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反映厦门市民雨中骑自行车摔倒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 这使我突然联想到了去年最佳网络流行图片报道《我觉得你应该道歉》(傅拥军摄影),同样引起人们关注的画面有些相似,但人们去年关注的却不是摄影记者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德,而是“肇事者———汽车司机”。全社会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开始关注普通百姓,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摄影记者把握时代脉搏,把镜头更多地对准了身边的生活,这样才产生了类似《我觉得你应该道歉》、《马路“陷阱”太坑人》等受人关注的新闻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体现了人文精神,也符合和谐社会的构建思想。 作为一个摄影记者同行,就此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爱岗敬业与社会公德不矛盾 2005年2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发布了《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自律公约》(征求意见稿),要求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在新形势下,要恪守社会公德,加强职业操守,弘扬职业精神。自律公约要求摄影记者,用科学、正确的采访方法拍摄新闻照片。特别是在事件性新闻摄影的采访中,尊重新闻事实,不干涉被采访对象,坚持“抓拍”,反对在新闻现场“摆拍”、“组织加工”和“策划新闻事实”等违背新闻原则的做法。在新闻摄影采访中体现人文关怀。特别是在拍摄意外事件和日常新闻时,尊重被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和感受。在紧急突发事件现场,遇到人员受伤等情况,如其他救援人员不到或不够的情况下,先救人后采访,反对只顾拍照不顾当事人死活的采访。 对照此公约,《马路“陷阱”太坑人》的作者决不应该受到责难,他已经尽了摄影记者应该尽的义务。 对于此事件,摄影记者是不是应该拍摄照片,新浪网的调查(截止到5月14日)结果显示:接近50%的人赞同拍摄。大多数摄影记者认为,拍摄这样的新闻现场是合格摄影记者的基本素质,至于在报纸上如何发表与表现,则是图片编辑和版面编辑的工作。 二、图片的震撼力来自身边的生活 都市类报纸的崛起,产生了一批关注社会新闻的摄影记者。一年365天中,摄影记者所遇到的90%以上是社会新闻。在没有重大新闻来源的时候,摄影记者只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街区,外出“四处游荡”,俗称“扫街”。正是这种把视角投向平民百姓的思维方式,才导致了近年来新闻摄影的巨大变化,才使社会新闻图片成为报纸不可或缺的视觉“大餐”。这也正是百姓身边无“小”事的具体体现。 客观报道,不干涉生活进展是新闻工作者的准则。新闻摄影以真实为前提,不能制造,只能再现与表现。表现是对新闻事件深层情感的外部呈现,再现是对新闻事件形象的表层反映。好的新闻摄影作品,表现总是相对优先于再现,并比再现具有更深的情感体验、主观感受和瞬间特征。在新闻摄影中,再现新闻事实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仅仅再现新闻事实是低层次的,客观真实地表现出新闻的独特视角与现场气氛,融入对新闻事件的真情感受,表现是再现的升华。 图片的震撼力来源于生活,取决于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我觉得你应该道歉》和《马路“陷阱”太坑人》的画面相当精彩,透射出了两位摄影记者不俗的摄影功力;《我觉得你应该道歉》和《马路“陷阱”太坑人》完全是现场抓拍,反映了现实生活,而没有干预生活。 三、表现,是为了悲剧更少出现 疏通好城市排水,填平道路上的坑,是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摄影记者的本质工作就是以相机为武器,反映群众关心的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正如一位网民所说,摄影记者可以去填了那个坑,那仅是一个坑被填平而已,但是因这一组照片,可能全国有千千万万个坑被填平,更大更多的事故可避免,你说哪个意义更大一点?记者的天职就是唤起社会的良知,而不是为了一个人或一个坑。 [FS:PAGE] “你关注的,也是我关注的”,摄影记者拍摄到的个案,是为了更多同样事情不再发生。与群众关注的息息相通,这也就是摄影记者更大的敬业,更广义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38 , Processed in 0.15928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