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盛顿邮报,十余名专职图片编辑和40名左右的摄影记者构成了这张报纸庞大的视觉中心,图片编辑专职服务于报社的摄影记者,其中包括选题的策划、采访的安排、图片的制作、文字的撰写、版面的设计,当然也包括与摄影记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互动。 2005年12月8日下午,美国报业排名第四的华盛顿邮报主任图片编辑玛丽女士获邀前往京报集团进行新闻业务研讨座谈。玛丽女士的讲座和问答过程长达近6个小时。 玛丽女士从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到获任美国摄影记者协会首任女主席,直至今日负责华盛顿邮报数个版面的图片编辑工作,她的一些从业经验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于我们来说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一、今日美国报业危机,给 中国的纸质媒体提了个醒 美国作为世界新闻业、报业的发达国家,孕育出诸如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在全球范围内有着重大影响力的纸质媒体。他们的创刊时间短则数十年,长则上百年。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媒体以其内容时时更新的技术优势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前所未遇的寒流。像华盛顿邮报这样老牌的强势纸质媒体,在去年它的发行量也不可避免地下滑了四个百分点。 今天美国纸质媒体的遭遇,为中国的纸质媒体提了个醒儿。尽管中国目前的网络媒体还不具备完全颠覆传统纸质媒体的能力,但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年轻受众的阅读习惯转移,都为今日的传统纸质媒体敲响了警钟,“狼来了”不再是虚惊一场。 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纸质媒体,如何应对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产品——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如何扬长避短成为摆在今日中国纸质媒体的重要课题。 二、报纸的优势是什么 玛丽女士讲到,尽管报纸的发行量下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读者非常喜欢图片。玛丽女士的整篇演讲也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 这与报社对于图片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在华盛顿邮报里,现有四位摄影记者曾经夺得美国新闻的最高荣誉——普里策新闻奖。 在快餐时代的今天,一份报纸如果都是大块头的文章,数十个,上百个的版面就会令读者感到自己买的并不是一份报纸而是小说。如何迎合快餐时代的读者呢?图片是个很好的工具。一幅精彩的图片加上一行简单的文字说明,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当今互联网媒体主要提供的是海量的内容,但往往在页面的设计上千篇一律。报纸应发挥在版式上的优势,漂亮的版式设计,加上引人入胜的文章,赏心悦目的图片,能够给读者很强的条理感和逻辑性。但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加入过多的链接材料会让人眼花缭乱,找不到重点。 三、摄影记者与图片编辑的构成 在华盛顿邮报,十余名专职图片编辑和40名左右的摄影记者构成了这张报纸庞大的视觉中心,图片编辑专职服务于报社的摄影记者,其中包括选题的策划、采访的安排、图片的制作、文字的撰写、版面的设计,当然也包括与摄影记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互动。全球各地的热点地区有华盛顿邮报社的常驻记者,譬如在中国北京有该报的两名摄影记者、上海一名等等。该报要求摄影记者应是全能的,譬如,专职体育记者如果需要他作战地记者也应能拍摄到普里策奖提名水准的作品。所以,摄影记者的创作水平和多面采访能力是这张报强调的重点,也因此,这张老牌的严肃大报图片能够引人入胜。 四、图片编辑的职责 华盛顿邮报的图片编辑充满了活力和工作热情,他们工作的节奏是紧张的,他们乐于为新闻、为报社、为读者,以至为自己的荣誉而尽力。这是一张报纸的希望所在。 优秀的图片编辑应该能够平均分配好新闻线索,让每个记者能够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自豪感;同时还需要了解每个摄影记者的性格,考虑他们的亲和力,强调派遣最合适的记者前往采访拍摄他最习惯采写的新闻,扬长避短。这一切是建立在图片编辑拥有自主刊发权和拥有“说话”权力的基础之上的。 六、在报社内部如何做到线索的共享 华盛顿邮报拥有非常完善的中央信息系统,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可以在早晨在家喝咖啡的时候通过互联网得到当天文字记者所报选题的全部内容。文字编辑会找图片编辑申请派遣摄影记者随同采访。摄影记者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选题前往拍摄。 [FS:PAGE] 华盛顿邮报非常注重文字摄影记者协同采访。将单纯的文字新闻进行图文立体报道,视觉化报道,不拘泥于常规的新闻事件文字模式报道,摄影、文字记者、图片编辑三位一体的采编体系是该报先进点。 七、摄影记者工作方式 华盛顿邮报并不非常强调记者的工作量,他们的工资是固定的,福利也是有保障的。在几乎没什么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很多摄影记者能够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做出一个令人震撼的专题,华盛顿邮报有着相应的摄影记者轮班制度,强大的记者队伍带来记者分组轮换上岗的工作理念。华盛顿邮报的摄影记者拥有相应的费用以应对突发事件,并享有很高的自由支配权力。面对突发事件,不管是否发表,记者有充分的工具和能力第一时间抵达新闻现场,避免了重要新闻的丢失。华盛顿邮报的摄影记者触角广及伊拉克、阿富汗和中东地区,并发回不少的前线报道。 八、我们的思考与问题 玛丽女士所谈的以上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索的事。在今天面临激烈的新闻竞争态势下,在当今新闻互动加强、资源整合兴起的发展中,我们如何把新闻采访的触角更多地伸向广阔的地区呢?怎样使编辑记者在日复一日的出报状态中充满工作热情和良好心理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快乐办报”),特别是今天面临竞争突显的新情况,如何去激活编辑记者的工作积极性,并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是我们今后不断探讨的问题。 图片是“感性”的。玛丽女士也谈到,看图片的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个人感觉、意识、评判融入其中;那么,作为图片编辑在编发稿件面对可能出现的争论应起到怎样的作用?过多的文字是否会弱化图片专版的视觉效果?通常情况下专题图片版面的文字与图片刊发相互间的比例应该如何界定?文字版面的图片刊发规格(包括剪裁、调色、尺寸等)应该如何形成制度?文字版面是应该将新闻信息加以整合与摄影记者沟通互动,文字记者拍摄的图片应该如何使用?还是文字记者自写又自拍?这些都关系到报纸的计酬制度变革和新闻图片资源整合制度的完善问题。长期以来,文字摄影记者各自为战,缺乏一个新闻线索全局性的采访提纲。互不通气的结果往往造成同一新闻内容所拍非所写,结果文字记者也拿起相机。而文字记者往往忙于现场的文字采访,造成原本非常重要的图片拍摄变成顺手干活,最终的结果是整个报纸图片质量的下降。因此,如何将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所掌握的信息进行交换,如何将文字和图片有机的整合,需要从整个采编体系上进行改进,并且要改变文字摄影编辑记者的传统观念。这是我们今后提高报纸图片质量的关键所在。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7:02 , Processed in 0.07134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