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在寻求“不经意”的现场状态下主动把握画面秩序 阅读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抓拍作品,你会发现作品现场气氛浓郁,质朴无华,没有一点人为痕迹。其实,该赛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作者精心把握的结果。那么,如何作到“主动把握”与“无人为痕迹”的统一?WPP获奖作者的方法是在寻求“不经意”的现场状态下主动把握画面的秩序。 所谓不经意,就是作者在摄影构图时追求自然真切的画面风格,不让读者看到作者的影子,以使作品更具可信性,把读者直接引入画面境界。对此,中国摄影界曾有人误认作“自然主义”,于是在新闻摄影操作中盲目模仿WPP的构图方式,以至报纸上连连出现无景别变化、无主次关系、无画面结构、无主体意识的混乱、苍白的画面。 自然主义对新闻摄影主体表达是极其有害的,它导致作者丧失秩序建构,走入不讲秩序,主体陷落,画面语言无法形成的死胡同。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作品看似不经意,实际上那些作者在画面运作过程中是最讲条理,讲秩序,讲逻辑的。 让“不经意”与“秩序建构”统一的首要操作方法是用纪实的方法抓拍;在抓拍中通过有的放矢、有面有点、有主有从、有虚有实、有取有舍等方法把握画面秩序。 有的放矢 作为视觉信息产品生产,摄影师必须为每一幅新闻照片注入某种意识。为此摄影师在拍摄前要明确“拍什么”,在拍摄过程中解决“怎么拍”的问题。在探讨“怎么拍”的过程中要在尊重客观事物发展进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力打造主体,让陪体和背景统一在主体意识上,并应在主体形象进入最佳状态时定夺。这样,新闻摄影既不会出现“失控”局面,又可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过程中运作,其画面秩序也就自然建立。WPP的思维方式是多变的,作品风格是多采的,“有的放矢”这一约定俗成的操作方式却无人超越。 有点有面 一座大山有一座高峰,一片森林有一颗高树,一群雁阵有一只首雁;一个人类世界有一个协调中心,一个国家有一个统治集团,一个企业有一个核心人物;一台戏有一个主角,一首乐曲有一段主旋律,一幅画有一处视觉中心——点与面的立体构成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形态,作为充满理性的新闻照片也必须顺应这种客观形态,才显得实际,有生活根底,才能在纷繁的影像天地中建立秩序,理出层次。从WPP作品参赛情况看,其作者的作品有的来自自然界中的某个地域中的某个点,有的来自人类社会中的某一群人,或某一个人,这种画面势态构成也是点与面的构成,正是通过这种构成,才使作品有了典型意义,有了主导意识。面对庞大的拍摄场景,怎么拍出新闻的“兴奋点”,同样需要点面结合。摄影构图时,我们的眼睛透过取景框观察,发现二者有机结合即摁快门,一幅“不经意”而有秩序的画面即告形成。 有主有从 出于反映事物特征,靠画面说明问题的需要,有很多时候不能只在一个目标上作文章,需要通过包含着不同形态、不同属性的群像表达新闻意图,此时建立 画面秩序的基本方法是有主有从。我们只要具备这种意识,无论拍摄现场的人物数量多么多,身份多么杂,事态多么乱,都能从混乱中理出秩序。请看1999年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这幅照片可以说这个冲突的场景乱到了极点,由于作者在画面中确立了主从关系,我们还是从中找到了“感觉”,作品还是准确无憾地反映了一个新闻事件。 在抓拍中建立画面秩序,靠作者对瞬间构成的反映能力,靠娴熟的技术操作能力。 有虚有实 在拍摄现场鱼目混杂时,只要我们确认(预先发现或临时产生)主体形象,通过光圈与速度技术操作同样能够建立具有表现力的画面秩序,WPP作者的操作方法是: 通过光圈确立主次关系即用大光圈控制景深,把焦点定在主体形象上,可呈现一种主体实陪体虚的井然局面。这是建立画面秩序的一种常用方式,也是最能看到效果最具生命力的操作方式。 [FS:PAGE] 通过速度建立画面秩序 用速度确立主次关系有一个先决条件,即双方必须是动静关系,如果主体是动态形象,陪体是静态形象,想把主体转换为动态的画面形象,选用低速快门——即会呈现主体虚,陪体实这样一种动静并存效果;反之用高速快门。 有取有舍 在场景繁杂时,将与主题无关或影响主体形象表达的人或物排除在画面之外,画面之内即会清净许多,其主体形象会变得强烈,整个画面条理性更强,主体表达得更透。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3:39 , Processed in 0.32464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