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风光摄影和纪实摄影谁占摄影主流,似乎成为了衡量摄影观念是否进步发展的标准,这全面吗?我国风光摄影“热”有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社会客观原因,当前中国风光摄影实践其实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传承的过程,这其中有许多中国摄影文化走向世界,以及创造有中国特色摄影文化的机遇。 关键词:风光摄影、中西方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在目前我国摄影界有两种似乎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许多“新秀”追求摄影的社会纪实真谛,倡导着摄影要睁开“观看”社会的眼睛,用胶片记录“阳光下的凝重”;另一方面有可观的“大家”们借助现代摄影技术的成果,跋山涉水,熟练地操作着美术创作的“宝典”,鼓操起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风光摄影热潮,创作出了中国摄影界前所未有的一批风光摄影精品。 许多摄影评论家也时常以这两种观点态度,来衡量中国摄影观念是否发展进步。 这两种现象是矛盾的吗?追求中国摄影要睁开“观看”社会的眼睛,怎样才能成为当今中国现实发展大背景下的摄影主目光呢?形成风光摄影热潮深刻而客观的原因在哪里?我们如何看待这两种现象的文化背景?当前中国风光摄影能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吗?或能为世界范围内的摄影文化或摄影艺术留下什么? 这就提出了要对当前中国风光摄影与东西方文化的传承分析问题。 二、从中外摄影史上看风光摄影 1、国外——风光摄影从未成为摄影的主流,摄影大家少有以风光摄影为主,似乎所谓风光摄影更多体现摄影者在拍摄技术上对自然的把握,或对摄影者个性的表现。 从西方摄影的传统看,占据摄影主流更多地是“纪录”社会的内容,摄影者无不体现西方文化理性和审美意识:凸现现时生活中的人性;强调世俗生活的矛盾;表现手法直率写实和个性。所以,摄影更多地“观看”社会和生活,揭示现实的矛盾和荒谬。 从西方美术传统和发展的轨迹中可看出,风光摄影所谓透视、构图及色彩运用等法则几乎就是步美术创作的后尘,西方摄影传统不把风光摄影作为摄影主流是与其文化背景相通的。 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其摄影成果无不浸透着领引摄影文化发展的合理因素(如在广告等视觉设计中的应用),或者说他们的摄影实践更全面地阐述了摄影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也更有效地表现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含义。 所以,所谓风光摄影没有占据西方摄影主流,乃是文化背景对摄影功能认识的操作的结果。 2、国内——将传统文化习性移植到风光摄影中,在摄影界扮演重要角色,拍摄风光成为许多“有身份”的摄影者的主要创作形式。 从我国摄影历史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以及特殊的社会历史进程,摄影相对国画等来说又是个“泊来品”,社会对摄影的应用和看法似乎更多地是应该“高尚”地表现我们传统的审美观。同时,我国传统的美术创作法则与西方美术创作法则迥然,具有写实特性的摄影,可以创作出不同于中国传统美术审美感受的视觉作品,于是,最有条件使用照相机的那批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士,向社会传播摄影风光作品,并形成了一定的权威,造成风光摄影对民众的影响。 所以,“诗言志”般的摄影创作盛行,其突出表现就是像绘画般地“营造”真实生活,其典型实践就是风光摄影。 三、目前中国风光摄影热的简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表现我国西部自然风光为主的风光摄影,掀起了我国前所未有的风光摄影创作热潮,其成果也是极其显赫的,至今这股热潮似乎还未退却。 1、传统文化的根基 传统文化习惯、文学、绘画等影响。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看: 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中国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倾向于人是自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反映在审美意识上是审美主体投入审美客体,客体融于主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中国古代艺术主要表现对象是山水。 中国造型艺术更多的讲哲学。儒、道、佛三家的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影响着艺术家的生命历程和艺术历程,也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写实还是写意。尊儒者追求入世,重写实;而坎坷之士则信佛老,超脱尘世,艺术创造时不求形似求神似,追求抽象意蕴。“文人画”的特点就是写意。中国画家突破了焦点透视和固定光源的明暗造型法的束缚,创造了散点透视法和线描塑造形象的方法。作画时大胆取舍,保留最能表现物我精神气质的形象特征。画面上留有大块空白,形成了绝妙的空灵感,给了观赏者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这些传统对于中国风光摄影创作影响很大。 [FS:PAGE] 中国古代的表现艺术较发达,诗言志,词缘情,绘画推崇‘橡外之意”。诗人、画家在大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触景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艺术创造中,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唐代王昌龄提出意境的概念,而近代的王国维大力标举意境,成为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统一。意境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它是艺术家高尚人格襟抱的体现,也是抒情类艺术作品审美的最高境界。意境同样存在于中国风光摄影作品之中。 2、摄影器材前所未有的应用 随着以120和4×5、8×10等大中片幅相机的使用面扩大,以及影像材料技术的突飞猛进,可以说许多前所未有的风光摄影作品逐步展现在中国大批普通读者面前。这种大片幅的影像魅力在中国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其影像特有的震撼力感染了大批“文化人”,唤起了一批有一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摄影大家,推波助澜般地投身到风光摄影实践中去,用他们的风光摄影成果和显赫地位迅速占领了中国摄影界的主流位置。大中片幅相机也成为检验摄影档次的标准。 3、现今中国社会消费的需要 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视觉文化消费、各行各业的读图需求也发展起来,同时,旅游休闲活动成为时尚。所以,直观的、最易令人感到视觉享受的风光摄影成为最叫座的服务员,被大家支配着,给各行各业带来价值。有如此的喝彩声,众多摄影者们没有理由不去拍一下风光。于是,众人“拾材”风光摄影就“火焰”高。 