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伦敦苏富比秋拍卖会上,摄影师王庆松的《跟我学》摄影作品,被收藏家以31.84万美元拍走。这足以令中国摄影界咋舌。 去年岁末,令中国摄影界瞩目的北京华辰秋季影像艺术拍卖专场在京正式开拍。132幅时间跨度达近百年的中国现代、当代摄影作品首次成规模地走进拍卖市场。心情振奋的中国摄影人将本次拍卖誉为“中国影像行业第一拍”。 这标志着近年来曾作为艺术品拍卖“点缀品”的纪实摄影作品有了自己的交易“殿堂”,这也使无数摄影师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带来一定商业增值的期许,如今在家门口就有了实现的平台,可以说,华辰秋拍为沉寂已久的中国摄影作品收藏市场平静的湖面投下了有力的一石。 近日,记者采访了本次拍卖活动的主要策划人之一、资深摄影人曾璜。 记者:前不久,北京华辰拍卖公司举办了一次全国首次大型以纪实摄影作品为主的图片拍卖专场,作为发起人之一,请您介绍一下本次活动发起的背景好吗? 曾璜:这应该中国首次大型的图片拍卖专场,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摄影作品,而不好说以纪实摄影作品为主的图片拍卖专场。不过纪实摄影作品的成交非常好。之所以发起本次拍卖活动,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国外的图片收藏活动越来越被认可,图片收藏市场越来越规范化,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操作的模式。特别是,一批国外的收藏家在过去三四年中,大量收藏国内的摄影作品,这促使我们去搭建一个平台,让国内的收藏家关注我们的图片收藏价值并收藏图片。 二.国内出现了收藏热,有一个大的环境。当代油画、书画的收藏价格已很高,藏家在寻找新的投资点图片拍卖的氛围已经具备。 三.华辰拍卖公司的老板甘学军愿意投入来培育和推动这个市场。 记者:请介绍一下本次拍卖活动的规模、拍卖参与者及作品的情况、成交结果。 曾璜:本次入拍的作品有132幅,成交量是63%,成交额约250万。入拍作品多为记载重要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常态,在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且为中国摄影史所无法绕过的纪实摄影代表作。如李振盛所拍胸前挂满毛主席像章的《虔诚者》、侯波的《毛主席在北戴河》、翁乃强《回放》中毛主席站在如同巨轮的天安门城楼向欢呼的红卫兵挥舞帽子以及解海龙那幅作为“希望工程”象征的《大眼睛》,都是可以在中国摄影史册上留下重要一笔的传世作品。作品中反映了延安时期的领袖、人民公社成立的锣鼓、“文革”中的诸多场景、国庆大典上“小平您好”条幅打出的一刻、昔日的北京胡同,乃至最普通的劳动者的艰辛……有一些作品在拍卖前并不那么有名,但是因为参加了这场中国第一拍而入了册,进入了中国摄影收藏的图录,成为了名作。这就是拍卖市场对艺术品的互动。 最早的作品应该是20世纪初日本人山本赞七郞拍摄的。他是在北京最早开照相馆的人。据了解,日本侵华前,这个人带着两三个摄影师在北京周边拍纪实照片。他的作品是我们从潘家园旧货市场的收藏者那里给淘来的。 记者:本次拍卖活动突出了什么特点?对中国的图片收藏市场有什么影响? 曾璜:我觉得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从影像文化的角度说,就是建立起了影像文化塔的塔尖部分,不妨问问这个问题,什么样的影像才能够进入收藏市场,什么样的影像才能够进入顶级的拍卖市场。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就是建立起了影像产业链的最高端的那个个环节,把影像增值最大的那个环节建立起来了,就是说我们的影像能够进入到拍卖市场。 第二、我们构建了影像收藏的一个框架,从而使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有了标准,且具备了价值评价体系。我们目前将拍卖的影像分为五类:一是著名摄影师拍摄的著名作品,二是著名影像,三是老照片,四是体现摄影技术创新的影像,五是当代著名影像。当然拍卖市场还会发展,不会仅仅局限于这五类。 第三、为摄影作品提供一个名正言顺的交易平台。像解海龙、侯波的照片,实际上早已经进入到收藏市场了,但是这次拍卖给了他们的作品一个名正言顺进入市场的机会。 [FS:PAGE] 第四、提出了一些中国图片市场的新概念。比如说, “第一次洗的照片”这个概念。摄影师第一次把它洗印出来,这个照片是非常值钱的,比其他再冲扩的照片更有收藏价值的。中国摄影收藏以前没有这个概念,有许多摄影师,包括我自己常常将那些照片付之一炬。 记者:拍卖公司如何保证拍卖作品的水准? 曾璜:这个要求实际是要拍卖公司来承当它原本没有的责任。拍卖其实就是提供一个交易平台,有人来卖,有人来买,交易就可以进行。