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于去年请朋友从英国带回当地一天的各种报纸,发现上面的照片与国内报纸上的照片在运用上有些不同:一、报纸上的照片基本上以单幅为主,很少有所谓的组照或拼图照片,但单幅照片的使用给出了足够大的尺寸和位置。二、单幅图片有足够的信息量和丰富的表达语言。三、平时我们称为“配图”的照片也都拍得相当精彩,绝没有和事件性新闻照片老大老二般的对比。 新闻摄影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工作,摄影记者长年累月训练的是用图片语言来表现新闻事件。再大的新闻,摄影记者用一幅生动的现场照片,把所有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感受全都说完,正是“一图胜千言”的魅力所在。若是一堆“有照为证”式的现场记录照片,我想手拿数码相机的文字记者更能胜任,正所谓让文字记者实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那还要专业摄影记者干嘛? 本文抛开摄影记者个人的素质、水平不说,从新闻摄影的外部环境试析如下: 一、专业图片编辑的缺位,长年制约新闻摄影事业发展 不是说各报社没有图片编辑,而是缺少专业性的图片编辑。这份工作在许多报社是被版面编辑或值班老总代劳的。老总们说起对摄影工作重视时总会如数家珍,给摄影记者添置多少万元的设备,给摄影部增加了多少个图片专版,但往往最简单的选定照片却全凭老总个人喜好,而不能长期坚持听听专家(专业图片编辑,图片总监)的意见。老总们用照片时知道图片要做大、做美,却往往忽略图片的新闻性、视觉性。每逢节假日,稿源不足之时,老总们总会用照片来凑,搞个欢乐祥和的图片版,而没有认真研究把握每一幅照片的新闻性。他们抓摄影工作的手法还是粗放型的,而不是专业型。 有的报社虽设了专职图片编辑,但编辑本身却缺少专业性,这一岗位往往成为文字记者或年龄大的摄影记者退休前的“待遇”。每天的工作也只是收收照片,递递稿子而已,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方面,中青报是一个特例。记得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中青报派出了两名摄影记者去现场采访,回来用稿时,一版刊用的却是花大价钱从法新社购来的精彩的单幅照片。他们没有像一些报社那样用自家记者几张庸片去拼凑。能用这样专业的水准去选用别人的精品,其实这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也是对报社发行工作最有力的支持。这和中青报多年坚持图片编辑制度,老总们尊重专家意见是分不开的。 一个专业的图片编辑,可以说是摄影记者的“严父慈母”。一方面对记者的稿子严格把关,长期坚持客观公正的用稿标准,这样才有利于摄影记者业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图片编辑还要像慈母一样关心、培养摄影记者,帮助他们收集新闻线索,做策划选题,培养他们快速反应的新闻敏感和一流的技术水平。发稿会上他们会为摄影记者争上稿率、争位置、争话语权。 二、以量为主的考核体系造成摄影记者只求量不求质 把见报的照片按不同等级打分是目前多数报社对摄影记者采取的考核办法,应该说做到了按质论价,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但考核中各档次分值拉不开距离,这就让许多记者采取以数量胜质量的手段。采访拍摄不深入,不仔细分析现场环境,不选择最佳位置,一上午可以赶两三个场子,即使每幅的分值低了,却能以量取胜。何况多跑几个地方或许还能得几个场子费和车马钱,也能实现堤内损失堤外补,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我们能把A稿和C稿的分值拉开5—10倍,让那些在现场认真拍摄,平时认真钻研业务的记者得到事半功倍的回报,那些赶场子的记者时间一长肯定会没了市场。长期坚持,定会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让好的新闻照片越来越值钱,记者也就愿意多花时间出精品。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48 , Processed in 0.13069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