四、从当前中国风光摄影的发展看中西方文化交融 任何抛开现实状况,生硬套用各种概念的理论分析,是毫无意义意义的。当今我国风光摄影的热潮,既没有踏寻以往中国传统风光摄影的旧辙,也没有迎合西方标榜的楷模。当前中国风光摄影更多地似乎在探寻,在积累,在表现,在开创,许多作品已不能简单用传统的东方或西方文化理念来评价,它们的文化氛围特性是溶合。 不要轻看当前中国风光摄影热潮。风光摄影在西方摄影中没有占主要位置,但中国神奇的自然风光,却使中国摄影家激动不已。所以,我们从中国风光摄影热的铁定现实面前,更可以追寻东西方文化交融行踪,听到中国风光摄影抢占摄影文化园地的脚步声(能否抢占成功是另一码事)。这种热潮有没有与时俱进的味道呢? 因此,我们在这里用已有的东西方文化条条框框,分析有点不可思议的风光摄影热潮;用文化这个放大镜寻找所闻“高雅”的理论含义,是很有意义的。 1、西方摄影理念在风光摄影中应用 借鉴西方摄影理念(或说西方文化某些观念),是操纵摄影这个“泊来品”所不可少的。 西方艺术强调以人为表现主题,强调再现、求真,吸收科学成就来塑造酷似真实的艺术形象,其古典艺术理论中最经典是“摹仿说”。摹仿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摹拟、仿制。摹仿说后来发展成典型理论。巴尔扎克认为:“典型是类的样本”。别林斯基在论述典型化时,提出了“熟悉的陌生人”的命题。恩格斯关于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关系的重要论述,对典型理论作出贡献。 西方摄影家构图充满画幅,单点透视,用光影塑造立体的形象,讲求质感、形状、色彩,这些既我国目前风光摄影所实践的内容,也是需要在理论范畴中要明确的内容。 同时,在风光摄影中容纳批判精神、矛盾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理念、强烈的个人体验表达以及人性的神圣思想等,这些西方哲学的思想范畴,可以提升或者说改变风光摄影的理性结构,冲破传统绘画的造型构图模式,将风光摄影的“好看”演变成“有意思”。 2、东方人文思想在风光摄影中的体现 正如前面所阐述的那样:追求“天人合一”和抽象意蕴,强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所以,天人合一、中庸、神似、形式外的意境等东方传统文化思想,仍是我们风光摄影审美的基调,这其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心灵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解脱(李元语)。刘半农认为,作品中的意境不是摄影技术、技巧所能限定的,它远比摄影技术、技巧重要得多。 [FS:PAGE] 显然,风光摄影与中国绘画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渗透、沟合,不仅创造更多的艺术形式与风格,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同时相互间的吸收、补充、交融,对强化艺术的表现力、丰富形式结构的多样化、扩大表现领域与画面容量、提高作品的艺术深度以及拓宽人们的审美观照与审美积淀,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应用摄影语言使风光摄影套路推陈出新 摄影纪实特性的发挥,成为很多摄影家睁开“观看”社会眼睛的鲜明旗帜,也是严谨风光摄影家背绘画大道而驰的分水岭,其核心手段就是摄影语言的应用。西方摄影发展的历史说明,摄影的发展就是以摄影语言的发展为前提的,倍受关注的风光摄影如果在“披上理性的外衣”基础上,又有摄影语言的推陈出新,那么不就“发展”了吗?当前中国一批能脱颖而出的风光摄影大家,其实就是这么干的。 当代艺术的进程事实告诉我们,当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风格被人们长期欣赏而感到乏味的时候,往往需要多样化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与之相适应,因而艺术便不断进行创新或抛开程式化的技术规范和固有的审美模式,或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作为一种补充、更新,从而建构起新的样式和新的审美视象,以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要。尤其是在艺术观念与审美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横向渗秀、吸收,越来越成为创新的一种途径,这是不争的事实。如风光摄影吸纳、融化了现代绘画新空间组合方式与透视关系,将新有的结构、变调的色彩,就会增强作品的形式感,加深画面的艺术底蕴,构成一种强劲的艺术张力。 4、民族的就会成为世界的 从事实和上面的分析看,中国的风光摄影注定回避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承和溶合问题,风光摄影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最矛盾的地方。这也是中国的风光摄影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中国风光摄影很有“中国化摄影”的味儿,那么它也可能会成为世界的,起码在目前的风光摄影热潮中可以感受到这种可能。这也是我们探讨中国摄影如何与时俱进的一个切入点。 所谓文化的溶合和传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平等的过程,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起码在世界现代史中是不平等的,西方文化的独揽局面也不是一时形成的,中国风光摄影的文化根基也无不烙有这种印迹。在当今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全面复兴和倡导与时俱进精神的大前提下,我们对待风光摄影的摄影文化的建设,既不能盲从迎合所谓西方文化的标准,更不要固步自封地用传统的眼观来演变,而要在当今世界先进摄影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去创造。 正如有人分析中西方文化交融时指出:全球资本与全球最大的人口相结合迸发的生产力,全球最大的城市化运动制造的消费,全球最大的因特网用户产生的信息,全球最大的留学潮和移民潮将方块字和中式小炒带向全球各个角落……这些都将是人类史上的大事件,改变中国只有中国人自己。而中国改变世界当然要变,因为中国人构成全体不可分割的1/4。一贯善于融合他人的中华文明,不用担心被人吃掉,通过消化和吸收他人文明,中国文化群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群的领导者和推动者,而不是像历史上的几度文明一样,成为博物馆和教科书的一个章节。 中国风光摄影的发展但愿也能如此。 参考文献:《中国摄影史1840-1937》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年8月 李元《瞬间通思》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9月版 刘半农《半农谈影》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鲍昆《美丽风光》《大众摄影》2002年第6期 孔新苗等《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31 , Processed in 0.16216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