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来的风景——翟东风访谈

2006-11-16 10:30| 发布者:| 查看:1156| 评论:0

  前言:多年以前,拍摄长城曾令翟东风在摄影界声名鹊起。如今,作为一名以摄影为谋生手段的职业摄影师,翟东风已经走出了”长城”,常年奔波于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以图片摄影服务于多家媒体和机构。其间,许多经验和教训很值得我们借鉴,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翟东风,请他谈谈他的风光摄影器材观。
    记者:很多时候你的名字都是和拍摄长城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拍摄长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翟: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是我拍摄长城最多的年份.当时的拍摄条件非常艰苦,通常是乘坐长途汽车.一段一段地看,边走边拍。每次的拍摄周期较长,也相对悠闲一些,不像现在这样匆忙,所以拍摄心态很平和。多少年来我一直认为.拍好风光,人的心态十分重要,不可以太急功近利,当独自一人面对大自然时,你才有机会沉静下来,令自己融合在其中,才能非常冷静地观察景物,认真地思考问题。自己现存的很多出色的图片,都是在那个阶段独立创作完成的,与当前奉行的扎堆的拍摄方式完全不同。我认为摄影创作,就应该提倡张扬个性,它不同于电影.电影可以集体创作,。需要许多人的协作.靠个人之力是无法完成的:但说到摄影创作.我主张还是应该个人独立思考、创作。
    当外出创作时,我不主张那种看到景物下车就拍的”创作”方式,有时坐在车上看到了一个理想的拍摄点,大家都会马上喊停车,然后下车就拍。其实这个时候,因为观察角度的变化,这已经不是刚才看到的景色了。还有一点,我们坐在车上的观察角度和在地面的观察角度差异比较大,而且因为视觉暂留现象的存在.流动的景物和静止景物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如果不加以比较,随意拍摄下来,结果经常会令人失望。印象里,我发表的作品中,鲜有这种记录式的图片。
    每次到了预定的拍摄地点,通常我都不会马上拍片,要先在附近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环境,思考如何把握这样的场景,然后再去拍摄。面对壮美、瑰丽的景色,我们是否应该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相同的拍摄点,用不同焦距的镜头观察、拍摄,其效果可能会完全不同。不要盲目地
相信我们看到的景色就是最美的风光,那样可能会错过很多意想不到的景色。同样,我也不赞成那种站在一个拍摄点上死守的做法,只靠改变镜头的焦距来压缩或者扩展视角的拍摄方式,曼妙、婀娜的景色要靠摄影师的头脑和眼睛去寻找、发现。观察得越仔细,就越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同样是行走,不观察就是悠游,观察了就是发现之旅,区别甚微,不过失之毫厘.却会谬之千里。
    所以拍好风光一定要学会”走”,我认为风景是走出来的。俗话讲:一步一景,步移景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使是到了某个理想的拍摄点,
我也要给自己提出若干问题.我拍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拍它,我将如何表现它,多给自己提一点问题.拍出来的图片就可能跟前人拍摄的有所不
同。很多人在拍摄中.强调应变和快速反应能力。但我个人以为.如果我们希望赋予图片某些细腻的情感或者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就
不宜采用那种不加思考”看到就拍”的简单方式,否则我们很难感悟到被摄景物的精髓所在。


