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雏议摄影艺术鉴赏

2006-11-2 16:41| 发布者:| 查看:1012| 评论:0|原作者:姜建华、蔡 林

一.摄影艺术鉴赏的概念、性质和作用
1.摄影艺术鉴赏的概念摄影艺术鉴赏是人们对摄影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一般都从摄影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要受到摄影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要根据自己的立畅观点、社会生活经验、艺术观念和艺术兴趣对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因此,一般来说,持有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对摄影艺术作品有不同的鉴别和要求,还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评价。即使是同一个阶层的人,由于个人的社会生活习惯、经历以及艺术修养、艺术感受能力的不同,在鉴赏上也会出现差异。摄影艺术鉴赏与摄影艺术欣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这两者之间是有比较明确的区别的。鉴赏包含有鉴别和欣赏的意思,而欣赏则并不包含鉴别的意思。例如,有人说他很欣赏达达派摄影艺术,只能说明他对这一摄影艺术流派的充分肯定和赞赏。虽然在欣赏中有时对于某些部分也会有所鉴别,但在总的方面却是采取肯定和赞赏的态度。如果说他要鉴赏一下达达派摄影艺术,其情况则大不相同了。首先它不意味着对这一摄影艺术流派的肯定和赞赏,而是通过对这一摄影艺术流派的主张及其作品所体现的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鉴别之后,才能决定对这一摄影艺术流派的作品是采取充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还是采取分析批判以至完全否定的态度。所以,摄影艺术鉴赏这个概念的内涵要比摄影艺术欣赏的概念更为广泛,在具体的要求上,也要更高一些。
 2.摄影艺术鉴赏的性质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摄影艺术鉴赏是摄影作品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因为任何一种摄影作品,如果仅仅为创作者自己所占有,而不将它公诸于世,那么这种摄影作品的社会作用就无从发挥。因此,没有摄影艺术鉴赏,摄影创作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依据,失去了创作的意义。所以,摄影创作和摄影艺术鉴赏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前者为后者提供对象,后者则是发挥摄影创作社会作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次,摄影艺术鉴赏是人们观赏摄影艺术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是摄影作品本身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激发起观赏者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情感的波涛;另一方面,观赏者又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摄影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时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的艺术形象和思想的内涵。古今中外有许多的优秀摄影艺术作品之所以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不断地激发起观赏者再创造的兴趣,使观赏者每看一次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从而成为人们不断鉴赏的对象。 摄影艺术鉴赏具有某种艺术再创造的性质,而这种再创造是每一个鉴赏者头脑中进行的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认识活动。作为摄影艺术鉴赏对象的摄影作品,它既是摄影家认识生活的成果,也是鉴赏者再认识的对象。不过这种认识活动是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的,那就是观赏者通过对摄影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与鉴赏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地认识摄影作品。这便是摄影艺术鉴赏的基本性质。
3.摄影艺术鉴赏的作用摄影艺术鉴赏的作用是摄影艺术理论和摄影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只从摄影作品具体的鉴赏出发,来谈谈其作用。
1)扩大知识领域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不管他的见识多么广泛,社会生活多么丰富,知识多么全面,也不可能直接观察和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但借助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摄影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个生活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领域。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摄影作品的鉴赏,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异国风情、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地扩大知识的领域。 [FS:PAGE]
