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新西伯利亚国际当代摄影节(1st Novosibirsk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是西伯利亚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展艺术家人数最多的影像艺术活动。7月13日在新西伯利亚国立美术馆(Novosibirsk State Art Museum)举行的开幕仪式,吸引了许多当地年轻人及艺术家参与。
在开幕隔天的座谈会中,马特诺夫、比利时艺术家马克.狄法叶(Mark De Fraeye)及笔者分别讨论了所属国家影像艺术的发展与现况。马特诺夫表示,苏联时期的摄影大部分是属于政治宣传型的作品,或是纯粹记录性质的摄影。而俄罗斯在摄影史上除了罗钦科(Aleksandr Rodchenko)外,并没有其它著名的摄影家,虽然罗钦科推展了俄罗斯摄影艺术的现代化,但俄罗斯的传统摄影与当代艺术间仍一直有道鸿沟,因此他认为需要让俄罗斯人接触当今影像艺术的多重样貌,了解除了传统的黑白摄影或沙龙摄影,影像还有非常多元的表现方式。狄法叶则表示,目前欧洲有股「乡愁式」的影像风潮,在经过数字化、网络、多媒体等多样表现形式的洗礼之后,人们又开始拥抱传统摄影。笔者则指出,在台湾,沙龙摄影早已式微,年轻艺术家急切地尝试着各种新型态的影像表现方式,并从西方艺术作品中吸取灵感,但目前也逐渐放慢脚步,回头省思影像艺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丰富的黑色调
美术馆大厅主展场是法兰克.帝徒利(Frank Dituri)的作品。他早期以红外线底片做出的特殊光晕效果,创作出极具个人风格的黑白影像,其中大多以光影、线条表现的形式风格为特色,黑白对比强烈,影像颗粒清晰可见,属于纯粹摄影美感的追求。1998年的《爱尔维诺的帽子,意大利》(Elvio's Hat, Italy)是他早期的代表作,红外线摄影的光晕效果,为作品带来超现实的意味:作品中一个带着马格利特(Réné Magritte)式帽子的男子背影,正朝向发光拱门走去,无法得知这男子长相如何,也不知道他的目的地是哪里。帝徒利利用超现实艺术绘画大师的风格图像,制造出一种魔幻写实的氛围。
2000年之后,帝徒利的作品开始有极大转变,放弃20多年惯用的红外线底片,也不再于强光下拍摄,而改以于凌晨4、5点天色未明之际外出拍照,快门时间通常因现场光线不足而必须放慢,他舍弃摄影脚架,让影像因快门时间过长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模糊晃动。新系列作品中,帝徒利惯有的黑白对比消失,画面不再讲求平衡,取代的是充满整个影像的暗沉灰黑调性,跳脱了摄影美学的框架,将其作品推向绘画性的感性表现,他以多年处理影像的技巧,将平淡的灰黑景象,变成了丰富多变而迷人的多层次色调。帝徒利的「暗夜系列」作品,更深化了其作品的神秘特质,如《在布朗斯河边,纽约》(At the Brnox River, New York)呈现出神秘、恐怖又迷人的复杂气味:暗夜的河面上倒影幢幢,河边曲折树枝及散落的枯叶加深了影像萧瑟的气氛,画面右下角的人物好像突然跳进这个安静的场景般,模糊变形的脸孔带来诡异而惊悚的视觉感受。
斯洛伐克艺术家塔卡.帕可夫(Katka Prackova)以《光中有影,影中有光》(Dark in Light, Light in Dark)为题,在白色环境背景下,以慢快门拍摄跳跃舞动中的人体,让流动的形体穿梭于光影之间,呈现鬼魅的影像特质。无独有偶,台湾艺术家陈文祺的作品《身体是灵魂的监狱》,也以类似慢快门重复曝光的方式,呈现虚幻的形体,其作品中流动的形体,强调人存在的虚幻,而人之肉身所以引发的种种欲望,却不断拉扯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