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残存的风景———加拿大摄影家爱德华·博廷斯基

2006-10-13 11:26| 发布者:| 查看:1118| 评论:0|来自:中国摄影报

     4月14日晚,加拿大驻华大使馆为该国摄影师爱德华·博廷斯基在北京举办《摄影家眼中的中国工业景观》作品演示会。博廷斯基在其“中国通”助手方舟的协助下,先后5次来到中国,从南到北用大画幅相机拍摄了中国多家大型工矿企业,作品风格独特。演示会开始前,本报记者受邀独家采访了博廷斯基先生。
     记者(以下简称“记”)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到中国来拍摄工业题材的?
     爱德华·博廷斯基(以下简称“博”):这起源于我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具体起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对工程有兴趣,比如像三峡那样的世界级工程;二是我对废旧电脑的回收和再利用感兴趣,我偶然得知欧美的一些废旧电脑回收后被运往中国后,就想知道中国的情况。
     记:您在中国拍摄了哪些项目和题材?
     博:其实我在中国的拍摄题材,已远远超出三峡工程和电脑回收了。我对中国的能源、煤炭、核工业等一些行业的大型生产设施很感兴趣,力图用我的照片反映中国工业的扩张概念。上海的宝钢、宁波的波导手机厂等我都去拍摄过。我还拍摄了温州最大规模的制鞋厂、广州的民工、上海的城市变迁等题材。
     记:您下一步在中国还有哪些拍摄计划?
     博:就在近几天内,我们将动身去东北拍摄,我对东北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情况很感兴趣,行程已确定。我还热衷于追踪拍摄,以后会对三峡和上海的老城拆迁等进行回访式拍摄。
     记:接下来会不会在中国举办展览?会不会在拍摄方面和中国摄影师一起合作?
     博:我非常愿意和中国摄影师一起合作。我的作品年内将由一家德国出版商用多种文字在全球出版发行,届时在中国也将会有一些配套的展览活动。
     记:您一直在用大画幅相机拍摄么?
     博:11岁时,父亲送给我第一台小型相机,从那时起我开始拍黑白照片。23岁后,我在大学里学会了用4×5和8×10大画幅相机拍摄。
     记:据我所知,这些年来您一直在拍摄工业题材。对这个拍摄题目,您有什么具体目的?
     博:我拍这些照片,主要想通过内容与形式的融合,表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题目非常富有挑战性。
     记:您如何保证自己作品的风格?
     博:作为艺术家,我非常注重真实性,希望用全球性的眼光和形象有趣的画面来表现这个富于挑战性的主题,这样才能在国际上引起关注。工业题材并不是美丽的,但在拍摄时要保证视角有趣,要体现视觉上的冲击力,照片对规模化的表现也是对人与自然交融程度的体现。
     记:我们注意到,您一直把自己称做“艺术家”,为什么不是“摄影师”?
     博:我认为,艺术家和摄影家是有区别的,摄影师多是有了客户和订金才开始自己的工作,艺术家则需要自己解决题材。以我为例,我25年前拍的照片与现在的照片仍是一脉相承的,艺术家要追寻自己的主题和思路。
     记:作为艺术家,您最关注的是什么?
     博:最大的关注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虽然主宰着世界,但却是自然的一部分,我虽然是加拿大的艺术家,但可以利用摄影关注全球化的问题,从而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课题。
     记:您的作品是如何向社会推广的?
     博:我的中国题材作品曾在西方展示过,不少公众对我在上海拍摄的作品内容表示惊叹。北美知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大多收藏有我的作品。除《纽约时报》等部分报刊刊用外,我的作品主要由纽约、华盛顿、伦敦等地的多家商业、公共画廊收藏和代理。

[FS:PAGE]
     相关链接:爱德华·博廷斯基毕业于多伦多瑞尔森科技大学媒体研究专业,曾在矿区和汽车制造厂工作。从那时起,他开始拍摄大型彩照,在作品中探索扩大的工业时代的深刻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很美而且发人深省。
     博廷斯基先生对摄影艺术有着独特的理解,他的作品被全世界的一些公司和私人所收藏,并被加拿大国家画廊、渥太华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著名的公共艺术博物馆收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28 , Processed in 0.08191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