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荷兰摄影师罗伯特•凡•德•休斯特先生在上海拍摄“上海人家”间隙,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他就拍摄《古巴本色》、《古巴人》等摄影人关注的问题,谈了他的看法。 摄影是摄影家心灵的历史,是他的心灵运动的轨迹和记录。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拍摄《古巴人》这个专题的? 罗伯特:是从2001年开始的。我拍摄《古巴人》不是拍摄整个古巴,而是有目的地选择了BARACOA这个很平静的小镇。在当年5月和8月我两次去了那里,总共拍了大约150户人家。 摄影家应该超过正常人的生活界限,打开他的全部感官,像诗人那样去感受世界。摄影家首先是感受,深深地感受是摄影家思考的大门。 记者:拍摄古巴人家对你意味着什么? 罗伯特:以前我主要从事纪实类的照片,常常在大街小巷东游西荡去找人拍摄,去拍摄一个人的一个瞬间,其实对这些被拍摄的人不堪了解。我想,要了解一个人,特别要了解一个被拍摄的对象,你就得接近他,与他交流、沟通,再向深度挖掘,寻找出拍摄亮点。我这种想法,早在30年前就有了,但一直没去做。有一次我给一个朋友拍照,拍完了朋友很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里去坐坐。于是,我带上了三脚架和照相机跟着走进他的家门。有一点很重要,当你打开这户人家的家门,这就意味着你已经越过了一道墙,势必会产生人与人的交流,人与人的信任。我期待着打开这扇门,我等了很久。 摄影家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是个主观体验者,又永远是个冷静的、客观的观察者。 记者:你是如何联系拍摄对象的? 罗伯特:在BARACOA小镇时,5月和8月的天气都很热,家家户户都是敞开着门窗。我常常从他们的门前走过,一些主人就会微笑地邀请我进去喝口水,或坐一会儿聊聊天,感觉上来了,得到主人的同意,不失时机地拍些照片。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朋友推荐。 摄影的思考就是力图摆脱个人的感受和命运,上升到对世界和人类命运作普遍的关注和关照。 记者:你为何注重拍摄平头百姓? 罗伯特:普通人是社会的主题,他们是组成社会的脊梁,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在我的摄影生涯中,对我影响很大的是一位画家,他叫微密尔。微密尔在画坛上是第一位只画普通人的画家,他认为普通人是最值得关注的。他的这一说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只拍普通人,而不是名人。 衡量当代摄影家的重要标志之一,看他是不是思考我们时代生死攸关的几个大问题,如生存、就业、环境、战争,粮食危机、生态危机和人口爆炸等全球性的灾难。 记者:当你走进一户人家拍摄,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户人家的私密地,你是如何解决隐私权? 罗伯特:我们首先是喝茶、聊天,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家人的职业收入;其次是东瞧瞧、西望望,再看看他们的表情,和观察将要拍摄的位置。然后,问问他们愿不愿意拍照,或者我这样拍、那样拍行吗?我的拍摄定位是人是演员,家庭则是一个舞台。此时,我一般不去抓拍,而是去拍他那个性的脸和肢体以及私有化的东西,用摄影文化这一载体表现出来。 看来,摄影家遇到了一个最难对付的顽敌——原来是人自身,是人类自己,是人性。 记者:你的朋友用什么标准推荐一户人家让你拍摄? 罗伯特:没有标准。有一次一个朋友给我推荐一位住在美阿密的人家,我们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车去了他家。我用感受,包括对这户人家的个性、环境等的了解,结果合作愉快,拍摄很顺利。 摄影的最后功能,也是给人以一种情绪上的感染。不感染,不成功;小感染,小成功;大感染,大成功;永恒的感染,永恒的成功! 记者:你怎样向被摄者解释你拍照的目的?[FS:PAGE] 罗伯特:不用太多的解释,拍照只是为了留念。很多被摄对象他们都觉得很自豪,因为外国人给他们拍照,他们觉得自己很有地位。有意思的是,被摄者常常在拍摄之前也会自我修饰一番,或者整理一下屋子。这更使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是那么容易接近,生活是美好的。 当一位摄影家在摄影创作时左右逢源,那么定是他同被摄者取得了沟通,互为信任;也是他器材的运用如鱼得水;这个摄影家便宣告他成熟了。 记者:对器材的选择你有何考虑? 罗伯特:大概在5年前我使用的是尼康相机,那时用135片子,现在拍家庭照片改用120相机。我现在常用的相机是玛咪亚6X7。因为135片子颗粒粗,120较为细腻。当然也很想用数码相机,只是数码相机还未达到我拍摄的要求,而且后背很贵,充电很麻烦,目前我还不想使用数码相机。 摄影当以影响千百万人的视角、视野和心灵境界为目标。 记者:你是何时来上海拍摄的? 罗伯特:去年4月开始,这次圣诞节刚过,第二天就飞过来了,家人都说我疯了。记得在古巴拍摄时,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到中国去拍照,这次到上海拍片我找到了感觉,拍了不少好片子,而且还交了不少好朋友。 摄影家用摄影观念来满足自己。把摄影当代世界化或者当代世界摄影化,才是他的最高满足和最后的归宿。 记者:你在上海生活拍摄了一段时间,你对上海有什么感受? 罗伯特:1990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就是上海,当我一步跨进这座城市就爱上了它。当年拍摄的照片,在欧洲7家最顶级的杂志刊用,许多画面都是跨页。因此,我也被欧洲人称之为拍摄上海的专家。上海这几年变化很大,有的都赶上欧洲的一些发达城市,我为上海骄傲。同时也证明了我选择拍摄上海的理由,证明了我选择拍摄中国的理由,证明了我的艺术价值。未来2-3年我将约20次来中国拍摄,预计拍摄5000户人家,从中挑选200幅作品举办“中国人家(暂定名)”摄影展和出版画册。 摄影家的格言是:我追寻世界,寻找世界,跑到自己的内心,才发觉了世界。 记者:谢谢你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预祝你今后在中国拍摄顺利,并成功举办影展和出版画册。 罗伯特:不用谢,我们合作得很愉快。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03 , Processed in 0.10012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