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田先生,你的散文我读的第一篇是《阅读墓地》,你多次去欧洲,你对友人说最吸引你的三个去处是:音乐会、博物馆、墓地,我对墓地的特殊感受使我对你的这篇大作先睹为快,我小时与小伙伴们做游戏的地方多是墓地上的草地,无数夏夜也是在星空下的墓地上躺着听大人们讲那神鬼故事,而近些年我多次去福田公墓去看我的导师程先生,感受了是奇妙,那里哪是墓地啊,是赞美与诗意的花园!活着的人们那么烦扰、困顿,而故去的人却在享受无边的安宁与真诚的思念,我都想建议中小学校或家长们多带孩子们去这样的墓园,去写作文记日记抄碑上纪念文字,只有在墓地上人们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况味、真昧,可惜的是中国的墓文化都被帝王陵寝给覆盖了,人们都去看什么十三陵、清东、西陵,甚至苏小小墓,有多少人去阅读平民墓园? 您能从宗教文化层面给我们谈谈墓园文化的精神价值么? 答:一个民族的墓园文化,其实是这个民族整体文化的折射,因为死亡,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我在你提到的这篇文章里,就提到了这样的观点。所以,一个在生活里崇尚自由、主张平等、爱好艺术的民族,他的墓园文化也一定充满着自由与平等的气息、充满着艺术的追求,而一个专制和竭力抹杀个性的民族,也一定在自己的墓园文化中反映出来。你到八宝山公墓一看,触目都是一模一样的水泥墓碑,这就像极了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千篇一律”的社会生活。其实,西方人的阵亡将士公墓,也都是一模一样的墓碑,因为军队,就是一个讲求一致、抹杀个性的团体。我的那篇散文《凡高墓前》你看了没有?那也是写我在西方墓地里的感受的。 听说目前中国某些地方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又在修坟的事上攀比斗富,也是典型的农民意识和“穷人乍富”的表现。西方人修坟,是为了留住那份记忆;中国人修坟,是为了保佑自己、荫庇子孙。过于功利地对待“死亡”,也是中国墓园文化乏善可陈的重要原因。至于你提到的皇陵,在社会意义上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如果仅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则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比如南朝墓前的辟邪,就沉着雄奇,博大宏阔,那毕竟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杰作。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7 07:32 , Processed in 0.01793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