    记者:你现在使用什么样的摄影器材工作,是已经数字化了,还在仍然在使用胶片拍摄?
    翟:目前,我几乎还是百分之百地使用胶片,我觉得这是一个习惯问题,即使客户要求我使用数字相机,我也会尽量说服客户使用胶片,说白了,我没有高端的数字相机。曾有客户要求我用数字相机为他拍摄,我说我没有办法用数字相机,如果你坚持要我拍,我只能用胶片;如果你一定
坚持要数字影像的话,我可以介绍一位用数字相机的朋友来为你拍。虽然我损失了一次拍摄机会,但是我照顾了朋友:另一方面,我也在考虑为了[FS:PAGE]
一组照片去置办一套自己并不熟悉的器材是否划算?我手中的传统相机系统很完善,一时半会儿还难以割舍,如果全换成数字设备的话,损失也太
大了。我知道很多商业广告类摄影师已经全部数字化了.但我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摄影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收回投资成本,所以必须要考虑投入
与产出的问题。
    记者:你目前不用数字相机还有别的理由吗?
    翟:有.我见到很多使用数字相机的摄影师,不论是在车上,还是在旅途,随时随地的”咔嚓咔嚓”,我觉得这种不假思索的拍摄方法不甚严谨。摄影师也好,爱好者也罢,包括我认识的一些著名摄影师似乎都是在荒废自己,我想他们拍胶片时决不会这样,难道数字就不需要严谨吗?三
年前,我曾经在马来西亚就数字相机的问题与当地的摄影师交流,一位为美联社工作的摄影师谈到数字摄影颇为感慨,他也是曾为美国《国家地理》供稿的报道摄影师。他从数字相机面市以来就开始使用,当时已经用了六年了。我问他:”你用数字相机六年了,我想听你一句心里话.这期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他说.“数字相机的优势不言而喻.但这六年以来我始终感觉自己在走下坡路,拍的越多自信心反而越少了。我用胶片为《国家地理》拍摄时,曾经是很有自信心的……”
    关于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我拍了很多年胶片,知道在按快门的那一瞬间.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用数字相机则是只要把影像拍下来,把所需的数据采集回来就可以了,以后就靠后期不停的调整了,缺少了拍摄胶片时,对瞬间影像的那种强有力地把握。这也是我目前为什么暂时还不用数字相机拍摄的主要原因之一。
    记者:你对器材在摄影中所起的作用是怎么看的,你又是如何来控制这些的呢?
    翟:我在最初走上摄影之路的时候.与许多发烧友的心态一样,那就是拍不出好照片时,就先从器材方面找毛病,于是不断地调整器材,相机
的片幅、规格越换越大,镜头规格也是五花八门.反正就是不断的补充自己的器材库。从最初的美能达系列到宾得系列,再到后来流行的尼康系
列。
    走上了职业摄影师的道路,我为自己购置了一套哈苏503CXi,配了五支原厂镜头;我甚至还有一台哈苏迷们梦寐以求的Biogon 38mmf/4.5镜头的哈苏903SWC;我还有一套林哈夫4 x 5相机,一台仙娜4 x 5单轨机。但是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倒是那套已经落伍的135尼康相机,纯手动机械相机FM2.小巧快速的沥00,其它相机一年中有大半时间被束之高阁。
    如今.我的观点是:”器材只要实用就可以了,其它不足可以靠摄影师自身的经验和技术来弥补”。比如现在很多人推崇大口径的变焦镜头,非
f/2.8不可。但我不用,原因有二,第一它很贵;第二它的重量要比我现在的镜头重一倍,体积还那么大.这都是我不用这类镜头的原因。而我现在常用的AFl8~35mm f/3.5—4.5DZoom—Nikkor这支最普及的镜头,是我买的二手镜头。如果我能用这支普通小巧的镜头完成任务.何必要多花
那么多钱去追求昂贵的镜头呢1我当然知道镜头品质之间的优劣.但这对于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我希望在拍摄过程中更多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经验、观察力甚至感觉,来弥补器材的不足,使它能够符合我的摄影需要。拍摄时,如果你知道用什么方式来控制好影像,远比用沉重的镜头和大量的胶片狂轰滥炸有效得多;外出旅行,摄影包里装满各种不同规格的镜头,不一定比只使用两三支熟悉的镜头拍摄的效果更好。背负着沉重但又使用率不高的器材出门其本身的意义已经和摄影相去甚远了.那好像是在健身。
    现在,我出门喜欢轻装,这样能够允许我到处走一走,有时候天气不理想.或者拍摄地点不太合适,我就多看一看,多想一想,拍摄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那之前的积累则是这所谓“一瞬间”的基础。我认为:就风光摄影而言,更应推崇”厚积薄发”。[FS:PAGE]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3 01:26 , Processed in 0.01819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