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2006第一届新西伯利亚国际当代摄影节

2006-12-29 16:01| 发布者:| 查看:1012| 评论:0

当代摄影的多重视野
2006第一届新西伯利亚国际当代摄影节
  罗惠瑜   典藏   2006-12-02 15:26:48

(许哲瑜《所在——playground 2》)

(小林(Norio Kobayashi)《数位厨房》)
  第一届新西伯利亚国际当代摄影节(1st Novosibirsk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是西伯利亚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展艺术家人数最多的影像艺术活动。7月13日在新西伯利亚国立美术馆(Novosibirsk State Art Museum)举行的开幕仪式,吸引了许多当地年轻人及艺术家参与。

  新西伯利亚市是俄罗斯第三大都市,是一个以发展工业及科技产业为主的新兴都市,号称俄罗斯的「芝加哥」。策展人安得烈.马特诺夫(Andrey Martynov)表示,俄罗斯几乎大部分的大型艺术活动都集中在莫斯科及圣彼得堡两个城市,他想要将国际的视野拉到他的所在地,让更多西伯利亚地区的观众有机会接触当代艺术潮流。

  此次展览主题为「不同面向」(Different Dimension),集合了13个国家共28位艺术家的作品,马特诺夫试图向俄罗斯观众呈现当今影像世界的多重样貌。在开幕记者会时,当地摄影工作者质疑为何美术馆要将经费花在前卫的外国作品上,而非推动境内的摄影艺术发展,马特诺夫却认为,一般观众对这个展览感到新奇与兴趣,尤其是年轻人,当然,有一些在地摄影工作者提出反对的声浪,「我想这是一种正面的思潮冲击,有助于西伯利亚地区影像艺术的发展。」

  在开幕隔天的座谈会中,马特诺夫、比利时艺术家马克.狄法叶(Mark De Fraeye)及笔者分别讨论了所属国家影像艺术的发展与现况。马特诺夫表示,苏联时期的摄影大部分是属于政治宣传型的作品,或是纯粹记录性质的摄影。而俄罗斯在摄影史上除了罗钦科(Aleksandr Rodchenko)外,并没有其它著名的摄影家,虽然罗钦科推展了俄罗斯摄影艺术的现代化,但俄罗斯的传统摄影与当代艺术间仍一直有道鸿沟,因此他认为需要让俄罗斯人接触当今影像艺术的多重样貌,了解除了传统的黑白摄影或沙龙摄影,影像还有非常多元的表现方式。狄法叶则表示,目前欧洲有股「乡愁式」的影像风潮,在经过数字化、网络、多媒体等多样表现形式的洗礼之后,人们又开始拥抱传统摄影。笔者则指出,在台湾,沙龙摄影早已式微,年轻艺术家急切地尝试着各种新型态的影像表现方式,并从西方艺术作品中吸取灵感,但目前也逐渐放慢脚步,回头省思影像艺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丰富的黑色调

  美术馆大厅主展场是法兰克.帝徒利(Frank Dituri)的作品。他早期以红外线底片做出的特殊光晕效果,创作出极具个人风格的黑白影像,其中大多以光影、线条表现的形式风格为特色,黑白对比强烈,影像颗粒清晰可见,属于纯粹摄影美感的追求。1998年的《爱尔维诺的帽子,意大利》(Elvio's Hat, Italy)是他早期的代表作,红外线摄影的光晕效果,为作品带来超现实的意味:作品中一个带着马格利特(Réné Magritte)式帽子的男子背影,正朝向发光拱门走去,无法得知这男子长相如何,也不知道他的目的地是哪里。帝徒利利用超现实艺术绘画大师的风格图像,制造出一种魔幻写实的氛围。

