photojournalistic images, but the images became less factual and more frankly propagandistic, a role they continued to play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emaining somewhat proscribed until the 1980’s,photographers continued to portray industrial workers, peasants, and picturesque fashion. Though technically proficient, their images seldom probed beyond superficial appearances or investigated problematic aspects of life in China.
Given the extent of China’s political and social turmoil throughout this century, it is hardly surprising that photography as artistic expression did not receive the same support as photo-reportage. Books of scenic views emphasizing the beauty of countryside were published in Shanghai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century, and in the 1930s the Pictorialist style attracted a small following of amateurs and professionals who sent works to the international salons and competitions.
In the past fifteen or so years, this situation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as photography has became almost a passion among the Chinese.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photographic societies has increased from 100 before 1980, to more than 30,000 now. The practice of the medium has become diversified, with individuals not only working for government agencies but also freelancing by selling their work for publication and taking pictures as personal expression. These changes have been triggered by increased contacts with, and greater acceptance of, American and European ideas and individuals, as well as by easier access to materials now that foreign manufacturers have established factories in China producing photographic equipment and film. In addition, for the first time, officials in charge of cultural activities admit that differing concepts of photography exist, freeing individuals to choose their own directions.。 [FS:PAGE]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13 , Processed in 0.09923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