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画意摄影开山大师郎静山的启示 据美国波士顿国际摄影年鉴统计,至1937年底,静山先生入选国际影展的作品已名列世界第十二位。1965年美国《世界百科全书》选刊了他的作品,并列为世界著名艺术摄影家之一年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荣誉奖,等等。(见浙江摄影出版社《摄影大辞典》)近年来,在欧美已有部分国家大学科系将郎老生平及有关摄影的事迹,编入近代摄影史上之必修科目。凡此种种,均可见西方对静山大师在摄影上所作贡献的认同与推崇。 摄影技术传入中国之初,即有“写意”、“造美”之说,静山大师率先以其具备浓郁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集锦摄影在国际摄影界赢得盛誉,这一切都充分显示华夏民族文化兼此并蓄,为我所用的博大包容精神,显示了东方文化的巨大魅力。 无论我们如何认定历史和意识形态曾经造成的中国摄影与国际摄影界的阻隔,以及“仿画”集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局限,在这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和世界接轨成为最热门话题,“荷赛”的取舍几乎成为摄影人最重要参照的年月,对于郎氏风格如果不是当成“楷模”、“样板”、“方向”他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永远不要忘记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巨大魅力。 其二,痴迷始有望臻于极致。 郎老鹤寿遐龄,终年104。“一镜在手”,一艺于心,达92年之久!据郎老的高足纪国章先生介绍,郎老从12岁第一次接触相机始,终其一生与它相伴相随,形影不离,郎老曾风趣地说:“摄影是我生活的全部,而照相机比太太还重要。”20世纪90年代,笔者有幸两 次会晤郎老,目睹丰采,当时郎老已是百岁高龄,仍一袭长衫,一镜在手,谈锋甚健,一派儒雅风度。静山先生集锦摄影的艺术风格、创作个性,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国空传统艺术教养是分不开的。其父郎锦堂是清朝驻淮阴武官,喜爱中国戏曲和绘画艺术,且精于书画,耳濡目染,使郎老从小受艺术的薰陶。郎老曾回忆:先君爱好书画,启发余艺术甚多,故余极感兴趣。(郎静山《六十年摄影选辑》)他的摄影启蒙老师,又是酷爱摄影的画家,这对他摄影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郎老从小喜爱绘画、书法,且十分刻苦。他“喜画画,爱自然风光花鸟,也自养花鸟。一面画画,一面练习摄影。”(《摄影自述》)1931年就参加了北京中国画法研究会。著名国画家张大千评价他:“静山夙擅绘事,于六法泽能发其玄奥。”(《静山集锦》序)郎老的集锦摄影作品仿国画师古法,在模拟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方面,确实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国文化人福开森对郎老的集锦摄影曾倍加赞赏:“峨眉山中所摄翥光台一景,使余忆及金应桂(按:清代画家)所绘之佛荣,又古木竹石一帧,酷肖费公望(按:元代山水画家)笔法,而熊猫一帧,即令蒋廷锡手绘,亦不能过之。”(《郎静山摄影展览会特刊》)姑无论我们如何判定“仿画”的得失,静山先生独具一格的集锦摄影,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达到了一个极致,对摄影造型语言可能必的探索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发扬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这一切决非偶然,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挚爱是巨大的精神动力,酷爱而至于痴迷;痴迷始能不辞劳瘁,跋涉山川,遍及名迹,始能磨砺技艺,毕其一生,无怨无悔,始能精通一艺而臻于极致。 静山大师的痴迷还在于他对于摄事全心身的投入和奉献。他长期生活在商品经济社会,生财多道,但90多年来,除了对摄影、绘画、书法情有独钟以外,鲜有其他爱好,且除了有关摄事,也未经营任何事业。虽忙于创作、教学、国际文化交流,仍一直亲自操持会务。直到104岁卧病之前,风尘仆仆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不遗余力,虽几经粉身碎骨之灾,大难不死,仍不辞辛劳,其痴迷可见。 一位摄影人活到近百岁,在快门声中度过90春秋,提笔挥毫,仍念念不忘:“一镜在手,万象更新”。其胸襟、气度,不能不会在赞佩,敬慕之余,感慨系之。 [FS:PAGE]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8:59 , Processed in 0.07375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