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汪建伟:我因局限而转变

2006-10-26 11:20| 发布者:| 查看:1019| 评论:0


1958年生,四川人,1997年参加德国卡塞尔第十届文献展,是中国内地第一位参加该展览的艺术家。1991年到2005年十四年间,他先后举办了五次个展。

    一间普通的客厅,一家三口端坐在沙发上,一串葡萄,女子慢慢地摘着一串葡萄,将五六颗葡萄摆成一串,然后男子与女子将一颗颗葡萄拿起,送往对方口中,送进坐在中间的孩子口;而在另外的房间中,一对西装革履的男女端着书本在游走……这是前晚,记者在黄桷坪坦克库展出的著名多媒体艺术家汪建伟“异质现场”艺术展上见到的录像情景。 

  展览免费开放 

  在坦克库第一展厅,除了门口的展览画报及简介外,诺大的展厅空空荡荡,最重要的陈设就是电视。据了解,做一场这样的展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有真人参与表演,但汪建伟此次带来的四个作品均为多媒体剧场及装置录像,没有真人参与表演。 

  在展厅的入口处,摆放着大约6台电视机,循环播放着汪建伟的简介、作品等影像,在内侧的两个墙角处的地上,也放着两台电视,播放着汪建伟上世纪90年代的一些作品,中间两个封闭的小屋子内,则用投影播放着《蜘蛛2》、《躲闪》等本期展览的重头作品,而在第一展厅对面的一间展厅内,则用大投影播放着《仪式》,并穿插有简单的真人秀。持续3天而且免费的本次艺术展,今天是最后一天。昨晚,汪建伟还以“多媒体与空间”为题,在川美举办了一次讲座。 

  坦白转型原因 

  汪建伟在多媒体艺术圈内可谓大名鼎鼎,这次来开办展览缘于两年前川美院长罗中立在全国美展上对汪建伟的邀请。1987年从杭州美术学院毕业后,汪建伟成为“伤痕油画”倡导人,他的油画《亲爱的妈妈》作品还获得过国家级大奖,但在1990年之后,他抛弃画架,转向装置、观念摄影、视频等更广泛的艺术领域。“我经历的油画阶段是革命现实主义、神秘主义、抽象主义,最后是放弃架上艺术。”汪建伟表示,自己在刚开始画画的时候,成天是把列宾、苏里柯夫这些画贴在墙上,每天在画上找英雄主义的东西。自己放弃架上绘画,实际上是架上本身不能承担太多东西,如果架上能说明白,就不需要用其它方式说明。当看到当代艺术后,就从以前的局限中走出去了。作品简介《仪式》 

  创作于2000年,作品受到福柯关于文献、知识、话语关联性理论的影响,运用“新历史主义”的方法对三个不同时期“击鼓骂曹”文本演变的历史真实和文本真实进行综合演绎,将多媒体艺术和表演结合。 

  《躲闪》 

  创作于2006年,概念来源于博尔赫斯《想象的动物》,在日常和反常、习惯和想象之间,用一种信任去上演一种潜在的、被唤起的中立状态。 

  《屏风》 

  创作于2000年,以《韩熙载夜宴图》背景为出发点,试图通过史实,以假设和提问来干涉乃至重塑历史。 

  《蜘蛛2》 

  创作于2005年,戏剧性的幻想与真实的日常生活重叠,在客厅、卧室等家庭空间内,看得见的家庭内部之外潜在着心理暗示的另一种存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26 , Processed in 0.20508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