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如何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摄影志趣

2006-11-2 16:36| 发布者:| 查看:876| 评论:0|来自:--成都体育学院刘兵

    进入读图时代的21世纪,以图片为主的新闻报道形式正以一天强于一天的态势充斥着各种媒体,左右着受众的视觉。美国的一些新闻学者研究发现,进入图像文化时代的今天,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的读者有不少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Reader),而是非阅读者(Non—Reader),或者说他们是报纸的“浏览者”(Scanner)。因此,传统媒体的“与时俱进”也应当且必须适应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注重以非写作(Non—Writing)的方式,向受众提供更多非文字(Non—Text)的报道模式。作为培养和造就新闻人才的高校新闻专业,若仍还停留在“重文轻图”的老式教学培养模式上,所培养的“人才”势必难以面对图像文化时代的市场需要和竞争,国家教育部最近指出,高校评估将引入毕业生就业状况,毕业生就业率将作为高校教学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指标。教学与市场挂钩,招生与就业结合,这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就目前我国有的高校新闻摄影教育现状,似乎还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到来的图像时代的要求,对此,不能不引起我们新闻摄影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就笔者所知,有的高校新闻系学生毕业后仅有不到10%的同学对新闻摄影感兴趣,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状。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还是我们的办学单位对新闻信息的图片传播的教学重视力度不够,其认识水平仍停留在文字传播主打天下的时代,因此,在新闻摄影教学的硬件投、课程设置及任课教师的聘请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没有摄影实验室,未上摄影课时学生借不到系上的相机等。这些原因都直接地影响了新闻专业学生摄影志趣的培养和形成。根据笔者多年对新闻摄影教学研究及教学 实践,笔者以为,高校新闻专业要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或大部分学生具有的摄影志趣,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我们的办学思路。

 1.重视新闻摄影教育,加大必要的硬件投入

    摄影图像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和视觉文化,从它诞生起到现在不到200年时间,随着工业技术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它从少数人脚享用的“贵族艺术”到大众家庭普及的“平民文化”,无论是实用摄影还是艺术摄影,它的踪迹已布满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如果我们今天新闻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需要,跟上社会的需要,我们所培养的新闻人才只会“文”不会“图”,将很难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这是我们必须首先从认识上转变的一个观念。

    摄影实验室是大学摄影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设施和手段。学生在进行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多数课程专业都有其技术实践方面的内容,感光化学与光学物理学及电子影像技术的实际接触基本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暗房课程的讲授也应在实验室暗房进行,摄影教育的专业特点即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试验课程便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实验室教学无疑为学生模拟了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营造出一种教学相长、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而目前我们不少院校的新闻系既没有传统的黑白摄影实验室也没有现代化的摄影实验室,所使用的相机还是最简易的全机械式单反相机。落后的硬件设施,对新闻专业学生的摄影志趣培养的作用也必将是滞后和消极的。对于非摄影专业的学生来讲,传统手动对焦相机只能是作一般认识了解,要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他们的摄影志趣,应当更快地让他们进入到摄影现代科技领域,自动对焦相机、数码相机以及现代化的数字暗室应当尽快让他们熟悉、使用,以使他们尽快感受到摄影的魅力和乐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摄影器材的科技含量也不断提高。如果说过去的许多经典新闻摄影作品,仅仅是用一般的照相机拍摄,那么这种历史在今天已经结束了。任何媒体要想快速获得准确有效的新闻摄影图片,没有现代化、高科技含量的摄影器材的帮助,是难以想像的。通过让他们早接触、多接触高科技摄影器材,也是对新闻照片的拍摄与传播须做到一个“快”字的专业要求。加大新闻摄影教学的硬件投入,这是办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走“以己”为主“外聘”为辅之路

    培养和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新闻摄影教师队伍,抓好新闻专业新闻摄影师资队伍建设,走“以己”为主“外聘”为辅之路,是解决当前务高校新闻摄影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有效途径。“以己为主”,是指举办新闻专业的院校,新闻摄影教学课程的系统教学必须由本院的教师担任,这样才更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由于新闻摄影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课外辅导及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摄影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摄影志趣都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从而确保培养目标的教学质量的实现。
外聘摄影教师只宜作为学院新闻摄影教学的补充。由于条件的限制,或者专业教学的需要,可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有关专业人员以讲座形式就某一方面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给学生传授。以达调余补缺、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FS:PAGE]

3.调整课程结构,使“教”更好为“学”服务

    所谓课程结构,它包含有两层含义,即课程的总体结构与课程的本体结构。新闻摄影作为新闻专业学生的必备专业技能,国家教委也明确规定了《新闻摄影》是新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可见摄影在新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新闻摄影课程的内容和学时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安排。由于入校的新闻专业学生未经过摄影加试,对摄影这门课程,大多数学生都必须从基础学起,在基础摄影阶段,应当让同学多练习人像摄影,一张漂亮的纪念照片,被拍的同学喜欢,摄影的同学也立即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在练习中享受到摄影的乐趣。有的院校外聘的“记者”教师,理论给同学讲了一大堆,让这些初识摄影的同学感到枯燥无趣,实际操作时又指导无方,于是学生拿着相机一阵乱拍,以早点完成作业交差,有拍阴井盖的,有拍垃圾桶的,见啥拍啥,冲洗出的照片不说给别人以美的享受,就连自己看了也觉乏味甚至恶心。

    现代 教学论认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识活动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机械式的被动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体育新闻专业的《体育新闻摄影》的摄影课程笔者就以为应当将这门课程分为两部分两学期教学,即第一学期的《大学摄影基础》和第二学期的《新闻摄影》。第一学期的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摄影兴趣的培养。摄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在基础摄影教学中,还应该运用典型视觉的形象———优秀的摄影佳作,向学员介绍作品拍摄的背景,分析作者构思以及拍摄时对多种摄影因素的成功运用,增强学生对图片的审美感受,加深对摄影艺术的理解。除进行“佳作欣赏”外,还可以在校内举办学生作品观摩,校外参观摄影艺术展览,组织订阅摄影期刊等,以宽拓学生的艺术视野。人像摄影、风光摄影这些能快出漂亮照片的拍摄题材既能尽快培养出他们对摄影的兴趣,又能对第二期的专业摄影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新闻教育能否培养出造就出一大批能熟练运用图片传播新闻信息的传媒人才,对我国未来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06 , Processed in 0.46328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