  2000年之后,帝徒利的作品开始有极大转变,放弃20多年惯用的红外线底片,也不再于强光下拍摄,而改以于凌晨4、5点天色未明之际外出拍照,快门时间通常因现场光线不足而必须放慢,他舍弃摄影脚架,让影像因快门时间过长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模糊晃动。新系列作品中,帝徒利惯有的黑白对比消失,画面不再讲求平衡,取代的是充满整个影像的暗沉灰黑调性,跳脱了摄影美学的框架,将其作品推向绘画性的感性表现,他以多年处理影像的技巧,将平淡的灰黑景象,变成了丰富多变而迷人的多层次色调。帝徒利的「暗夜系列」作品,更深化了其作品的神秘特质,如《在布朗斯河边,纽约》(At the Brnox River, New York)呈现出神秘、恐怖又迷人的复杂气味:暗夜的河面上倒影幢幢,河边曲折树枝及散落的枯叶加深了影像萧瑟的气氛,画面右下角的人物好像突然跳进这个安静的场景般,模糊变形的脸孔带来诡异而惊悚的视觉感受。

  生活底层的趣味

  拾阶走向二楼展场,是日本艺术家小林(Norio Kobayashi)一系列非常有趣的作品《数字厨房》(Digital Kitchen)。小林以妻子在自家厨房中打理生活饮食为主题,展现出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却饶富影像趣味的作品。他的作品可说是现代影像的诗学,极为贴近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琐事,是相当耗烦精神却又不得不做的事,但在小林的镜头下,生活的美感却来自这些最不起眼的小事。一棵大白菜静静躺在餐桌上,空气中流动一种从生活底层发出的静与美。不管是烧开水、切洋葱,还是煎个荷包蛋,生活中的细致美感从小林的影像中缓缓流泄。

  另一位日本艺术家高桥明宏(Akihiro Takahashi)的「围篱」(Fence)系列作品,也来自于对生活环境的细心观察。他以日本各地的工地护栏为主题,或表现护栏上图案的趣味,或呈现护栏与环境间的空间变化。在这次展览中,美术馆布展人员将他的作品以大幅条状形式呈现,在美术馆墙上设置影像围篱。护栏的功能是遮蔽工程进行中的混乱环境,通常一般大都市的护栏总是歪歪斜斜,上面布满水泥块或尘土,但高桥却将这种都市的新产物巧妙连结成一幅幅有趣的现代壁画。

  笔者此次展出的拼贴系列作品「显现与不显现」,尝试连接现象学的观点,呈现生活周遭的世界。现象学告诉我们要以「直观」的方式来面对世界,排除个人的刻板印象或先见观点,纯粹描述眼前的事物,然后世界会自然给出自己。笔者将身旁熟悉的人与物以影像拼贴的方式,呈现个人独白式的知觉样态,不管是一只宠物或一起玩吹蜡烛游戏的侄女,当他们一再地于种种生活事件中展现出自己时,生活的存在感也就更加聚实。

  时间的古老问题

  曾经代表澳洲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戴维.史坦芬(David Stephenson)以《制造时间》(Making Time)来探讨「时间」这个让影像之所以有别于其它艺术型态的重要因素。史坦芬近年来以自然环境及星空为拍摄主题,用大型彩色影像展现他对时间的思考。他拍摄自然地形,以两张影像并置的方式呈现,让观众感受时间的流动性。并置的影像并无太大的差别,有的只是因天空上的云飘走了,而在地面上呈现出不同的阴影。自然是时间流动的场域,不管是人为的变动或自然的演化,都在史坦芬的作品中静静显现。星空摄影也是另一种他对时间的思考呈现,史坦芬说,有些星星距离我们好几光年,相机所记录的星光并不是当下的,而是往「从前」看回去了。

  而年轻的美国艺术家珍妮弗.卓克(Jennifer Drucker)则以一系列的浪潮作品《海洋的尽头》(Ocean Ends)呈现她对时间的感受,19张的影像并置在一起,被精巧地镶嵌在10公分见方的小木盒上,卓克在其创作自述中说,每一次的潮起潮落都是独特但又是不断循环的。

