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几位目前活跃于中国摄影界的纪实摄影家与评论家,在山东东营市举办了第一届的"一品国际摄影节"。我应主办者之邀,前往这个黄河出海口边上的新兴城市,作了一场演讲。1)上一次赴中国内陆,是在1998年的八月,也是参加一项摄影活动;当时张照堂与我,应山西《人民摄影》报于广州举办之"全国报导摄影高级研习班"的邀请,前往进行几场专题演讲。
三年之间的两次接触,让我对中国当前的摄影活动与出版,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无论广州或东营,来自全中国各地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与评论人、出版人,皆积极地报名参加研习;演讲或讨论活动上,动辄四五百位摄影专业工作者齐聚一堂。这在我是难以见到的场景,它也呈现了为数极多的摄影专业工作者,对纪实摄影依然旺盛的实践热情。我从这次东营摄影节,扛回摄影家们分别致赠的作品集满载而归,数量多到在机场不得不因为行李超重而罚款的地步。摄影家自费奋勇出版摄影专辑的蓬勃景况,可见一斑。
中国的摄影出版品与摄影现象,当然无法在我参与的这两次摄影活动里,完整的搜集或观察。原因之一是,除了这两次大型摄影活动,还有一些其它的重要摄影活动,例如已连续举办三年、较注重学术面向的大连摄影研讨会,或者九月份在山西举行的大规模图片交易盛会"第一届平遥国际摄影节",或者许多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摄影研讨会;其二,纪实摄影虽是中国专业摄影领域的最主要创作形式,但在业余或半专业领域里,沙龙摄影似乎仍为最大宗的摄影实践形式,它的影响力有多广多深,我尚难评估;其三,我得到的摄影作品集,固然有理由相信是代表着目前最好的中国纪实摄影家的作品,但以中国专业人才之多,遗珠必然不少;此外,除了沙龙与纪实摄影,我对中国的非纪实性摄影艺术作品,也还只有零星的接触。因此,我在此文中对中国摄影出版与文化现象的介绍,只能是一种初步的、甚至只是片面的观察。
幸亏,在东营摄影节的活动期间,我得到了由袁冬平、刘树勇、孙京涛、段煜婷等四位摄影工作者(前三位也是东营摄影节的筹画人)主编的一套大书《中国故事:当代中国纪实摄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共同出版,2001)。在四大册、一千页的铜版精装书里,选入了近百位纪实摄影家的近二百组摄影与文字并陈的图片故事。袁冬平是资深而优秀的纪实摄影家,孙京涛是摄影创作与理论俱佳的年轻一辈里的翘楚,刘树勇则是涉猎于不同艺术形式与美学理论、对于中国纪实摄影界提供了思考与批判的一位推手。他们编选的材料,遂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可信度。
这份沉甸甸的套书《中国故事》,展示了8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里中国纪实摄影的丰硕成果。主编之一刘树勇在其序文《真实的故事》里,论及此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些摄影家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执着,靠近了那些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层面和微小的部位"。当然,靠近了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层面,并不保证能够将这些真实生活的复杂面向以静态影像深刻的呈现出来,特别是透过纪实摄影的形式与某种定了形的叙事概念;此外,《中国故事》里的多数作品,虽然摄影构图等语言上皆准确熟练,但在题材或报导角度上,尚少见到如80年代后半期台湾《人间》杂志里常有的对政治、社会体制与国家机器的批判观点。然而,我们会同意刘树勇所言,在这套书里出现的许多题目,已经是一种很大的勇气与突破。 我特别肯定此套书编者对这些纪实摄影作品的定位:他们将此书定名为《中国故事》。是的,这一组一组的图片,确实大体上就是单纯的描绘着一些生活周遭的真实故事,没有特别博大精深的义理;而编者也恰如其分的称之为"故事",没有刻意要膨胀这些摄影作品、或此套书的意义。这样的一种对创作与出版的意义的拿捏,也表现在摄影节一场座谈会上,刘树勇面对有人提出此套看来堂皇的出版、却仍停留在纪实摄影之质疑时的回答?quot;我知道纪实摄影有它的问题,但现今中国大体上就是这些纪实摄影的实践,我们遂如实的将现阶段的成果记录、集结下来,如此而已"。这样一种诚实看待或自我定位文化工作的态度,使我相信,中国大陆摄影文化的跨越性进步,应该只是时间的问题。[FS:PAGE]
