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一镜在手 万象更新

2007-1-29 09:09| 发布者:| 查看:1377| 评论:0|原作者:丁遵新

  ——东方画意摄影开山大师郎静山的启示 
  “一镜在手,万象更新” 
  这一墨宝,是庚午年(1990)郎静山大师为湖北老摄影家姚少沧题写的。少沧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和大师有过交往。 
  “一镜在手,万象更新”。这是对挚友的期盼,是对画意摄影精义的高度概括,也是静山先生对于摄影美毕生的独特追求。 
  摄影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摄影对人类文化的推进和贡献难以尽述。人类发明照相的本意在于自我观照,在于寻找留存现实的妙方。镜头影像的特质是写真,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摄影是唯一的从生活自向形式反映生活的艺术。自摄影术发明之初,纪实摄影就是摄影的主流,纪实美成为摄影美的基本特征。摄影是科学,故所求在真;摄影是艺术,故所求在美。真与美的直接结合是摄影创作的基本规律。但在真与美之间,有一个极其宽阔的地带,真与美的侧重点不同,真与美结合的方式更是千变万化。概而言,不外写实与画意两大类。二者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画意摄影(含仿画、诗意、创意)和纪实摄影的对立和交融构成了摄影艺术的全部历程。 
  有人以为由“仿画——画意——纪实”才是“正道”,才是摄影艺术的本体流程。以为纪实的兴盛就意味着画决摄影的衰落和终结。其实这不符合摄影的史实,也有悖于艺术的规律。艺术原本是无定律,无止境的,没有什么叫可以,什么叫不可以。而且一种艺术风格流派一旦形成,会不断地有所嬗变、演替、起落、回应,却不会消亡。东方画意派摄影就是明显的例证。 
  纪实是摄影的主体,但恰如刘半农先生所言:“我们并不菲薄写真照相。我们承认写真照相有极大的用处,而且承认这是照相的正用,但我们这些傻小子,偏要把正用的东西借用歪用——想在照相中找出一些‘美’来——因此不得不于正路之外,另辟一路;而且有时还要大胆妄为,称之为‘美术照相’。”半农先生的“另路”,就是“造美”和“写意”。 
  就纪实摄影而言,其精髓在于真实性与瞬时性的结合,在于瞬间决定性与决定性瞬间的统一,乃至“原生态”的复写,目的在于揭示、阐释、留存,对于画意摄影来讲,“镜”则是抒情达意的工具与手段,形象的假借、虚拟、重组,无所不可。“一镜在手,万象更亲新”,是画意摄影的创作方式和审美追求的极佳概括。“万象更新”,妙在“更新”,难亦在“更新”,在于“更”的方式,更在于“新”的结果。 
  在影像数码时代,摄影技艺更加简化、普及,摄影艺术形成或和审美追求日益多元的年月,静山大师“一镜在手,万象更新”的名言,似乎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至少有两点:是东方文化的魅力,二是痴迷始有望臻于极致。 
  其一,东方文化的魅力 
  “万象更新”,“更”是变革、转换,“新”是变更的结果,变异的方式无穷,更新的艺术样式各异。就静山大师而言,“更”是利用摄影套放、组合、集锦的技法,仿画、师?;“新”则是造成理想的新境界。他曾多闪公开宣称仿画和师古法的主张,认为“摄影为图画,绘事就为图画,其工具虽异而构图之理则同,尤以集锦之法,更能与画理相通。”其“技法之有别者,一以笔墨渲染,一以光化感应”而已。(《摄影集锦》自序)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趣味,超脱隐逸的情调,是他们主要艺术追求,而国画的气韵生动、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六法”,更是他的集锦摄影所遵循的艺术法则,仿画、师古法是郎氏“集锦摄影”的特色,也常常成为忽略灌注其中的浓郁的东方文化精神,静山大师的集锦佳作,有的精从结构,气势磅礴,有的廖廖数笔,秀逸非凡,但在不同景物的构成中,传达出超逸脱俗,清奇幽远,天人和偕的精神境界,气韵生动,寄寓高远。 
  摄影术的发明是1839年,次年,即1840年,洋人的洋轮洋枪轰开了中国封建的大门,摄影术随之传入。百余年来,中国摄影人最先“走向世界”的当数郎静山,这是无可争辩的史实。 

