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谁动了景点摄影师的奶酪?

2006-11-20 09:53| 发布者:| 查看:918| 评论:0|原作者:伍 笑

  他们曾活跃在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他们曾为同时代的人们留下过许多纯真质朴的影像;年纪在50岁上下的人们,相册里大都可找出他们的“作品”;虽然他们在世纪之交遭遇强大冲击,辉煌不再,但仍有一部分人坚守在各处名胜古迹和旅游区,提供拍照服务。他们就是最早进入市场的摄影人之一——景点摄影师。
  一直以来,对于中国老百姓尤其是身处边远或偏僻地域者来说,进城在知名景点为自己留下一张“到此一游”的纪念照,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正是活跃在景点上的专业或业余摄影师们成全了多少国人“美梦”。不过时过境迁,随着相机的普及和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景点摄影从业者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记者前段时间对北京各个景点的摄影师生存状况做了粗略调查。
排队的换位
  景点摄影师是时代的产物,在影像已成为普通民众必备记录手段的情况下,靠练摊儿为别人“照相”的手艺活儿吃饭,处境自然艰难。按说北京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公开开放的景点达200多个(其中公园67个),但曾在这些景点中十分活跃的摄影队伍如今总共不过千余人。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景点摄影师多数文化水准偏低。他们认为,受专业教育多少对生存没多少实际意义。恰恰由于这种观点,导致了景点摄影师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面对变幻的市场后劲不足,无法主动寻求新的突破。
  天安门广场是游人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在为数不多的摄影摊位中,有一对来自河南的杨姓父子。父亲老杨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天安门广场给人拍留影照片,儿子小杨则于1990年初中毕业后随父亲一同打理生意,他们就深切地感受到市场的变化。老杨告诉记者,十几年前天安门广场上的摄影点虽不下四五十个,但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游人们为了一幅写有“北京·天安门留念”字样的照片却甘愿排队耐心等候。如今广场还是那个广场,搞摄影的师傅却越来越少,而装备齐全的游人越来越多。当问及儿子小杨最初选择这一行业的原因时,他的回答是:“因为父亲就是从事这一行业的,收入一直不错,所以我毕业后并未多想,理所当然地就跟着父亲一起干了。可是没想到时代变化得这么快,我们的生意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出现下降,尤其是近几年,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手艺的失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拍照的审美趣味也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留念照片了。正如传统的照相馆要被现代的影楼取代一样,“练摊”的照相师也面临着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压力,曾作为“手艺活儿”的摄影成了人们记录的工具。不能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面对市场景点摄影师自然会力不从心。因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大多景点摄影师的拍摄手法简单,构图单一,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另外,对待顾客的单一方式也多年未转变,单凭简单的热情来主动寻找客源,反而会让不少顾客不知所以然地望而却步。 
  除盲目地拉客外,景点摄影师面对竞争也使出了压价甚至宰客等“手段”。记者亲眼看到,在北海公园一个游人聚集的地方,两家相距不到100米的照相摊位,一对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妇女为了争夺客人相互压价,最后,其中一家以10元钱给客人着古装拍合影并塑封照片的价钱得到了生意。像这样相互排挤在从业者中也多有发生。
被动的努力
  记者曾在街头做过一次随机调查,发现至少70%的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个性化的拍摄方式,希望拥有照相机和DV、高像素的可拍照手机等拍摄工具。
  景山公园的林师傅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现在的游客根本不需要我们了。他们的摄影器材比我们还先进。有一次,我看到五六个穿藏袍的游客,以为机会来了,跑过去跟他们打招呼,其中一位青年牧民很有礼貌地拒绝了我,并拿出一个便携数码相机开始为同伴拍照,使我当时非常尴尬。”
  看来,在市场竞争中,景点摄影师基本处于被动,他们也在为改变现状做不懈的努力,但短时期内估计难有明显改观。景点摄影师的出路在哪里,这个课题既需要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来回答,也需要摄影和服务行业共同来关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45 , Processed in 0.16127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