除了《中国故事》所编选的纪实摄影作品,我两次在大陆所得到的一些摄影集,也多半是极为杰出的作品。1998年在广州,我初次认识了一批优秀而努力的资深及中青辈摄影家,与他们的创作成果。倡导以摄影面对现实生活的两位中壮辈纪实摄影先行者胡武功、侯登科,与另一位摄影家邱晓明,共同创作了描写新旧变迁中之西安的摄影集《四方城》(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中生代的佼佼者、任职于北京《民族画报》社第一编辑部主任的袁冬平,出版了他以精神病患者为题材、极具温暖厚实之人文气息的代表性作品《精神病院》(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
于1996年获得荷兰世界新闻社影年赛艺术类首奖的山东济南中青代摄影家李楠,将他的「练杂技的孩子」、「宽沟背铝人」、「盲孩子」等六个记录专题,集结为《李楠报导摄影》(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8)。另一位出生于陕西的中青代摄影家黑明,以两年的时间往返于北京和陕北,以照片和文字,平实的记录了一批文革时期下放到陕北延安一带的北京知识青年,出版了具有口述历史价值的图文档案《走过青春:黑明百名知青报告摄影集》(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今年在山东东营,更多的精彩作品排山倒海而来,令人目不暇给。西安的资深摄影家侯登科,终于出版了长期记录的作品《麦客》2)(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我尚未见到摄影集,但从《人民摄影》报去年第15期的节录内容看来,其摄影作品有着一定的古典纪实风貌,也呈现着黄土大地的性格。另一份平实而又大气的动人作品,正是生长于东营的摄影家黄利平的新作《黄河滩区》(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黄利平的镜头对着自己的家园与乡亲,以及他们简朴、辛劳的农民生活,透过安静沉稳的素净黑白影像,让人也跟着沉静下来,得到一种非常稳定的、几乎有着洗涤效果的精神作用。由于有幸能随当地朋友的引领,在这片黄河冲积土地的滩区一带晃荡半日,走进了作者镜头里的村落与人家,我得以感受到黄利平的作品是如何贴近着他的家园,且贴近着他自己。
生长于河南开封的姜健的两份摄影集《场景》(浙江摄影出版社,1995)与《主人》(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呈现了摄影家自觉的、带有文化人类学之记录价值的拍摄观点。前者是河南地区生活环境里的黑白静物影像,后者则在环境中加入了每天使用那生活场景的主人;在《主人》的彩色摄影里,河南农民的室内家居场景中揉杂着民俗传统、现代器物与俗艳色彩的混合景观,平静而又生猛地跃然纸上。姜健的摄影让人想起英国当代重要摄影家Martin Parr记录英国中产阶级品味庸俗之家居摆饰的作品集Signs of the Times: a portrait of the nation's tastes;虽然两者在记录背后的观看态度与文化意义并不相同,但某种摄影品质上的细致水平,我认为是一致的。同样来自河南的秦军校的《婚俗与丧俗:晋陕豫黄河流域民风》(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也有着文化人类学的影像纪录角度。
此外,景广平的《我的1999》(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以这一年里在山东地区撷取的生活中的影像串连成册;赵铁林的《另类人生:一个摄影师眼中的真实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集结了此位资深摄影家为时八年、对中国内地各种社会边缘人的图文并茂的多个报导题目;杨延康的〈诉说一个宗教的原貌〉(2001),记录陕西农村中的天主教传统(这项摄影专题,也正?quot;台湾国际视觉艺术中心/TIVAC"展出)。这些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作品。至于年轻而活动力强的新华社摄影部主任编辑黄文,在1999年以中国第一位前往国际战争地区的女摄影记者身份,将其在南斯拉夫联盟与科索沃战事的第一手新闻照片,编辑成《标靶》一书(北京:三联书店,2000)。[FS:PAGE]
