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高校摄影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 摘要:本文将摄影图片视为一种具有不同层次的广谱艺术语言;认为将创作者及其作品归属 图片是提供最直接历史情景的语言。人们为了寻求对某一方面问题的了解或宣传某一理念, 常常搜检泛黄的老照片,从中读取历史的沧桑,说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另一方面, 摄影工作者还可从往昔的图片了解到摄影的发展与脉络,以便把握其未来走向。 领悟是为了发现意蕴和探寻真理而解读图片。理智型或批判型的欣赏者往往独具如此慧眼。 他们不会仅停留在扫描与猎奇的水平上,而更希望能逼近图片语言挥洒者的内心。 研究图片是专业人员或图片痴迷者为了总结创作技巧和内在规律、评定作品价值和意义而进 行的细致分析、反复权衡、比较筛选工作,需要客观的平常心和乐此不疲的耐心。 应该指出的是,这几个层次并不是绝然分开的,它们可能互相转化。比如,拍摄商用图片的 同时,就有可能倾注了领悟,就可能带着研究的目光。 再从对作品的认知水平角度看,解读图片语言可以分为形式识别、语义解读、意味发觉和自 主创造四个层次。形式识别即通过视觉辨认图片的显性形式特征。如作品的清晰度、构图、 色调和用光等直观效果。在这方面,亚当斯就把造型的基本功发挥到极致。语义解读则是通 过思维把握图片所用符号的表层语义。如领会光的强弱、俯仰拍在刻画人物形象的用意。 更进一步的意味发觉是发现和品味作品中的意境,全面把握图片整体,既重视形式又关注内 容。受到作品的感染甚至感动之余,解读者也许会产生创作冲动,臻于自主创造的最高境界。 最后从解读者的审美心态看,解读图片可以分为触动、同情和向往三个层次,而且取决于作 品和欣赏者的审美情趣。有一定表现力的图片,往往能打动欣赏者并使之生发出某种情绪或意 念,此谓之触动。从亚当斯《白杨树》的线条和《沙丘》的纹理,我们能感觉到流动的节奏。 另一方面,摄影是一种很有魅力的语言,摄影史上大多数的摄影大师都是偶然接触“魔盒”而 陷溺其中以至终身不悔的。有所蕴藉图片与有修养的心灵撞击的结果,便产生同情。从帕特里 夏·麦克唐纳的《融化的冰》、《镶边的河和老松树》,我们感受到山川大地博大的胸怀和奔 张的筋脉!至于让人产生心向往之的图片,是其震撼力和解读者的共鸣营造了这种强烈的情感 。人有喜怒哀乐,图片中的人与物不是平面图像,是摄影家心里的人与物与解读者心中人与物 形象的活生生重叠、再生。面对吴渝生的“昆仑山系列,读过毛泽东《念奴娇·昆仑》和《沁 园春·雪》的的人必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心里口里惟有一个好字!总之,摄影是一种视觉艺术 ,有它的形象元素,有它的节奏与起伏,再加上协调的动静、浓淡适宜的影调,即可造就清晰。 明快的图片语言如果摄影家还有“以大观小”的意境,就能将使自己感动的图片语言,让解读 者再回肠荡气一番。在这之间,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作品与读者。也正因此,摄影是门活力无限 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顾铮,观念摄影与中国的摄影[J]中国摄影,2001,7:20-21 [2]徐沛、周丹,图片故事的流行要素分析[J.2001,8:44-45] [3]桂小径,论摄影与现代绘画[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4(2:123-127) [4]约韩·伯杰,礼觉艺术鉴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注:本文发表在《全国高校摄影教育论文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7-310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17 , Processed in 0.06863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