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美院举办了一次相当全面的学院摄影作品展。参展作品包罗了人体摄影、纪录摄影、观念摄影等各类运行在不同轨迹上的摄影形式。众多作品中,既有像新闻图片一样的纪录照片,也包括像窥视箱中的春宫图这样的观念摄影作品。在这次中国美术最高学府的摄影展中,我们似乎无法看清中国学院摄影的真正方向,观念或写实,艺术或商业。
“这是一个学年总结性质的展览,所以并没有特别强求某种主题的一致性。但是从中你也可以发现学院摄影的多种可能。”在“机逢———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及客座教授摄影作品展”开幕现场,参展摄影家缪晓春针对此次展览特点模糊的问题说道。尽管没有特定主题,但是参加开幕式的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以及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都对这次展览的丰富性和空间感觉称赞不已。
缪晓春的摄影作品《戏》是最吸引观众的作品之一。他把自己雕塑的古人像放在不同的现实场景中并拍摄成照片。例如在动物园中人们在围观猴子,只有足够细心的观众才能发现那一圈人中有一个塑像。“人们在看猴子游戏,猴子也在看人,还有那个古人在看大家,”缪晓春对自己的这幅照片解释道,“我想古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他的出现来形成古代和今天的一种对话。”
中央美院客座教授白尚仁同时也是法国驻华使馆的文化参赞。他的参展作品是对巴黎、伦敦、马德里等城市场景的印象派式的摄影。他在不同旅行的间隙总是试图捕获那些让他感动的风景,当有朋友说他拍摄的《巴黎中央菜市场》有着中国画的风格时,白尚仁显得非常欣喜。“以前我更喜欢黑白摄影,从2000年开始,我使用彩色数码相机创作,”白尚仁说,“我注意到包括中国在内,艺术家越来越普遍地使用数码相机创作,这种新技术已经对每一位艺术家都产生了影响,更多的人可以更方便地创造出新思路,不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商业上。”
除缪晓春与白尚仁,出现在此次摄影展的还有马刚、姚璐、王川、王龙江、黄雅、林彤、王功新、冯梦波等艺术家,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福瑞德、麦克道沃尔、皮特·瓦尼、路易·康纳和马瑞安。大多数客座教授来自澳大利亚,这是因为中央美院自1998年便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联合举办了“视觉艺术(摄影)研究生班”,并在影像专业建设、影像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而此次展览的目的之一就是展示中澳双方的成功合作,并在摄影艺术上展开进一步的交流。
“观念摄影其实是国外学院摄影的主要方向。”有留德经验的缪晓春说,“国外的所谓艺术摄影几乎指的就是观念摄影。传统的人体摄影、纪录摄影是很难进入艺术学院体制的。不过,中央美术学院的摄影专业是建立在绘画领域之上的,比较注重传统的构图,也就容纳了纪录摄影的类型。”
“我们同时应该看到商业摄影也是一个有前途的事业”,参展摄影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王川说,“学生毕业以后不会都做艺术家,他们可以去广告公司,也可以去杂志、报纸,这方面的需要正在不断扩大。而许多教师在进行实验性的艺术创作的同时也会从事商业摄影。”中央美院的这次展览也许从侧面透视着中国学院摄影的状态,在视觉文化占据人们生活重要位置的今天,学院摄影正走在各种形式的岔路口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