从上述这些出版,可以约略看出纪实摄影在中国大陆某种一枝独秀的发展现况,正如80年代的台湾,并且犹有过之。西方上个世纪30年代已经在形式上发展成熟的纪实摄影文化,在80年代与90年代的中国,都仍然蓬勃炽热的要走他一遭,这也许是华人社会在言论自由与信息民主化过程中势不可免的路径。 然而,人道主义式的纪实摄影实践,除了历史与政治上的必然,在华人文化中究竟产生着怎样的意义、透露着怎样的问题,我认为仍是一项值得注视与剖析的题目。如果这样的摄影形式与内涵,终究有它的局限与问题,则依旧热衷于此摄影创作概念的中国摄影家们,如何能够较快的跨越纪实摄影操作里的直接反应、不断重复与某种"自我陷溺",或者,如何从泛民族主义情绪中抽离出来,而比较冷静、深刻一层的看待创作材料、创作形式、以及摄影艺术与社会/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也许是他们,与我们,共同需要思考和演练的课题。
注: 1)台湾同时受邀的摄影工作者,有《摄影家》杂志总编辑阮义忠,与"视丘"摄影学苑负责人吴嘉宝。 2)《麦客》是黄土高原上由来已久的季节性前往替人割麦的移动性劳工。 (郭力昕 学者 台北)
在诸多艺术门类中,视觉艺术是最活跃、最敏感、最贴近生活潮流的脉搏。一百年前的文学作品与今天的相比,我们不可能找到它们完全断裂的语言陈述方式;我们可以喜欢或不喜欢某种技巧以及写作方式,但我们可以认识到它的连续性。视觉艺术的一百年的跨度面目全非,不仅材料、观念、观看方式全变了,甚至得用好几个"什么是艺术"的质疑的基点才可能让人们理解它还和艺术沾边。比如,世纪初的马蒂斯已不被看成艺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杜尚的作品也不被认为是艺术,接着到博伊斯和沃霍尔,在起初都不被认为是艺术,然而在今天,他们都是大师。
这给我们的启迪是:视觉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跃迁和面临新情境、触摸未来的价值表述方式。即艺术原创性的根本意义是:它开拓出生命的新的感受形式,寄寓了人们生存的新的价值资源,并转呈为图像学的结果而内化为社会个体的伦理期待和生存基点。时光飞逝,物转星移,而艺术的这个根本却是它的人类学意义的内在规定。
换言之,艺术的人类学意义正在于它总是面临人的生存的实验性、向生存形式和伦理以及即定的心理定势提出挑战。所以,艺术的触须总是生长在我们生存的热点、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中。我们在即将遭遇的情境之中,去领略视觉艺术的最早的探索和预示。基于此,我认为,视觉艺术的未来,将在这样三个方面形成它的热点,并吸引艺术家的智慧构成和情感体验的图像学的概括和提炼:即电脑文化及其问题、地域性和身体的价值论的探索。
《圣经·创世纪》说,上帝看到人类的后代们修建通天的巴比塔,在即将完成之际,上帝说:现在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做到曾经想象过的事情。但他们可能听不懂彼此的语言,结果,"巴比塔"的努力失败了。这个比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引申。一个方面是公共空间的交流受到阻碍,另一方面是智慧的结果,不能成为所有人共享的存在。而电脑、电脑网络以及种种学科的数字化处理,把人类所困惑的智慧交流的"巴比塔"问题的解决提高到新的历史阶段。从根本意义上,电脑文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智慧的发展方式,从以个体智慧方式的发展转向集体智慧的发展。而互联网又把人们提高到这同一"智慧群体"的水平。
