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学子论文:论摄影报道中的文字说明一

2006-10-10 10:50| 发布者:| 查看:697| 评论:0|原作者:陈娟

  在报道摄影中,文字和图片的作用孰轻孰重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进入读图时代以后,图片被广泛地运用于广告、公关、宣传、教学、图书出版和新闻传播业中。影像渗透入了人类生活的每一寸空间,涉及了人们日常衣着、饮食、建筑、交通的各个角落。在这个到处充满了影像的时代,要想引起人的注意,务必从视觉着手。于是,大量、高效地刊载图片成为平面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各家报刊纷纷建立图片编辑运行机制,新闻媒体对图片运用越来越重视,“一图胜千言”、“用图片说话”等强调的都是图片的作用。实际工作中有的图片编辑在处理新闻图片时会有一种倾向——只注重图片而忽视文字说明,甚至有的编辑认为只要新闻图片是真实的,文字说明出点格对摄影报道的真实性影响不大。

  但是,没有文字说明的照片不能完整地表达信息。因为照片是靠形象说话的,如果没有文字说明来帮忙交代照片画面上不能交代的事情和背景,照片的“话”就说得不很清楚、从而不能被受众准确理解。新闻照片与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才能被称之为“报道摄影”。


  因为照片需要文字来帮忙交代形象语言所不能交代的事情和背景,它就存在被其文字说明篡改的可能。即如苏珊·桑塔格在《他人之痛》中所说:“对于以色列的犹太人而言,在对耶路撒冷街区的攻击中,一个被炸裂的儿童的照片首要的是一个犹太儿童被巴勒斯坦炸弹自杀者杀害的图片。而对巴勒斯坦人而言,一个在加沙被坦克碾过的儿童的照片首要的是一个巴勒斯坦儿童被以色列军队杀害的图片。……所有的照片都有待解释或被它们的解说词篡改。”1997年,著名摄影评论家刘树勇在《权利——关于观念摄影的对话》传达了以下的观点:在今天,一幅摄影作品本身“拍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和无意义了,重要的是“我们说它是什么”。他对一系列名家拍摄的照片进行了“观念性”改写(图1),罗伯特.杜瓦诺的“ 胜利之吻”成了“驻青岛的美国士兵在街头侮辱一位中国少女”、罗伯特.卡帕的“中弹的西班牙士兵”成了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剧照、布列松的“布鲁塞尔”变成了“北京国际时装博览会临时女厕所外的外国人” 、比斯霍夫“吹笛子的小孩”成为“在希望工程帮助下重新入学的儿童”……。也就是当一幅不论是谁拍(你拍我拍谁拍都成)的照片摆在面前时,想在上面加上什么样的“观念”都可以。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观念摄影的做法被很多人指责为“明目张胆的造假行为” 。刘树勇的“造假”我们还可以理解为是以一种“反讽”的方式在进行某种“戏拟”,但是,一个事实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即使是在读图时代,影像的意义仍然被文字所掌控。真实的照片因为配上不符合事实原貌的文字,而变成“假照片”的事件时有发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30 , Processed in 0.12934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