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摄影》在图书市场上销声匿迹许久之后,终于在热闹的6月被再次印刷。 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被誉为摄影乃至文艺批评的经典。桑塔格从哲学、艺术、历史等不同的角度对摄影作品和摄影本身进行剖析,阐释摄影的本质和影响,虽然她本人“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的开篇就借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洞穴比喻,论述了摄影对传统认识论的哲学挑战。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们一直排斥对世界的图像性描述,但摄影技术和其他复制手段的出现对这种哲学传统提出异议。摄影作品区别于其他“图像”,它提供了世界的真实片断,桑塔格说:“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通常认为,摄影的本质是记录和纪实。虽然文字、绘画都可以记录历史,但每一张照片都是拍摄者亲身经历的证明,时间和空间在瞬间被记录,历史在镜头面前成为照片的切片。所以摄影最根本的本质就在于其瞬间性。正是瞬间性,赋予了摄影强大的力量。 但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认为摄影最具革命性的意义是标志着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而艺术也被拉下神圣的祭坛,被大众化、工业化。摄影、电影等机械复制手段的发明和成熟运用,彻底改变了文化艺术的的生存状态。离开这些复制手段的艺术,结局是被遗忘和冷漠。而且同时它们也改变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现代文化艺术已经离不开影像无形的力量。 桑塔格生前最后发表的针对阿尔格莱布监狱虐俘事件的文章《注目他人受刑》中写道“然而照片和现实之间的区别,可以轻而易举地蒸发。这就是政府所希望的”,但桑塔格坚信“即使我们的领导人选择不去看它们,也会出现成千上万更多的快照和录影。不可阻挡”。这就是影像的力量,摄影更能产生震撼力和唤起人们的同情心,比如那张影响越战进程的女孩照片和沙兰河小学的小手印等等。此时摄影不仅仅是客观地记录,也是发现和创造。 有时候相机的杀伤力也许要超过子弹,戴安娜的车祸相当大程度上归罪于狗崽队无所不在的“长枪”,这可能是对摄影的反讽。 《论摄影》 桑塔格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18 , Processed in 0.07098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