2)陶冶情操摄影艺术鉴赏活动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鉴赏者通过对摄影作品的鉴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不同于纯粹抽象的理论教育或某种带有强制性的法纪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就是对人们的思想情操陶冶的过程。
3)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95页)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多看、多分析中外有代表性的优秀摄影作品,是提高摄影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摄影艺术鉴赏中的主客观关系
1.摄影者和鉴赏者共同创造鉴赏中的艺术形象摄影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主要是由摄影家创造的,没有摄影家的创造,鉴赏者就无再创造艺术形象的可能;但是,如果没有鉴赏者的补充、丰富和再创造,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也是残缺、不完整的,艺术形象的许多特性也还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为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具有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具体与一般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但是这个个性、具体和有限都是摄影家在拍摄创作时对自然景物进行选择、提炼的结果,因此在很多的细节上是不可能超过现实对象的细致和逼真的,这些都需要由鉴赏者根据摄影家所拍摄对象的外形特征来加以更为具体化、更为细致的补充了。更主要的是在这些个别、具体、有限的形象中所揭示的一般、共性和无限,也只有通过鉴赏者的想象活动才能认识和把握;同时也只有通过鉴赏者根据自己类似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予以补充和丰富,这些共性、一般性和无限性才能真正地显示出来。摄影作品和鉴赏者是相互依存而不可分离的。
2.摄影作品的制约性与鉴赏的再现性 1)摄影作品对鉴赏的制约性摄影者所摄制的作品制约着鉴赏者的活动,这种制约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摄影作品为鉴赏者提供了可视的艺术形象,但这种形象是客观上的,是鉴赏者想象活动的刺激物和根据,只有这样,鉴赏者的想象活动才可能产生和进行;二是摄影作品的特点决定着鉴赏活动的特点。摄影作品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真实性、思想性和形象性的统一体,是现实客观生活的再现。这一特点决定着鉴赏活动必须通过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思维来进行;三是摄影作品制约着鉴赏者想象活动的方向、范围和性质。摄影作品是摄影者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的要求,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提炼、选择、概括和集中的结果,具有特定的艺术性和思想倾向性。鉴赏者在鉴赏和观赏这些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时,也必然会在摄影者所提供的范围内来进行,也只能在摄影家所拍摄的人物、事件和生活场景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联想活动,并且会在摄影家安排在画面上的趣味中心处吸引鉴赏者的注意力,从而使摄影作品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者的思想情感相交流,使摄影作品的倾向性转化为鉴赏者思想情感的一部分。 2)鉴赏对摄影作品的再现性鉴赏者是通过对所观察的摄影作品想象活动的再创造艺术形象来实现的。
3.摄影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情感与想象摄影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情感与想象是不同的。想象是摄影艺术鉴赏中一种特殊的智力活动,其目的在于反映和再创造摄影家所塑造的可视的艺术形象;情感则不仅仅是对所塑造的可视的艺术形象的反映,而且是摄影作品和鉴赏者之间的主客观关系的反映。鉴赏者的情感态度,既决定于摄影作品的特点,也决定于鉴赏者的思想、情感、兴趣和需要。它不属于思维认识的领域,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体验。但是,在摄影艺术的鉴赏活动中,想象和情感却又是紧密联系的,甚至是不可分离的。在鉴赏活动中情感是被想象所制约的,因为只有通过想象在把握摄影作品艺术形象本质的过程中,欣赏者才能了解它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才能决定对它采取何种情感态度。反过来讲,想象又离不开情感,摄影艺术鉴赏活动中想象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为鉴赏者的热情所驱使。由于热情的驱使可以扩大和促进鉴赏者想象的发展,使它可以出乎意料地发现和创造新的东西。鉴赏活动中想象认识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运动的过程;情感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想象认识的过程。这二者就是这样相互推进、相互影响地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摄影艺术鉴赏的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统一。 [FS:PAGE]