与此似乎对立的,便是地域性知识问题的突显。电脑和互联网把地域性的信息、文化资源、技术资源,尤其是创造性、操作性活动的运用提升为人们处理这个世界的共同手段。但也是因为这一方面的强化,突出了地域性知识作为人类发展的"资源"和"母体"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在空前畅通的交流空间中,地域性作为文化学的价值基础应该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它不是"异国情调"的旅游纪念品,不是现代文化交流的"土特产",而是历史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地域所赋予的社会群体创造当代文化形式的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资本"。阿里夫·德里克在《后革命氛围》里说:无法想象当代国际空间的交流和文化借取之中,没有地域分别和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的民族自身的想象的符号化及传统根源,当代社会会是什么样子。据此,他说,地域问题不是一笔历史或地理遗产,而应看作是一项工程,用来创造和建构进行政治思考及知识生产的新的语境。[FS:PAGE]
身体的问题将会是未来文化关注的最为核心的问题。身体是人的最初的也是最天然的工具,它的行为、装束、规范身体的方式,折射出社会结构微缩在身体之内的象征系统,并成为社会象征系统的贮存器。而身体又是一个最活跃、最有创造性的"空的空间",这个"空间性"是人的有意义的世界形成的条件。正因此,身体的形象和身体的性质决定了身体是一个运动的、衍生的、创造的"意象性"形象。尤其让人们特别清醒而又确实感受到的是:身体是人类所有目的实现的终极处所。唯有为身体所拥有和享用,才是任何一种理想价值的最终完成。所以,身体的神话永远是精神的、梦想的、欲望的、享用的、物质的综合体。这样,个体的终极性和充分的人性才是有实质意义的。
视觉艺术能对它们做些什么呢?
假如说,科学、技术,尤其是以智能化为标志的现代高科技,正日益为我们编织起我们感知、认识、处理世界的"感知皮肤"。我们的个体化处理方式和认识方式也转化为一系列的数字化信息。那么,视觉艺术便是在电脑及网络世界以及智能系统所编织的社会的"感知皮肤"之下寻找个体的生命脉搏和标志。电脑以及网络所建构起的群体共享的"感知皮肤",消除了个体生命踪迹的文化确证,消除了生命体验过程的"对待世界"的主体评价和情感强化。视觉艺术正好是从这儿往回走,他们使用电脑,使用网络,甚或充分地运用电脑的各种技术,在这个共享的"感知皮肤"之后洞悉个体踪迹的新的伫留方式。以电脑语言为主要手段的媒体艺术正在崛起,就目前所见及可解读的意义说,想象、虚拟、时间隧道、空间虚置等等图像学叙述方式已被充分使用,数字化的智能转化成为对数字化生存的"人是什么"的质询。
地域化是当代国际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的要素和前提,尤其是在电脑和互联网所构筑的人们触摸世界的"感知皮肤",更加需要这个区域性的文化资源提供创造和创新以及新的生命方式的价值表述。正如迪斯科和牛仔裤,原本都是区域性的、地域性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和物品之一,但现在却转化成了人们崇尚青春、崇尚性感的国际化的时尚方式。甚至迪斯科和牛仔裤也成了性感语言的图像学载体。视觉艺术是从这个意义、从本土的文化资源开拓出国际交流空间中的生命情感的表述方式和价值判断。只有在这个基点上,多元文化才可能有坚实的基础,才可能有视觉艺术的图像学的话语实质。
身体,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所有梦想和价值的终极处所。但关于身体与身体、身体与性别、身体与社会象征系统、身体的存在方式与伦理道德等等问题,随着人们的群体智慧的高度成长,这些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因此,近年来,国际国内的身体表演艺术非常活跃,但我们上边所提及的诸多问题还只是初步涉及。原因是,当我们的生存的物质基础不成为问题,民族问题和政治问题也不再主宰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网络时代的生命的身体存在便会成为文化关注和探讨的主流。因为我们特别明白:身体的梦想是人文价值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德国哲学家舍勒曾说,当人们在认识世界之时,首先是主体情感。从这个方面他划分了人的五级的价值系统,即可感觉的令人愉快和痛苦的价值,注重实用性和功效性的功利性价值,从高贵到低俗的生命价值,以及纯粹精神价值和圣者与使徒的"爱"的价值。未来视觉艺术所关注的依然是这种"爱"。尽然对象不同,使用的手段不同,关注的问题也不同,但以对人类之"爱"去预言、卜问我们所可能拥有和将会拥有的生命形式却是一样的。假如有神话的话,这便是艺术所永远讲述的神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