  鬼魅的虚幻人体

  斯洛伐克艺术家塔卡.帕可夫(Katka Prackova)以《光中有影,影中有光》(Dark in Light, Light in Dark)为题,在白色环境背景下,以慢快门拍摄跳跃舞动中的人体,让流动的形体穿梭于光影之间,呈现鬼魅的影像特质。无独有偶,台湾艺术家陈文祺的作品《身体是灵魂的监狱》,也以类似慢快门重复曝光的方式,呈现虚幻的形体,其作品中流动的形体,强调人存在的虚幻,而人之肉身所以引发的种种欲望,却不断拉扯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无处可逃。

  魔幻写实色彩

  阿根廷艺术家则普遍呈现出南美艺术的魔幻写实特质。马利欧.百哥利雅(Mario Baigorria)的作品中,翻飞的布幔遮蔽了一半以上的画面,穿过布幔,隐约可看到半个身影及扭曲变形的建筑,但画面前景却是不相干的土壤结构,让人不由得梦游在这个魔幻的场景。马利亚.费斯歌(Maria Cristina Fresco)结合数字影像处理的技巧,以儿童乐园的旋转木马为题,诉说着逝去的童年回忆,传达出童年回忆总是蒙上一层薄雾,忽远似近、如梦似幻的氛围。马蒂达.马林(Matilde Marin)作品在全黑的背景中,一双手交握浮现,捧着一堆撕毁的纸张,这些文件或许代表记忆,或许代表历史,亦或是人类文明,暗示了人类文明易毁与虚幻。

  法国艺术家李.梅尔(Lee Mayr)的「吸血鬼」(Vampires)系列作品,则带着黑色幽默又具有魔幻的气质。梅尔在研究过吸血鬼历史这门学问后,以历史中12种不同类型的吸血鬼为对象,创作了各式各样的幻想怪物,其中有戴着泳帽、露出诡异表情的吸血鬼,也有西装笔挺,手持红酒瓶及酒杯的资产阶级吸血鬼,多元的怪物风貌不禁让笔者联想到《山海经》中的各色奇幻怪物。

  影像诗学

  曾经多次到台湾展出,还出版了台湾道教及民间医疗摄影专辑的狄法叶,这次在艺术节展出充满诗意的黑白影像作品。狄法叶说:「自然环境中的影像有股温暖之流,端看你是怎样的人,就会在其中找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狄法叶以中型相机慢快门的传统方式工作,他表示在他任教的大学中,很多学生以手机照相的方式创作,这是不可避免的时代转变,但是他多年来的工作方法已经自成系统,所以还是以劳力吃重的方式扛着相机及脚架到世界各地拍照。其作品《风景II》(Landscape II)是传统精致的黑白摄影,影像阶调丰富,前景中没入水面的缆绳,带领观者的视野向远方延伸;湖面风光宁静,时间缓缓于其中流动。台湾艺术家许哲瑜同样也以劳力吃重的方式拍摄「所在」系列,为了将文字投影在拍摄的场景中,他必须携带相机、投影机、发电机还有两个脚架。许哲瑜拍摄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俯拾即是,但他以投影机投射出各个场域的英文名称与解释,建构了影像的多重意义,是他对空间、符号、影像真实议题的思考。其中一张描述空无一人的电子游乐场,里面天花板的荧光霓虹灯及游戏机屏幕散射出诡异的光晕,大型的空调管线穿越景深,制造出虚幻的感觉,而这朦胧的诗意却被墙面上的英文名词解释所干扰;同样是影像诗学,许哲瑜的作品含有更多的辩证思考。

  国际摄影节的未来

  马特诺夫表示,新西伯利亚国际当代摄影节未来应该会发展成双年展的模式,因为展出以来媒体及观众的反应良好,更有利于他向企业界经争取赞助;此外,台湾的艺术家首次在西伯利亚地区展出,提供了俄罗斯相当不同的新鲜而充满吸引力的观看方式,颇具开创性的意义。目前已有俄罗斯的女性艺术团体表示希望邀请更多的台湾艺术家进行交流展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38 , Processed in 0.42573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