不过有两点:一个是作为拍卖公司要保护艺术拍卖品牌,不能说什么照片都能拿来拍卖,这样的话,对拍卖公司的声誉和长久发展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有个学术标准,我们有摄影界学术专家为拍卖作品进行评估。第二,有个最低的标准,就是有个经济标准,就是所参拍的照片价值不能低于2000元钱。如果一张照片低于2000元钱的话,摄影师就是亏本出售。因为手续费占20%,还有保险费、目录费,这几项合计1500元就花出去了,再加上自己制作照片要二三百元,还有什么赚头? 想想看,一张照片要高于两千元钱,会是什么样的水准? 记者:本次拍卖作品的市场价格是如何定出的? 曾璜:拍卖前,已经有国外有收藏家收买我国摄影师的作品。这样,价格就有一定的参考。另外,我们有一批摄影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作品进行评估。 对学术介入的问题,有许多人提出批评。我认为,中国的影像市场非常需要摄影学术界的介入,中国的藏家和卖家都需要学术界的介入。比如说我看到一本在收藏界十分有影响的杂志列出的4位他要收藏的纪实摄影家,没有一位是我们熟悉的。你说,学术界有没有必要介入进行引导?我觉得,在我们拍卖市场刚建立时,进行学术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记者:照片是可以无限复制的,如何保证其收藏价值? 曾璜:参拍的照片想要拍出高价应当是限量的。虽然照片的张数是艺术家自己定的,不过,如果摄影师要制作1000张,不影响收藏,可以薄利多销,总的钱数也不少,不过那拍卖的话就没有意义了。限量拍卖的话,摄影家名字、作品编号都会写在照片上。如果有问题的话,拍卖公司可以出面协调帮助藏家与作者沟通。拍卖公司对拍卖出的影像,还会出证书来保证收藏家的权益。当然,对不限量的作品,就可以标明非限量,其拍价就会降低。 解海龙的那希望工程宣传照片《大眼睛》卖到28万,因为此照片解海龙一共只作30张,参拍这张已经是第23张了,因为这张照片已经不多了,后面的几张要捐给博物馆。 记者:您认为,中国当前什么样的作品具有收藏价值? 首先,中国摄影史上有地位的摄影师的代表作、在中国摄影史上有地位的影像。这些影像你就尽情地去收吧。为什么呢?中国的美术馆,中国的摄影博物馆都应该收藏影像,但现在还没有缓过味来。用不了太久,中国摄影作品就应该是全球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关注和收藏的作品。比如说解海龙的照片《大眼睛》,你想想看,那时,世界那些要收藏中国影像的机构,摄影博物馆,美术馆都来抢这限量的30张照片,其价格要升到多少钱?我相信现在用一万元收藏的作品,届时就会升值为一万美元。 总之,对照片收藏,技术层面的问题都好解决,国外、港台也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案。目前中国纪实摄影的脉络梳理的还不清晰,这使收藏没有依据。不过我认为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是中国摄影史中绕不过去的摄影家、绕不过去的作品,都是值得收藏的。 记者:有人认为照片交易要经过一级市场后,才能进入二级市场,您如何看? 曾璜:对一个成熟的社会,二级市场(拍卖市场)理所当然地建立在一级市场(藏家和画廊)的基础上,但是中国照片收藏的一级市场刚刚起步,纵观北京,甚至全国也只有一个纯粹的摄影画廊,每年推介12位摄影师的12组作品,它不可能承载和满足蓬勃发展的摄影收藏的需求。 [FS:PAGE] 已经有了一级代理的摄影师是幸运的,他们可以很容易通过代理商进入二级市场,但对那些没有为一级市场光环所照耀到的摄影师来说,难道他们就不可以,也不应该从二级市场去收取他们可能获收益吗?又有谁决定二级市场只能建立在一级市场上? 据我了解自2000年以后,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二级市场直接从艺术家手中征集照片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 2006年9月,华辰公司的老总甘学军在平遥国际摄影节的讲座上介绍,十几年前,当他们开始拍油画时,26位专家只有一位肯定,其他25人不看好,其中的理由就有中国没有成熟的一级市场。但是油画的二级市场不是也建起来了吗?油画的二级市场不是带动了一级市场发展和成长吗?他预见中国影像的一级市场也将由于二级市场的出现而快速发展起来。 记者:对本次拍卖活动,您还有什么感想? 曾璜:我想对摄影师说,图片拍卖的平台已经建立起来,希望大家关注推荐摄影作品来参与拍卖,中国的许多摄影师还没有认识到,拍卖是影像艺术的终级市场,只有最有收藏价值的影像才有资格进入到这个交易环节。目前这个市场刚刚起步,准入较低,是机会,它会发展很很快,并成熟起来。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02:39 , Processed in 0.08262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