三. 摄影艺术鉴赏中的精神活动过程摄影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审美感知摄影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通过视觉神经的刺激传达给大脑的,所以摄影艺术鉴赏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受。当摄影艺术鉴赏者面对一幅美丽的肖像照片或一幅优美的山水风光照片时,首先被唤起的是视觉印象,引起审美注意而开始鉴赏过程。摄影鉴赏一般将摄影作品从整体结构上分为外层和内层两面,即外部形式结构和内在情感意蕴两个层面。而鉴赏活动初步形成的感觉印象是对外部形式结构的视象感觉:色调是明亮还是黯淡,影调层次是丰富还是较少,明暗反差是强还是弱,表情是宁静还是躁动等等。这些感觉印象的初步形成,是和鉴赏者的视觉感受力的敏锐程度相联系的。摄影艺术鉴赏的审美感知还要受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民族状况、社会的道德、宗教、政治观点等等的影响。
2.审美理知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一般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隐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思想意识、某种政治观点、某种意味等等精神性的内涵,亦即意蕴美。特定的意蕴美透过意象集中体现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作品主题内容。摄影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从而达到艺术上的统一。摄影艺术鉴赏者应对摄影作品深入的探知,以激发一系列的连锁性反应。这也就是从审美感觉跃入审美意象理知的过程,心理活动和精神振奋随即开始新的高潮。在探索摄影作品所呈现的物态化意象的同时,由于理性的参与,而使摄影艺术鉴赏活动推向深化,从而获得对摄影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也只有当鉴赏者的审美理知能达到相应的水平时,才有可能对摄影艺术作品作出正确的鉴赏。带有理性和理知的摄影艺术鉴赏活动所获得的审美经验,比起单纯只停留于摄影审美感觉阶段所获得的审美经验往往要高出很多倍 ,它不只是更加深刻,而且更加强烈,对心灵的感召力和诱发作用更加持久。当然,这一切都是以审美对象,即摄影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动情力为前提的。同时,摄影艺术鉴赏者也必须付之以相应的精神创造劳动。
3.审美心象审美心象是超越感知和理知的审美阶段,在具有整体性的审美鉴赏观照中实现。摄影艺术审美心象的构成,要求摄影艺术鉴赏者借助再创造的想象力、联想力和感情移入,进入艺术的境界之中,才能构成摄影艺术鉴赏者的心境和摄影作品的艺术意象相统一、相复合的心象。这里,作为存在实体的物态化意象也就开始转移,转变为摄影艺术鉴赏者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即和作品意象、艺术总体构成相对应又相矛盾的精神存在,即为心象。审美心象的形成是摄影艺术鉴赏活动进入审美高潮的一个重要标志,审美心象必定还会带有鉴赏者个人的想象色彩、情感色彩、幻觉色彩以至错觉色彩。审美心象是摄影作品接受者再创造产生的精神奇迹。只有当人们的审美感觉力、理解力、想象力等各种能力的运用就象被升华了一样时,它们才能够自由协调,想象力才能在理解力的指引下,遵从理解力又突破理解力,在对摄影艺术的整个观照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和超越。
4.心境共鸣欣赏者仿佛能和摄影艺术作品所提供的审美对象同声息、同忧乐,分享着审美对象的情感,欣赏者的心理状态与对象的“质和谐结构”共同构成,从而进入审美经验的高潮——心境共鸣。心境共鸣是摄影艺术鉴赏活动中的精神活动最后阶段,它包含着先前阶段的复合经验特点,从大体上可以区分出三种要素:一是情绪要素——审美冲动和审美兴奋;二是再创造活动的要素——从审美感知到审美心象,构成一个整体的审美对象;三是接受要素——对业已揭示的“质和谐结构”的知觉,这其中通过“有意味的形式”达到整体的完整形象。凡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摄影作品,一般都具有形式意味的潜能,当鉴赏者的审美注意习惯了敏锐地辨别、体验和认识它的形式,而在这种形式背后隐藏的各种感情价值同它们引起的感情经验相融和起来的时候,它不仅在鉴赏的心中创造了共鸣的环境,唤起了“瞬息生活”的第一种情感反应,同时也唤起了“审美观照”对“质和谐结构”的第二种情感反应。摄影艺术鉴赏活动的整个心理活动、整个过程都贯穿着一种特殊的精神探索,一种再创造艺术的渴求,在心境共鸣的完成阶段里,充满着一种愉快的经验,一种由衰的赞美,一种如狂的欣喜,和各种意向冲击而产生的心灵净化和整个精神的升华。 [FS:PAGE]
作者简介
姜建华成都医学院教育技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员、全国教育技术学会会员。
蔡林原成都军医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全国高校摄影联合理事、全国教育技术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教育摄影学常务理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26 , Processed in 0.18118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