[FS:PAGE]
  据美国波士顿国际摄影年鉴统计,至1937年底,静山先生入选国际影展的作品已名列世界第十二位。1965年美国《世界百科全书》选刊了他的作品,并列为世界著名艺术摄影家之一年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荣誉奖,等等。(见浙江摄影出版社《摄影大辞典》)近年来,在欧美已有部分国家大学科系将郎老生平及有关摄影的事迹,编入近代摄影史上之必修科目。凡此种种,均可见西方对静山大师在摄影上所作贡献的认同与推崇。 
  摄影技术传入中国之初,即有“写意”、“造美”之说,静山大师率先以其具备浓郁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集锦摄影在国际摄影界赢得盛誉,这一切都充分显示华夏民族文化兼此并蓄,为我所用的博大包容精神,显示了东方文化的巨大魅力。 
  无论我们如何认定历史和意识形态曾经造成的中国摄影与国际摄影界的阻隔,以及“仿画”集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局限,在这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和世界接轨成为最热门话题,“荷赛”的取舍几乎成为摄影人最重要参照的年月,对于郎氏风格如果不是当成“楷模”、“样板”、“方向”他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永远不要忘记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巨大魅力。 
  其二,痴迷始有望臻于极致。 
  郎老鹤寿遐龄,终年104。“一镜在手”,一艺于心,达92年之久!据郎老的高足纪国章先生介绍,郎老从12岁第一次接触相机始,终其一生与它相伴相随,形影不离,郎老曾风趣地说:“摄影是我生活的全部,而照相机比太太还重要。”20世纪90年代,笔者有幸两 
  次会晤郎老,目睹丰采,当时郎老已是百岁高龄,仍一袭长衫,一镜在手,谈锋甚健,一派儒雅风度。静山先生集锦摄影的艺术风格、创作个性,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国空传统艺术教养是分不开的。其父郎锦堂是清朝驻淮阴武官,喜爱中国戏曲和绘画艺术,且精于书画,耳濡目染,使郎老从小受艺术的薰陶。郎老曾回忆:先君爱好书画,启发余艺术甚多,故余极感兴趣。(郎静山《六十年摄影选辑》)他的摄影启蒙老师,又是酷爱摄影的画家,这对他摄影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郎老从小喜爱绘画、书法,且十分刻苦。他“喜画画,爱自然风光花鸟,也自养花鸟。一面画画,一面练习摄影。”(《摄影自述》)1931年就参加了北京中国画法研究会。著名国画家张大千评价他:“静山夙擅绘事,于六法泽能发其玄奥。”(《静山集锦》序)郎老的集锦摄影作品仿国画师古法,在模拟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方面,确实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国文化人福开森对郎老的集锦摄影曾倍加赞赏:“峨眉山中所摄翥光台一景,使余忆及金应桂(按:清代画家)所绘之佛荣,又古木竹石一帧,酷肖费公望(按:元代山水画家)笔法,而熊猫一帧,即令蒋廷锡手绘,亦不能过之。”(《郎静山摄影展览会特刊》)姑无论我们如何判定“仿画”的得失,静山先生独具一格的集锦摄影,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达到了一个极致,对摄影造型语言可能必的探索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发扬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这一切决非偶然,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挚爱是巨大的精神动力,酷爱而至于痴迷;痴迷始能不辞劳瘁,跋涉山川,遍及名迹,始能磨砺技艺,毕其一生,无怨无悔,始能精通一艺而臻于极致。 
  静山大师的痴迷还在于他对于摄事全心身的投入和奉献。他长期生活在商品经济社会,生财多道,但90多年来,除了对摄影、绘画、书法情有独钟以外,鲜有其他爱好,且除了有关摄事,也未经营任何事业。虽忙于创作、教学、国际文化交流,仍一直亲自操持会务。直到104岁卧病之前,风尘仆仆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不遗余力,虽几经粉身碎骨之灾,大难不死,仍不辞辛劳,其痴迷可见。 
  一位摄影人活到近百岁,在快门声中度过90春秋,提笔挥毫,仍念念不忘:“一镜在手,万象更新”。其胸襟、气度,不能不会在赞佩,敬慕之余,感慨系之。 [FS:PAGE]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8:59 , Processed in 0.07375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