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使用数码相机无成本的概念让记者把照相机当摄像机来用 数码相机目前在摄影记者中已基本普及,这种现代化的设备给记者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负面作用。由于数码相机储存卡可以反复使用,于是记者们便不再像用胶片般地考虑成本。为了不漏掉任何细节,他们便不停地拍,重视了“拍”,忽视了“抓”,不再像使用胶卷那样考虑角度,抓典型瞬间,抓人物精彩表情。许多记者的储存卡从最早的128兆,发展到512兆,甚至用上1G的小硬盘还嫌存储不够。晚上回报社选片子就成了大海捞针,大量重复照片把自己的眼睛越搞越疲劳,精彩照片根本就难以发现,于是成堆成组的“庸片”在报纸上发表,精品也许却被从卡中删除了。 抓拍,是新闻摄影中最为重要的工作方法,它强调拍摄者心到、位到、手到的配合,强调“临门一脚”的感受,是一种长期训练才会养成的职业素质,这也正是专职摄影记者的看家本领。在使用数码相机的今天,我们更应强调摄影记者的抓拍素养。 四、新兴的图片网站只求量的积累,造就大批网上“英雄” 由于国内的图片网站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做“量”是他们现阶段的主要手段。而对于投稿者来说,只有把个人的量做到最大化,被反复使用,这样卖钱的机会才能更多。于是非常迅速地,全国涌现出一批网络图片操手,他们只讲一样东西,就是数量。每天大量供图,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优劣。构图、色彩、现场感、形象表情等词汇在刚刚入行的年轻操手脑中已成了陌生语。 随着网站的不断发展,有些初具规模的网站已经开始施行严格的图片筛选制度,好的图片定会有不俗的回报。每日的新闻事件中,突发类事件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毕竟还是少数,各地相同的“六一儿童节”,“3.15”打假,旅游黄金周等活动,需要摄影记者有超凡脱俗的新闻发现能力,较好的点线面的构图能力,讲究构图,画面生动的图片在千人一面的烂图中定会脱颖而出,具有较好的点击率。 作为媒体记者,追求稿费利润本无可厚非,但我想不一定非要靠单纯做“量”来达到目的。有时一张精品图片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者2003年拍摄的一幅反映淮河抗洪的图片,除了在本报发稿外,笔者将其传往3家报纸1家网站,其结果是:《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刊用,得稿费100元;另评上当月好稿奖励100元;《扬子晚报》刊用,得稿费80元;另获该报新闻摄影金牌,得苯?000元;《中国青年报》刊用得稿费60元;在一网站上被《人民画报》刊用整版大照片,得稿费一份,其他陆续下载,共合计收入7000余元,应该说是一张精品让我“名利双收”。如果当时只放在一家网站,可能不会带来如此丰厚的回报。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45 , Processed in 0.39252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