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摄影”,尤其是以包豪斯字体的小写排印,特指一种样式和计划。奥托·施泰纳特,这位德国二战后最活跃的摄影家,则专门用以定义他分别在1951、1954/1955年和1958年组织的三个影展。不过,他或许并未意识到,这一概念早先已经偶或被使用。无论怎样,是他将这一概念重新赋予新的涵义,特指那些由他的同时代人所创作的那些具有形式意识、极富视觉张力的黑白摄影。 奥托将这一风格上溯到二十年代包豪斯摄影家和其他实验摄影的先驱们。他们的作品在纳粹1933年刚刚执政之后便被划为“颓废艺术”而遭到禁止。“新摄影”或“实验摄影”领域出现了这段真空,使得1945年后的复兴举步艰难。在1933年前的文化自由时期便已经相当活跃的先驱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迫逃亡,离开了德国。所幸阿道夫·拉齐、卡尔·施蒂韦、海因茨·哈耶克-哈克、赫伯特·李斯特以及玛尔塔·赫普夫纳不仅逃过劫难并留在了德国并终于有机会将技艺传授给年轻的后来者。 名称的由来显然直接针对一直被称为“镜像图像”的所谓“客观摄影”。这种新样式为摄影作为媒介语言重新定位,强调作为风格传达、个性表现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它挑战传统视觉惯性,在他和他的同时代人所制作的照片包括池塘的反光,树皮和机器零件的特写,模糊的飞鸟形象或舞蹈者的慢镜头摄影等,而稍后,拼贴的方法和画面的剪辑越来越多地被使用。1950年,奥托发起了一个名为“摄影形式”的群体。那些生硬的结构、陌生化的手法、实验性的尝试、对人类与技术存在的怀疑、快速运动的象征、超现实的效应、抽象的构图,这些非肖像、非风景,亦非建筑的摄影,在传统领域中,我们已难以找到任何与之匹配的范畴,于是命之为“主观摄影”。 “主观摄影”的鲜明倾向作为战后摄影风格之一目前已经获得普遍认同。不过,它也被视为精英主义或逃避主义尔在表现社会政治问题和现实代面前却步。然而,这忽视了“主观摄影”含蓄的表达,它之不过虽然并不象北美、法国、英国摄影那样将这些主题放在前台。不过,这也更强调了德国摄影更致力与对个人的同情与兴趣,尤其是异化了的个人,而不是人群。纳粹时期,摄影的意识形态被扭曲。1948年后,摄影师们有意反抗纳粹时期延续下来的伪美艺术——赞美家乡、家庭和种族、使战争和工作英雄化、制造鲜花和森林的甜蜜浪漫图景。“主观摄影”成为摄影师们反抗纳粹榜样摄影的表达方式。 为了给展澜锥危?948-1963年提供一个更加饱满的语境,我们特意选择了一部分此前此后的作品。展出作品中九成以上是老照片。在此对那些出借作品的摄影家和收藏家们表示诚挚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