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初学摄影者的忠告 ——文卓摄影漫谈之三
前面我们花了大量的篇幅谈论摄影创作的思想性问题,就是期望初学者不要误入歧途。开始学的时候就要立意高远,学真功夫,而不要学花架子。摄影的技术性越来越简单,很多功夫都让科学家、工程师们完成了,只要掌握曝光准确、焦点实、质感好(机子、镜头好、像素高,这是工程师的事情),艺术性也越来越套路化,可学的内容就是那么多。集中学习让人辅导一个星期就可以全部拿下来,再练习一个月你就可以拍出摄影名家一样的作品。讲白了,摄影就这么点东西,然后,就需要你拼命地烧钱,因为相机和材料生产厂家给名家广告费(赞助器材,评奖当评委等)向摄影爱好者推销产品。买了贵的设备以后,需要你天南地北地去跑,把你口袋的钱全部掏空,最后,你的作品还是比不上别人,因为你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这些没有文化的大佬手中。就算是这样的作品得了大奖,这么多届了,你能记得那哪一张片子让你记忆深刻的,除了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姑娘之外,我是想不起。空洞无物,没有内涵,引不起你深刻的反思和心灵震撼,跟着这样的僵化套路学下去,大家全玩完。 思想性是摄影的灵魂,这应该是摄影艺术的真谛。 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我奉劝你,在你准备按下快门之前要问问自己,我看见了我想要表现的题材吗?换句话说,有没有创作激情。其次,此刻我想起了什么,我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是什么,我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然后才是我将怎样表现我的思想,这才涉及到方法和手段问题。最后问自己一句,别人看了会有同感吗?能够打动人吗?哪怕是做小品练习,都要有想法。譬如拍一个果子,我应该表现这个果子的哪一个特点?颜色?味道?是早晨光线下的?带有露水的?有昆虫想吃的(隐喻绿色环保)?我都有想吃一吃的感觉,等等。你自己都没有想法的拍摄对象,你千万不要拍,拍了也是垃圾。 前几年当我还在用胶片的时候,我安排了几位广告摄影界的朋友出去拍片,虽然我提前忠告自己不要盲目地拍,一定要想清楚拍什么?怎样拍最好等等问题以后再拍,结果一个上午,我按了十次快门,吃饭的时候我问他们照了多少?结果,都比我少,最少的一个说只按了两次快门。这就是差距。 对于初学者来说,特别是采用数码相机以后,多拍还是有益的,但是,还得要多想,拍前要想,我这一张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角度?用光?曝光指数的变化?等等总得有不同(美国摄影学院教材中有一项练习,一卷胶卷拍一个鸡蛋,要求张张不同)。这样拍完以后,在电脑上一看,差别就出来了,把感觉好的挑出来,好好总结经验,把不好的也要研究一下,不好在什么地方,下次不要再犯这种错误。 学习好的作品永远不吃亏。初学者可以把所掌握的摄影知识、理论、方法运用起来,在欣赏别人作品的时候,研究别人想表达什么?是怎样表达的?用了哪些艺术表现形式?我可以学习借鉴哪些有用的方法?多听听别人的经验之谈。摄影基本知识并不高深,是眼见功夫,自己完全可以自学得来。我就没有参加过什么培训班,也没有认真啃读过一本完整的摄影教科书,书上得来终觉浅,还是得自己多思。 学习摄影一定要有愿景,就是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摄影师?题材以什么为主?个人风格怎么形成等等。拍一张照片也是如此,我想把这张片子拍成什么样子的,在按快门之前脑子里都要形成想法,这样才能够检验片子理不理想,到不到位,如何改进。否则胡乱拍一通,也不知道自己拍的什么,事后也无从比较检验效果,就更谈不上什么进步。为什么有的人进步很快,而有的人拍了多少年都没有什么进步,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摄影太容易了,按下快门根本就不用费什么劲,不象画画,要一笔一笔慢慢地画,画失败就前功尽弃。所以,学摄影也要学习画家的精神,要精益求精,没有把握就不要按快门。只有这样逼使自己勤思妙想,才能不断地学习进步。 [FS:PAGE] 学习别人的好作品,也要有想法,就是这幅作品如果让我来拍,我会拍成什么样子的?主题、主体我将如何把握?光影构图怎样会更好?别人是一个什么风格的,我将拍成什么风格的。按照摄影技术、艺术、思想方面的一般评价标准,这幅作品做到了哪些?哪些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不同的摄影师拍摄同一个题材,他们各自的风格有哪些差别,等等,只有这样勤于思维训练,在遵从一般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并以此作为自己创作的准绳和对他人作品的评品标准。这是学习摄影的必修课,否则,没有标准,你就无从进步。 最后,我重申一点,学习摄影与学习其他方面的技能一样,悟性,领悟能力非常重要,思想性、感觉、感情、艺术表达的气氛很多方面都是不可言传的,需要用心去体会,要会做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学好摄影,一定要将摄影的理念、标准要求变成自己的一种下意识,或者说是潜意识,再或者说是习惯,这样的话,你就不用每拍一张照片之前构想那么多,只需抓住主要的东西,尤其在拍摄变化很快的对象的时候。禅宗的三种境界,引用到摄影上来,第一种见山是山,说的是还没有入门的人是如何看拍摄对象的;第二种境界,见山不是山,说的是入门以后的摄影眼光看拍摄对象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的景物已经不是景物本身的概念,而是点线面色块等方面的平面几何构成,看到的是意象当中某种类比的东西,寄托了摄影者某种感觉、感情、思想等意识形态的东西,等等;第三种境界,见山还是山,说的是摄影者已经实现了下意识、习惯、潜意识,人、机、景物已经融为一体,禅宗说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道教中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这种第三种境界。到了这种境界,就意味着进入了摄影的自由王国。 所附图为文卓老师在新摄影上的非洲人像系列作品之一,名为《年轻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