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p在北京展出的时候,报纸上刊登了一篇介绍wpp是一个独立、非官方、非赢利组织的文章,感受很深 。荷兰人就凭借这三条,将wpp发展成一个在全球有广泛影响的组织、比赛。 一个比赛、评选的权威性从何而来 ,是我们应该搞清楚的问题。在我的印象中,以为摄影界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是糊涂的, 从我们关于摄影比赛的一些宣传中就可看出来。 在我们的理解中,以为权威就是将摄影比赛、展览或摄影组织扣上一顶“官方”的帽子,好象只要是占了一点官方的边,那么这个比赛、展览、评选或组织就具有了权威。至于说,广大的摄影师是否这样认为,就没有必要去理会。这反映出在我们的思想中没有一种摄影的主体意识,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独立、专业性的位置上。而纵观我们几十年来的发展,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我们在实践中,没有坚持摄影的独立性、使得我们在一边努力树立权威的同时,而出卖摄影的专业品格,以至丧失权威。 荷兰人从非官方中树立起自己的权威,而我们恰恰相反,希望从“官方”中获得权威。这倒不是“文化”或国情的问题,而是反映出我们在建立权威的方法上走错了路,与客观规律背道而驰。尽管“官方”可以恩赐给摄影展览、比赛一顶“ 官方 ”的帽子 ,但这并不能带来“ 权威 ”的荣誉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荷兰人的成功经验 ,是不是也可以告诉我们:“ 权威 ”不是靠一顶“官方”的帽子就能够得来的,他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做事,需要我们坚持摄影的独立性,专业性。放眼世界 ,我们会发现 , 坚持摄影的独立性 、专业性对我们来说,不是官方的“恩赐”可以同日而语的。不仅是wpp,在我的印象中,“普利策”亦如此,可见,权威性不是来源于官方。而是来源于专业性,而专业性的保证是事业、评选、比赛的相对独立性。 是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摄影理论界是有不同认识的,但是在摄影比赛、评选中坚持摄影的专业性,至少在理论上,或者说思想上尚且能够达成共识。历史地看,是否坚持独立性,直接影响着我们能否坚持摄影的专业性。如果说我们的比赛、评选、展览不能够坚持、或体现摄影的专业性,那么,也就不可能具有摄影的权威性。不仅如此,不坚持自己的独立性,还会使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犯一些足以使我们致命的错误。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坚持(或没有很好地坚持)摄影的独立性,不仅使得我们将摄影的专业性抛到了脑后,而且更使得我们在新闻摄影必须真实的问题上,至今不能很好的解决。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摄影界为此办了很多图片展,回顾香港回归的历程。而在香港回归的历程中,时任中国政府总理的赵紫阳先生,代表中国政府与英国首相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是该事件的一个里程碑的事实。反映这一历史事实的照片曾经在国内的摄影比赛中获过奖,而且相信这一事件在香港回归道路上的意义、作用是中国人记忆犹新和有所评价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历史事实,或政治、或别的什么原因被我们视而不见。而这种不尊重历史的做法,说明了独立性与专业性的内在关系。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独立性,或独立意识,使得我们的新闻摄影在人们的印象中失去了专业品格,类似这种任意更改、歪曲历史的做法,不是来自什么压力,也相信不会有哪个国家领导人非要你去做这种不尊重历史的事,而是在我们的思想中没有一种独立或专业意识,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捆绑起来所致。而这种不坚持自己的专业品格的做法,很快得到、也将继续得到人们的报复。 摄影界在批判Wpp所标榜的非政治化时,很容易举出“ 科索沃 ”的例子来印证“非政治化”的虚伪,进而以为:我们拍的照片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在 Wpp上不可能榜上有名。但是只要我们虚心 , 亦会发现这里不仅仅只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有一个真实性,或可信度的问题。由于我们在一些问题上,采取了无视事实,甚而为了某种目的篡改历史的做法,使得我们的可信度,在人们的心目中荡然无存。扪心自问:谁又敢相信一个连历史都可以任意更改的人,说的话就一定是真实的呢?而可信度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长期地坚持真实性原则,特别是在令人关注的事实上,决不能以任何理由践踏真实。 [FS:PAGE] 丧失独立性,也就无从谈起专业性;而没有“专业性”保证的摄影比赛、评选,欲树立权威只是天方夜谭、一厢情愿的事情。于是在我们的思想、行动中,维护摄影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就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因为它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02 , Processed in 0.07897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